来源 / 乡侬(ID:xiangnong5888) “生为地球上的人, 我们必须要关心这个世界的 粮食、土壤、水源、教育 还有我们的生存环境, 我们对这些应该【负有责任】。” 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 因为全村都是“整理控”而出名。 村民们在垃圾分类方面, 都是'处女座'级别的。 9个月,32次培训, 42种垃圾分类, 整个村子400户家庭,2000个村民 每天产生垃圾1.2吨。 80%—90%的垃圾实现资源化利用, 无法利用运出村的仅有10%—20%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01 地处京密引水渠边的辛庄是个小村,村民不到400户。在村里转一转,街道虽不宽,但干净整洁。 一年前的辛庄村可不是这样。原来这里有一处垃圾站,遗撒的、外溢的,遍地垃圾、污水横流。一到夏天,苍蝇、蚊子直往家里钻。 以前村里垃圾场 那时候,辛庄村一共有17处这样的敞开式垃圾站,遇上大风天,塑料袋、餐巾纸到处都是。
更为严重的是,这里离京密引水渠仅数百米,极易造成水源污染。 收垃圾 2016年6月,辛庄村开始试行“垃圾不落地”。取消垃圾站,村内不再设倒垃圾的地方,改为定时集中收集。 每天早7点半、晚5点半,保洁员开着电动车走街串户收垃圾。 组团收垃圾
与“垃圾不落地”相结合,各家各户实行“两箱两桶”的初步分类。 在环保志愿者的帮助下,村委会举办了32次培训班,详细告知村民垃圾分类的办法。如今,辛庄村垃圾收集率98%,村民参与率95%。 分类垃圾车停在活动现场
村里推广垃圾分类,一分钱奖励没有,可大家都拥护,根本原因就是环境大变样。 两桶两箱分类法 02 打从试行垃圾分类,村就开始“净塑”,不使用塑料袋。 不但村内要净,出门还要带上“五宝”:水杯、手绢、饭盒、环保筷和环保袋,从源头做减量,一点一滴养成环保习惯。
四辆回收车沿大街胡同转一圈,收好垃圾,驶进村委会边的垃圾分拣站。
分拣站也就200多平方米,集中了村庄所有的垃圾,却一点异味也没有。 几十个垃圾桶整齐排列,分门别类地标示着:杂志、纸杯、铝罐、铁罐…… 垃圾分类做得非常细,塑料盒都分为“透明”、“不透明”两种;玻璃瓶也分不同颜色、不同大小摆放。 他们把垃圾分成42类 村民家中已经进行了粗分类的“两桶两箱”,在这里又被二次分类。 厨余垃圾直接倒进酵素桶,经过发酵后能够制成有机肥;其余的分门别类收纳。 细分的好处是什么?当然是更有效地利用。现在已经对接了飞蚂蚁、泰瑞环保、香蕉皮等多家资源回收利用专业公司,旧衣服、废旧电器、杂志报纸都有公司定期上门回收。 03 辛庄村产草莓,几乎家家种植,全村共有540个大棚。
4月下旬,最后一茬草莓摘完,杨顺利就该整地、施肥,准备下半年的生产了。 ![]() 环保酵素
棚外,一桶酵素早早备下,今年草莓卖得比往年好,就靠这个酵素这样秘密武器。 去年8月,辛庄村试行垃圾分类两个月,用厨余垃圾做的酵素也成功了。6户村民报名试验,把酵素用进了自家地里。
酵素是有机肥,用了它,就不再用化肥了。 村里贴的酵素制作方法 第一茬草莓下来,个头不算大、产量也没增长,可是一尝,味道特别好。就是靠这口味,进棚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草莓卖到了80元/斤,而普通的大棚,一斤只能卖到二三十元。
做实验的6个大棚,草莓经专业机构检测,甜度等指标有提高,化肥残留为零,一个大棚的收入平均增加近万元。
真没想到,垃圾分类还分出了“宝”。目前,村里自制的酵素已经送到专业机构检测,等结果出来后,就可以在全村推广了。 ![]() 环保袋
垃圾分类试行一年,辛庄村不但环境改善,还找到了“变废为宝”的办法。“正是因为村民受益,大家才主动参与。”村主任李志水说。 现在辛庄实现了垃圾不落地、污水不入土,将来还要做到田园无污染、产业有链条、治理有体系,最终要建设一个生态村。 ![]() 充满正能量的标语 辛庄村村委会发起的“垃圾不落地”的工程,这一件造福自然、造福后代的壮举,让艺术家们看到了希望与未来,因此,辛庄艺术馆在此诞生了,也算是艺术家们送给辛庄这个朴实的小村最真挚的礼物。 这个村子让我们看到, 中国也能像日本一样干净的希望, 为什么大家喜欢去日本享受干净的街道, 美丽的风景。 而在自己的国家却乱丢垃圾, 随意排放污染。 同时抱怨环境不好, 街道脏乱,垃圾成堆呢? 因为总有少数人不遵守规则, 而大多数人在随波逐流, 抱着反正已经这样的态度, 不去改变自己。 让我们的清洁行为影响家人和邻里, 维护环境的美好是我们人人都应肩负的责任。 加油吧, 为了我们美好的生活环境而奋斗! |
|
来自: hbjzjlwqhlcyz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