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刀剑的艺术之美

 自华居 2017-10-28
中华刀剑 2017-10-26

日本刀是外国人对日本传统刀剑的统称,其全称为平面碎段复体暗光花纹刃。日本刀,曾被武士托付生命,而今则照应着日本的灵魂,作为日本独有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也有着不为世间所冲淡的美。虽然作为武器给人留下了印象比较深刻,但现在只被允许作为美术工艺品制作出来。

日本刀依据形状、尺寸可分为太刀、打刀、肋差(肋指)、短刀等,其中日本人所称呼的刀,特指打刀这一形制的刀类;自古以来,日本刀作为武器的同时又以其优美造型而著称,很多名刀被当作艺术珍品收藏,与其他国家的刀类不同,日本刀最大的特点是在外形装饰之外的刀体本身上展现出设计感和艺术感。

我国著名北宋诗人欧阳修的《日本刀歌》诗曾写道:“昆夷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宝刀近出日该国,越贾得之沧海东。”由此可看出日本刀在平安时代后期,镰仓时代初期时已经成被外国认可、并成为日本的输出产品之一。

根据现代考古界的说法,最早成型的日本刀的形制,是来自于平安时期的刀工天国,其作品为太刀小乌丸。自此之后,经过镰仓时代、南北朝时代、室町时代、安土桃山时代、江戸时代的发展,日本刀的形制逐渐成为了今人所见的样式。

日本古坟时代中期(200年-771年)已经出现铁制刀剑,当时的原料以炼铁为主。譬如崎玉具的稻荷山古坟和岛根具的造山古坟都有铁剑出土。从稻荷山古坟出土的“金错铭铁剑”制作于公元471年,是为纪念服侍雄略天皇的功绩而作,刀上刻有115个汉字。这个时代的刀剑多已銹蚀。

平安时代末期之前的刀剑被归类为上古刀,刀形有别于现在常见的日本刀,或为直刃,或带双锋。上古刀极为罕见,是重要的考古材料。

7-8世纪以后的刀剑保存比较完整,有名的有四天王寺的丙子椒林剑七星剑,正仓院的金银钿庄唐大刀等。唐大刀非日本产物,唐样大刀是日本产品,在刀装上,两者差异很小,其中一点差异为唐样大刀有弧度的,而唐大刀则为典型直刃兵器。唐大刀不是日本刀,而是中国刀。唐样大刀是野太刀,因刀装向唐大刀看齐,因此得名“唐样”,但是刀条并非直刃,也非模仿唐朝刀剑。这个时代,吴(中国东南部的总称)的刀被认为是最好(因为使用木炭等不含硫及其他不良物质的成分作为热源,中国皇朝统一之后,采用制式化装备,开始使用含有硫化物的煤炭,方便大量制造,故南宋以后士兵使用的制式化刀具明显不如日本武士用刀。特别制作的刀剑则未必,名刀在数量上也未必比日本名物少。只是这些名刀因传统大多都随主人入葬,几乎不可能传世。),对此推古天皇曾作诗赞赏。同时外国的锻造工艺大量流入使得日本的锻造水准也大幅上升。

丙子椒林剑,圣德太子佩刀

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唐横刀

平安时代后期,尤其是武士势力最活跃的“前九年之役”和“后三年之役”时期,武士门第势力增大,由此日本刀有了大发展。如出产优质铁矿砂的伯耆国和备前国,还有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山城国,大和国等地,出现了不同流派的刀工,这个时候的日本刀主要被用于马上决战,所以多为太刀。平安时代太刀特征为:镐造,庵栋,小切先,京反,前窄后宽,刀形优美。

镰仓时代中期,由于重视使用性的结果,刀幅宽,整体宽窄变化小。刀首部为猪首切先,风格为刚健坚硬为主。此时短刀制作开始繁荣。

南北朝时代,大量出现了和以往不同的称为大太刀,野太刀的大型刀。

室町时代中期以后,日本刀由刀刃向下佩带的太刀转为刀刃向上佩戴的打刀。由于转入了和平时期,日本刀的实战作用减低,开始作为贸易品大量生产,因此日本刀的品质开始下降。

到了江户时代,江户(今东京),大坂(今大阪)各地锻造业繁荣,各地名刀工涌现。随着太平盛世的持续,日本刀开始盲目追求华美的刃文,渐渐离实用性的本质脱离。另外,这个时代开始镡、小柄、目贯、笄等刀具装饰开始发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