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橘子,剥掉皮卖不但要有包装盒 还有保鲜纸防干,估计价钱会涨不少 ▼ 

你有想过,我们一天会制造多少垃圾吗? 据官方统计 我国平均每人每天产生的垃圾有1.5kg 算下来一个月就是45kg 一年下来至少有几百斤的量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推崇零浪费 坚持可持续、少废弃物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 他们的“零垃圾生活”是什么样的 或许你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 刘长华——11年不产生厨余垃圾的怪咖 一个人、一个家庭,11年没扔过一星半点厨余垃圾。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 今年45岁的刘长华,出生在湖南衡山的一个小山村,高中毕业后南下广州打工。和很多“广漂”一样,租房、搬家是常有的事儿。 2008年,刘长华一家搬到了广州的天河区。在这套60多平方米的出租屋之外,他意外收获了一个楼顶天台。 在喧嚣都市中这块难得的自留地上,他开始了一场有关“零垃圾生活的实验”——在家中收集瓜果皮壳厨余垃圾,放到天台的器皿里发酵,然后给土壤提供肥料。
 为了防止发酵气味渗漏影响邻里,他就捡拾别人丢弃的冰箱、消毒柜等可以密封的器皿来存储。 从此,他成了邻居和朋友眼里“不产生厨余垃圾的怪咖”。
大自然的神奇,给了刘长华丰富的馈赠。在厨余垃圾堆肥的滋养下,他的天台变成了长满南瓜、丝瓜、秋葵、豆角、茄子的瓜果园,足以满足他一年15%的蔬果食用。 
按照刘长华家每天产生约3斤的厨余垃圾来算,11年来,刘长华的菜园子,已经消化了约1万多斤的厨余垃圾。 2016年,刘长华发起成立了“广州市天河区绿色城乡生态社区发展中心”。目前,刘长华与“绿色城乡”正努力打造一个社区家庭堆肥暨蔬果种植互动网络,推动形成更多家庭堆肥网点,建立一个立体化的餐厨处理机制,令占生活垃圾达50-60%的餐厨垃圾不出户不出社区。刘长华及其机构“绿色城乡”乐意提供废弃冰箱无臭无虫堆肥法的培训,以及基础蔬果种植等指导,以帮助每一个参与的家庭学会这种堆肥方式,将自家乃至邻居家产生的餐厨垃圾,通过堆肥变身成为有机肥种植蔬果,不仅能丰富自己闲暇时光,还可以促进邻里交往,体验生活化的环保场景。
不局限于堆肥,11年来,刘长华还坚持在家中进行垃圾分类。在不大的房间里,他将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分类好,再用自己收集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桶分别收集。  久而久之,对垃圾分类“上了瘾”的刘长华,不满足只在自家垃圾分类,开始面向社区公众,开展家庭垃圾有效分类的宣传教育推广。 2018年,“绿色城乡”加入了零废弃联盟发起的“壹起分社区计划”,在“壹起分社区计划”提供的资金和培训学习支持下,刘长华带领下的“绿色城乡”已在三个小区,开展了150期垃圾有效分类宣传推广活动。 从一个家庭到两个小区,再走向千家万户。刘长华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将家庭垃圾分类计划推广到100个小区,带动10万个家庭。▼ 汤蓓佳——中国的“零垃圾”女孩 
汤蓓佳,被圈内的朋友们亲切地称为“老汤”,她一天生活是这样开始的: 
“我原来不是这样的人!之前我在一家外企做销售培训师,那时候天天点外卖,我还被同事们称为淘宝小能手,对环保一点概念都没有。” 老汤说起她过去的职场生涯时,很难和现在的她联系起来。 “2016年,我在网上看到美国零垃圾女孩劳伦·辛格(Lauren Singer)的报道,她四年只产生一小罐垃圾,第一次知道零废弃的概念。当时也没有当回事,总觉得环保这个事情离我太远了,生活的心都还操不过来,哪有环保的心思。” 老汤说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繁忙的都市生活占据了年轻人的大多数时间,环保,它就像一个口号一样虚无缥缈。
 后来老汤上网查到一个数据,在中国,我们每一天每一个人平均会产生1.1公斤的生活垃圾,如果是北京的体量,那么每天就有2万多吨的垃圾每天被制造出来。
 带着质疑和好奇,老汤开启了她的零废弃生活,实验着零垃圾的各种可能性。老汤辞去了工作,开始了查阅资料、写公众号的工作,她写下了《21天零垃圾生活养成手册》,每天一个任务,分享零垃圾生活的理念和技巧。 老汤还在很多城市创立了“小分队”,定期举办二手交换市场、可持续分享会、DIY工坊等线下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受到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的吸引,并不断加入。 2018年,老汤在北京昌平郊区的一个村子里租下一个房子,并把它改造成了“零垃圾”基地。
整个家里,客厅除了一张工作台外,只有一个书柜,可谓极简中的极简。 “家里为数不多的家电中,热水器和洗衣机是我们在东三旗旧货市场买的,洗手台柜是二手群群友家中的闲置品;家里为了不打洞,采用竹梯子作为毛巾架,或者用吸盘代替钉子和螺丝。”虽然都是二手配置,放眼望去,却被老汤整理得井井有条。 
▼ 北京辛庄村——零垃圾的村庄是这样子的 9月12日,垃圾分类工作来到了老汤所在的北京昌平区兴寿镇西新城村。村里的保洁员、村委书记和工作人员、志愿者一起出发,挨家挨户收垃圾。
每到一户,志愿者和保洁员在村民面前,把桶里的垃圾倒出来,一样一样检查,用手把厨余桶里扔错的塑料袋烟头都捡出来,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跟村民强调应该怎么分。  2016年6月,垃圾分类工作首先在兴寿镇辛庄村启动。辛庄村有将近400户家庭,2000多名村民在此生活。走进辛庄村,你会发现村里的街面上干干净净,没有任何垃圾。
村民们的生活垃圾去哪了?奥妙就在村民家里。 在辛庄村,家家户户都有“两箱”、“两桶”。“ 两箱”分装可回收物和有害物质,“两桶”回收厨房垃圾和不可回收物。  每天早上7点半、下午5点半,环卫车循环播放辛庄村村歌,挨家挨户收垃圾,村民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把简单分类的垃圾,倒入专门的桶和箱。
收好的垃圾会来到村里占地200多平方米的垃圾分拣站,站里几十个垃圾桶整齐排列,每个垃圾桶上都有自己的“名字”,“透明塑料袋”、“快递袋”、“啤酒瓶”......垃圾在这里进行更仔细的二次分类。  最令人头疼的厨余垃圾,分类后也得到最好的“安排”,容易腐烂、分解的直接与土壤混合用于堆肥,果皮菜叶类垃圾制成酵素重新利用。 厨余堆肥酵素作为叶面肥和土壤改良剂用于草莓种植,取代了化肥,在消费者中口碑不错,更帮助种植户增收。 村里每月还会办一次的“环保市集”,在集市上,手艺人撑起小摊,专卖环保、天然产品,有便宜好喝的豆花,没有添加剂的凉皮、可口的包子。热热闹闹,仿佛回到从前“赶集”的年代。 可贵的是,无论老少,全部自带饭盒购买,不提供一次性塑料制品。如今,回收、环保已经成为辛庄村村民生活关键词,村子每天产生1.2吨垃圾,80%—90%会被回收利用,小小的村庄成了“环保样板村”。▼ 迈出零垃圾生活第一步,你也可以 有些刚接触零垃圾生活方式的朋友,可能会被零垃圾的这个零吓到,于是畏难放弃。为了加强公众对于零废弃理念的理解,从而有效地促使更多公众行动,为产生更少的垃圾而努力,2018年,零废弃联盟、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万科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了“零废弃日”全国联合倡导行动,时间定在每年8月的第三个周六。 2019年8月17日,在第二届“零废弃日”启动仪式上,零废弃联盟执委毛达解释道:“零废弃,并非指不产生任何垃圾,它更像是一种生活选择。零废弃并非完美才有意义,绝对意义上的“零废弃”是不可能,但无限逼近它却是可能的。”
即使汤蓓佳,到现在也没有能够完全不产生垃圾。 对于零垃圾,老汤是这样理解的:现在的我仍然在产生垃圾,但对比以前的自己,现在我已经可以完全告别一次性用品,可以把七天的垃圾装进一个小袋子里。虽然我做不到零,但这不等于我什么都不能做,只要我们迈出第一步,任何一个小小的行为都会带来积极的改变! 反观我们的日常生活,垃圾大多来源于 “便捷”,用后即弃的物品无处不在:塑料袋、塑料瓶、塑料吸管、塑料包装等等,还有餐巾纸,咖啡纸杯,化妆棉,一次性餐具餐盒......推行 “零垃圾” 生活并不是要追求极致的零,而是在我们可以改变的范围内,做出更加友善的选择。 你可以先试着思考家里最大的垃圾来源是什么,外卖餐盒?食品包装袋?快递包裹? 开始尝试减少这一来源,接着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用布袋替代塑料袋购物,随身携带水杯和餐具,用手帕来代替纸巾,在家偶尔要叫外卖时,不要忘记备注上不要餐具等等。这样就已经迈出了零废弃生活的第一步,当然,你也可以有更多的尝试。就像老汤说的,环保不是苦行或说教,也可以活得丰盛且自省!总之,零废弃不是表演,不做给任何人看,别让“零”给你压力!这也正是“零废弃日”发起方倡议的——让“零废弃”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常态,我们每个个体、每个家庭在日常生活中点滴践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