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中医的三个阶段,简单深刻!

 369蓝田书院 2018-06-10

导读:中医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的辛酸非一般人能够理解。下面是一位朋友学习中医的感受,它告诉我们,中医的学习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临证中困惑的时候读书,才会渐入佳境,脱离了临床去发挥理论几乎是纸上谈兵。


写下这个题目,并非是说所有人都要经过这三个阶段,而是我自己经历的三个阶段,写下来共同道参考,但能有所裨益启发就不妄此作了。


这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1.蜜蜂采蜜,快乐经营阶段


这一阶段占据了我十多年的时光。所谓蜜蜂采蜜,指的是博采众家、取其精华。快乐经营,指的是开始时对中医的的学习,还充满了神秘感和兴趣,虽然学得昏天黑地,却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反而还觉得非常快乐,尤其学通了许多自认为是新的理论之后,更是欣喜如狂。这样的学习,如对补土派、滋阴派、火神派、温病派的学习,对黄元御土枢四象、一气周流学说的学习,对五运六气理论的学习,甚至还学习过许多把中医引入玄学的东西等。书读得更是五花八门,可谓博览群书矣——《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张锡纯、喻嘉言、吴鞠通、叶天士、郑钦安、刘力红、李可、蒲辅周、李士懋、王孟英、高辉远、李东垣、朱丹溪、程钟龄等,还有许多,就不必一一细举了。


回忆我的步入中医的殿堂,绝非因为我家是几代几代的中医世家,我从小就受到祖上的熏陶和真传,也非我糊里糊涂地考入了某所中医药大学,而完全是中医博大深邃的思想和其不可思议的临床疗效征服了我,我才一脚踏了进来,没想到,这一踏,就再也出不去了。


在我学习中医的第一个阶段,相对于许多人来说,我自诩还是下了一番苦工夫的,真真可谓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而突兀兀以穷年了。我自认为自己学得还不错,基本上比较透彻。每当我与他人交流的时候,我总是头头是道、滔滔不绝地述说着。从容的表情,满腹经纶的语言,入情入理的阐释,与电视台上讲中医养生的专家们几乎无异。当地人都说我中医学得好,我自己认为也还可以。


然而,自己到底学得怎样呢?这,只有我自己心里清楚。


每当我开始临床面对病人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一种茫然无措的感觉,任我四诊用尽、竭尽全力,很多时候还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直到病人拿药走出了我的诊室,我的心里还在七上八下地忐忑不安着。我常常会想起古人形容脉诊的一句话:胸中了了,指下难明。我想,把这句话借用来形容我诊病也许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不过不是难明,而根本就是不明。很多时候我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给病人看病,还是在给病人碰病,碰对了就有疗效,碰不对就无疗效。然而,碰不对的时候又岂是一句无疗效就能了事的?


我开始对中医有了怀疑和失望,只不过隐忍不言罢了。是否真有《内经》《难经》中所谓的上医呢?上医治病,十愈其九,也许只是人们心目中的梦想吧?


2.一门深入,苦心探索阶段


经历了以上十多年的学习和临床,我虽对中医有了怀疑和失望,但到底没有死心,自己苦苦钻研了十年的梦寐以求的东西怎么会是虚幻的呢?我决心再下苦工,改变学习思路,希冀能有新的突破。我选定一心研究仲景医学,只学习探索《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其余医家书籍全部放下。仲景乃中医的祖师爷,肯定其学问不是花拳绣腿。于是,我开始了我学习中医的第二阶段——一门深入、苦心探索阶段。


我开始治病必用仲景方,诊病必守仲景法。但是,却又根本做不到。同时,我抛开以前所读过的所有注解仲景的书,不读注解,只读原文,以便自己参悟而不受他人影响。过了一段时间,我又重新把以前看过的所有对《伤寒论》《金匮要略》进行注释的书翻出来,又看。再过了一段时间,又放下。如此自己参悟和参考名家注解交替进行,后来,交替进行又变成结合进行。


一年过去,事情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对于中医我依旧是胸无定见,我治病的水平也没有什么提高,对仲景的方和法虽也有些体会,不过很多的时候也还是根本用不上。


苦恼、烦闷、欲罢又不能,我变得沉默了,再不以中医而自豪,甚至我变得根本就不想再谈论中医,仿佛中医成了我的一种耻辱。低沉、迷惘围绕着我,我觉得我根本就不是一块学医的料。我恨自己怎么没有生在中医世家,恨自己怎么没有考入中医院校,恨自己怎么没有名师教诲。其实,我也知道,我所恨得一切即便得到也未必就会怎么样,不过,我为自己的停滞不前寻找借口罢了。时光飞逝,我咬着牙,在无边的郁闷中坚持着。


3.渐悟圆融,发展创新阶段


又几年过去,忽然有一天,我觉得对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似有所悟,当然这一悟也是建立在以前长期的积累和思索中来的。从这一悟起,我才真正做到了方必仲景、法必仲景。当然,我还是在探索阶段,不过与以前不同的是,现在我有了方向。


渐渐我的病号逐渐多了起来,但我对疾病的治疗技术也大有提高,从前许多不会治疗和治疗不好的疾病,现在觉得有了许多把握,这是我自己明显感觉到的。


例如,有一位女患者,常常胸闷气粗,一发作就要住院,憋得脸都发青发紫,异常痛苦,已经有五年了。各大医院久治不愈,来到我的诊所治疗,效果也不理想。最近,又有发作,其丈夫无可奈何,又带她来诊治。这次,我改变了以往的思路,为其开了小柴胡汤与桂枝甘草汤合方,一剂症状减轻,五剂后,其丈夫来电话说已无症状。其家人欣喜若狂,我也欣喜若狂,仲景不欺我也!


还有一便秘、胃脘着凉便痛患者,也是患病多年,久治不愈,我为其开柴胡桂枝汤加生石膏,三剂药胃便不痛,着凉也没什么感觉,出乎意料的是,便秘也有了好转,又服五剂,大便也非常畅快了。


还有一结肠炎患者,着凉必腹痛作泻,肛门重坠,且腹痛得很厉害。我为其开了白头翁汤和泻痛要方加荆芥、柴胡。五剂大轻,二十剂后痊愈。


还有一乳腺增生患者,我为其开了小柴胡汤加石膏加二陈加三子养亲汤,也是二十天痊愈。


一次次的治愈,一次次的激励,一次次的新悟。我终于体会到了仲景《伤寒论》序文中的那句话:虽未能尽愈诸疾,庶可以见病知原,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六经钤百病,丝毫不假,万病不出仲景所论,《伤寒论》是万病之主,《金匮要略》是万病之辅。后世医家,亦有创新,亦不可废。这是我近几年来研究仲景的总结。


举例来说,《金匮要略》一书,作为万病之辅,如何学习,如何解读各个条文,中医研究院1978级的研究生们,想了个笨办法——自己动手,集体整理。他们编写了一本书,叫《<金匮要略注评>(典藏版)》,初稿完成之后,不断接受检验,边学边改,边学边增加内容,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叫上师弟师妹们都参与进来,工程浩大,阵势也很大。所以,1979级和1980级的一些研究生也参与了修改工作,参与者们都很认真,似乎都有种编纂《四库全书》的使命感。


面世

好书是写出来的,更是修改出来的。当然,很多中医专家也参与了指导、审定工作,所以出了精品。“好东西,都是聪明人下笨工夫做出来的”。


后来,这本书在2011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正式出版。同时出版的一共四本书。

分别是《<黄帝内经·素问>注评》《<黄帝内经·灵枢>注评》《<伤寒论>注评》《<金匮要略>注评》,是一个系列丛书,丛书名叫《中医经典注评丛书》。



如今,这四本书又和大家见面了,都是典藏版的,其中就包括《<金匮要略注评>(典藏版)》。



典藏版前言

本套《中医经典注评丛书》自2011年出版至今,已经过去6年了,其间多次重印,成为我社学术著作的品牌之一,赢得了良好口碑。更令我们欣慰的,是广大读者客观、中肯的评价:“此书大善,乃全国第一届中医研究生班同学几人一组精心编著,其中不乏当今的名医大家,真是令人钦佩!”“对难点的把握十分深刻。课堂上老师没有讲清、教材中含糊的疑难之处,在此套书中大半可寻得答案。”“注释散而不乱,排版十分宜人,阅读很有快感。”“虽无具体病案,却多有临床运用的概括。”“内容详尽易懂,直奔主题,字字珠玑。是一套经典的好书。”


朱熹曰:“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愿广大读者能典藏此套丛书,作为案头必备,学而时习之。为了便于收藏并时常翻阅,现出版“典藏版”以飨读者。


给大家分享一下内容。

正如文中所说:“初稿完成后又经1979届、1980届的部分研究生作了补充和修改,最后再经我班教研组周吾圣老师修改定稿。”落款是1984年3月,书稿是在这个时候写成的,1984,是一个美丽的年份,那年,经典诞生的经典,不止这本书,还有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吃面条》。




这是本书的目录。

书中精彩内容。

哥俩放一起,经典永流传。

想深入学习就需要注解,《<金匮要略>注评(典藏版)》推荐给你。

(扫码下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