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个人学《伤寒论》经验谈经典学习之法

 刘全江 2017-10-29

有很多师弟还是不停地问我学经典之法,我觉得已经说的很详细了,就是忘记你脑子中的一切,看经典,他们还是不相信,那就谈谈我是怎么体会到这个方法的吧。


从我认识到学习经典的重要性开始,一直到我真正乐在读经典之中,走了很多弯路,我不希望后学步我后尘,因此将我的经历简单说说。


最开始领会到经典的重要性要感恩《思考中医》这本书,使我对经典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增长了我的傲慢心,使我很看不起后来的金元医家,于是当时便立志要学好《伤寒论》。可是说是容易,如何能学好呢?以我当时的水平一看《伤寒论》就头疼,完全不知其所云。出于本能就要寻找帮助,这时有很多老师及师兄介绍了一些《伤寒论》的注家,包括成无己、柯韵伯以及现代的刘渡舟、陈亦人等等,当时有种感觉就是看完一个医家的注解之后感觉自己懂了一些《伤寒论》了,然后看完第二个医家的注解对两个医家不同的注解产生了疑问,然后又看第三个的注解之后就更乱了,最后脑子里的知识似乎要爆炸似地,感觉每一家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和另一家比较就不知道究竟谁讲的才是符合仲景本意的。


怀着对真理的执着,我不停地读注解,当然此时我也经常自己读经典、背诵经典,试着自己对条文进行注解,最后不停的在自己的脑子中注解经典,最后理论越来越大,越来越玄,玄到每一个条文都感觉有无限的深意,当时自认为自己水平很高,现在回头看当时的我简直就是一个“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以为理论丰富自己的临床水平就会很高,其实全是些没用的理论,玄奥的理论是没办法在与病人相处瞬间里指导处方的。


这中间还有个小插曲,那就是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迷上了“火神派”,可以说只要是2007年以前出的、与火神派有关的书,我全部都拜读过,有很多书是我费很大力气搞到的,而且郑钦安的书拜读了好多遍,后来在自己的临床实践观察和反复思考中明白大剂量附子并非善法。


在这样稀里糊涂、似懂非懂的日子里,最大的痛苦就是自己的记忆力开始不足以记住以往所学的知识,开始出现大量的知识遗忘,而且遗忘的速度越来越快。


当时的我一天到晚的思考,且总是责怪自己不够努力。这时的我陷入了一个更大的痛苦,那就是考研究生,以我的英语水平根本不可能考上去的(当时我英语三级还在补考),逼不得已只好放弃了半年学习经典的时间专心学习考研资料,把时间都放在复习英语和政治上,直到现在我也想不通,为什么中医的研究生要考英语?而且考研所要考试的中医知识与临床根本就是脱节的。


半年的时间很难熬,很想静下心来看经典,为了防止我哪天心情好再读经典,我将经典书籍锁起来。努力了半年之后,万幸我成为了我校《伤寒论》专业的研究生。终于可以重新读经典了,没想到,歇了半年之后,再看经典,感觉有些陌生,以前的知识回忆起来有些费力。这时我忽然想通了很多事情(现在明白人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是不会开慧的,只有放松之后智慧才会显现,人在紧张的状态所学的是知识而非智慧),注解《伤寒论》的医家非常的多,而且单是“六经”的实质已经有一百多种解法了,而张仲景的本意只有一个可能。也就是说我们从后世的注解中学习经典的风险是很大的,即这一百多种注解之中最多只有一个人的注解是符合张仲景本意的,而且如果运气不好这一百多种注解全都错了,那本来就是百里挑一的概率,甚至是百里都挑不到一的概率里学习,很有可能努力了一生,因为方向的错误,无论如何也是走不到终点的。因此我选择了以下的学习方法:


首先是借着本来就快全部忘掉的后世注解,将其全部忘掉,同时认识了很多在文献和传统文化方面有很深造诣的老师,向他们请教《内经》及《伤寒论》的版本及真伪,因为如果学习的版本是假的,那背离经典就远了。


然后每晚都抽出一些时间读《内经》及各个版本的《伤寒论》(主要读与真本相当接近的,如,脉经本、唐本、高继冲本<有叫淳化本的>和宋本),反复读,越读越有感觉,这才愈加明白当时对张仲景的评价“用思精而韵不高”,经典是用来记叙天地之道的,天地之道至简。现在学中医的总认为理论越玄奥越好,其实越是简单的越接近天地之道,越实用,“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天地之道也。


最后,一定注意,要将我们融入经典,而不是将经典融入我们。


作者:王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