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为何变穷?科学家实验证明,匮乏感是让人落入穷人思维的元凶

 最幸福时光 2017-10-29

讨论致富法则时,大家常常提到穷人思维。虽然名称里有「穷人」,但并非专指物质上的贫穷,因为即便是有钱人也可能有「穷人思维」——也就是时时觉得匮乏的感受。而这样的感受,最终就会让人落入跳脱不开的恶性循环,反覆在觉得自己短缺什么的压力中,最终丧失判断力、自制力而一步错步步错…… 究竟这种「穷人思维」是如何产生,我们可以怎么面对呢?

人为何变穷?科学家实验证明,匮乏感是让人落入穷人思维的元凶

其实,「穷人思维」不只是出现在物质贫瘠的穷人身上,甚至会出现在富人身上。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穷人思维」」里的「穷」字,不单指在金钱物质上稀缺的穷人,也指在时间上贫穷的富人,甚至可以指在感情生活上贫穷的人。

这里的「穷」指的是稀缺,无论稀缺的是什么。

这星期解读的书是《稀缺》,这本书有两位作者,一位是行为经济学家森迪尔.穆兰纳珊(Sendhil Mullainathan),另一位是认知心理学家艾尔达.夏菲尔(Eldar Shafir),这本书是两位跨学科合作的结晶。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两位作者的科学团队,进行了一系列针对「稀缺」的研究——发现无论人们有的是物质上的稀缺,还是时间上的稀缺,或者其他稀缺,这些稀缺都会导致人们出现非常相似的心理负担。

这些负担会让一个人的效率和智商下降,最终跌入越来越穷恶性循环,产生「穷人思维」。

稀缺所造成的观感与思想变化

要了解稀缺会对一个人造成什么变化,我们得先看书中的一些实验:

一项实验招募了一批身体健康的男性志愿者。在受控环境下,研究人员们为志愿者们提供的食物一直在减量。这些食物的热量仅够维持生命,不过还不至于对志愿者们的身体造成永久性伤害。这一阶段持续了几个月时间。

随后,真正的实验开始了: 研究人员开始观察志愿者们的身体会对不同的食物供给量产生怎样的反应。 作为这一实验的研究对象,他们实在不轻松,但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去前线奋勇杀敌的人们,即使对这样的实验颇有微词,也只能安守本分,敢怒而不敢言。

研究人员发现,长期挨饿的人,从体型上就能看出来:实验过程中,被试者的臀部脂肪会大大减少,以至于坐着都会感觉到疼痛,他们不得不垫上坐垫。

但出乎预料的是,这些人也出现了一些精神变化:

人们开始迷上菜谱和当地餐厅的菜单。有些人甚至会用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对两份报纸上水果蔬菜的价格进行对比。有些人开始产生进入农业领域的打算:他们梦想着去开餐厅,从此开启一番新事业……他们丧失了攻克学术挑战的斗志,而对菜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在看电影时,只有与食物有关的情节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人们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食物上。

当然,如果你也整天忍饥挨饿的话,那么找食物必然会是第一要务。但这些人关注的方面却远远超越了自身的实际利益——开餐厅、对比食物的价格、研究菜谱,这些想法都不能缓解饥饿。而所有这些关于食物的执着,只能进一步加剧饥饿带来的痛苦。

他们对此毫无招架之力,但又别无选择。参与了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的一位志愿者在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时,对因大脑中一直充斥着有关食物的想法而给自己带来的苦恼记忆犹新:

这辈子没有几件事情像这次实验那样,让我恨不得赶快结束。其实身体上的不适并没有多么严重,真正令人无法忍受的是, 在实验过程中,食物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成了人生的中心和唯一。 而如果食物成了唯一,那么生活就会变得十分无趣。看电影时,男欢女爱的场面不会令你产生多大兴趣,而一旦那些男男女女开始吃东西,你就会眼前一亮。

当食物稀缺时,受试者的心理出现了变化,他们的注意力会自动放大对食物的观感,连自身的思想都会开始把食物放在第一位,其中一些人甚至出现了与食物有关的新梦想(如开餐厅)。

人为何变穷?科学家实验证明,匮乏感是让人落入穷人思维的元凶

但毕竟寻找食物是人类的本能之一,一个人长期饿肚子会让他的生理自然的出现变化,以致于产生了原本不曾有的想法,这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那么食物之外的稀缺是否也会对人的心理造成影响呢?

一项研究要求儿童凭记忆,通过调整实物模型的方式,来估计硬币的大小,其中包括从 1 分到 5 角的各种硬币。在穷人家孩子的眼中,硬币「看上去」很大,他们会明显高估硬币的尺寸。

价值最大的硬币,也就是两角五分和五角的硬币,其尺寸被扭曲得最为严重。正如食物会俘获饥饿之人的大脑一样,硬币也会俘获贫困儿童的注意力。这一强化了的注意力会使这些硬币「看上去」更大。

但之所以看上去更大,不乏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穷人家的孩子们并不善于记住物体的大小。于是,研究人员们干脆直接让孩子们估计摆在他们眼前的硬币的大小,这样就能更加直观、更加简单地得出结论了。

结果,这些贫困儿童们估计出的大小数值误差比之前更大。可见,比起记忆中的抽象硬币,真正的硬币唤起了更强的注意力。(在没有硬币的环境下,孩子们在估计相似大小硬纸片的尺寸时,准确度很高。)对注意力的俘获,会改变人的体验。

稀缺对注意力的俘获,会影响我们对周遭世界的认识。

对金钱的稀缺,会让穷人家孩子把硬币看得「更大」,这可以看作是因为大脑对稀缺产生了反应,扭曲了他们对金钱的观感,让他们更加注意那一些稀缺的金钱。

让人细思极恐的是,这一切都是在个体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产生的作用,他们或许知道自己很在乎金钱,但他们完全没想过自己会把硬币的尺寸看得「更大」。

稀缺会俘获大脑。就像饥饿的研究物件日思夜想着食物一样,当我们经歷任何一种形式的稀缺时,都会对稀缺的事物全神贯注。

我们的思想会自动而强有力地转向未得到满足的需要:对于饥饿的人来说,他们需要食物;对于忙碌的人来说,他们需要亟待完成某项工作的时间;对于缺钱的人来说,他们需要想办法支付每个月的房租;而对于孤独的人来说,他们需要他人的陪伴。

稀缺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会因拥有的太少而感到不悦,而是因为它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会强行侵入我们的思想之中。

当一个人为了省下几十元而大费周折,为了省下几千元而失去进修的机会时,你可能会断定此人天生就胸无大志,你或许会猜想那是基因的问题。但事实是,金钱稀缺的环境佔据了他的思想,当你问他进修这一选项如何时,他或许会理性的告诉你进修是不错的选择,但对他的潜意识来说,省下金钱无疑更重要更大。

换言之,稀缺能导致人们失去前瞻性的眼光。 这样说或许有点武断,但我们待会会再讨论这一点。

作者将被稀缺俘获的心理状态称为「稀缺心态」(Scarcity Mindset),当稀缺俘获我们的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十分看重该稀缺之事物。

人为何变穷?科学家实验证明,匮乏感是让人落入穷人思维的元凶

不过,这种影响未必是坏的。

最好的引发专注方法,是引发稀缺

稀缺带来的注意力放大的结果,就是你会变得非常专注于有关事物。

以时间稀缺为例,当你工作的截止日期临近时,你会一改拖延的常态,忽然变得很有效率起来,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你异常的专注,脸书、讯息统统都可以一概不看,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做出了前几天都无法完成的任务。

这就是稀缺所带来好处——专注红利。

专注红利并不单只出现在时间这一项,而是早已充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你的手机快没电时,你会想尽办法降低耗电,关掉大部分程序;当你的牙膏剩下一点点时,你会挤出比平时更少的份量;当你知道纸巾就快用完时,你会仔细计算你实际需要的纸巾面积是多少。

这一种因稀缺而获得的专注红利是如此的自然而然,每个人都会觉得那是人之常情的,而这种专利为每个人带来了诸多好处,无论是要开会还是要手头上的项目,有时间限制都是会让效率得到提高,为了确认这一点,心理学家做了以下实验:

心理学家通过控制实验的方法,对设定截止日期的益处进行了研究。在一项研究中,实验人员雇用了一组本科生来校对 3 篇文章,并给了他们很长时间——只要在 3 周内完成任务就可以了。

学生们的收入以校对出的错误数量以及是否按时完成任务为依据。他们要在第 3 周结束之时上交所有 3 篇文章。针对另一组实验物件,研究人员定下了更为严格的截止日期,从而创造出了更大的稀缺:总时间依然是 3 周,但这组学生需要每週上交一篇校对完成的文章。

结果如何呢?就像之前预想的情形一样,截止日期更为紧迫的一组更有成效。虽然这组学生需要去应对的截止日期更多,但迟交的情况更少,找到的拼写错误却更多,因此赚到的钱自然也更多。

人为何变穷?科学家实验证明,匮乏感是让人落入穷人思维的元凶

你可能会想,如果我假装手头上的任务截止日期是明天,那样我今天会变得非常专注吗?

作者的答案是:很难。

佯装的截止日期无法达到这种专注的效果,这就好像你无法通过胳肢自己来取乐。以提高工作绩效为目的,假装有个截止日期来自我欺骗是很难的。(不过,你的上司如果要骗你,故意缩短你的截止日期来提升你的效率,那则是可行的。)

稀缺所引发的专注红利,会带来办事效率,稀缺的物质也会得到更充分的利用。这些都是积极面。

但专注就像是一枚硬币的正面,我们还没讨论到它背后的反面。

让人忽略除眼前专注之外的事情——管窥(tunneling),或称「隧道视野」。

专注的代价

据统计,消防队员在车辆事故中丧生的概率排行第二位,仅次于心脏病。1984—2000 年期间,机动车相撞引起的事故,在消防队员的死因中占到了 20%~25%。在这些事故中,79%的消防队员死于没有系安全带。

虽然我们无法确保消防队员的人身安全,但如此看来,只要随手系上安全带,就能挽救许多人的生命。消防队员们对这些统计资料并不陌生,因为安全培训上总是在反復强调。亨顿在去世前一年,刚刚拿到了安全课程的毕业证。

美国消防管理局副局长查理·迪金逊(Charlie Dickinson)于 2007 年曾这样写道:「据我瞭解,消防队员们在驾驶机动车时,没有不系安全带的。而且我也瞭解到,没有哪位消防队员不会去提醒自己的家人系安全带的。所以说,消防队员们竟会因为从消防车中被抛出去而丧失宝贵的生命,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因就是,接到报警之后,消防队员们直面的是时间稀缺问题:他们不仅要迅速地跳上消防车,赶赴火灾现场,而且还要在抵达现场之前做好诸多准备工作——他们要在路上制定出消防策略;他们需要利用消防车上配备的电脑来研究起火建筑的结构和佈局;他们需要制定出进出火灾现场的路线;还要计算出所需水龙头的数量。所有这些,都要在抵达现场之前的短暂时间内完成。

虽然消防队员们非常善于管理这种时间稀缺——他们能在几分钟之内就赶到较远的火灾现场,收穫巨大的专注红利,但想获得这种红利却要付出代价。专注于某一事物就意味着我们会忽略其他事物。想必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我们沉浸在一本书或一部电视剧中时,身旁朋友提出的问题我们往往会充耳不闻。

可见,专注同时也会将其他事物排除在外。所以,我们可以说稀缺令人「专注」,也可以说稀缺导致我们有了「管窥」之见——只能一门心思地专注于管理手头的稀缺。

管窥(tunneling)也叫「隧道视野」。指的是「只看到管子里的东西」,专注于某一事物而忽略了其他事物。

在时间稀缺的情况下,消防员专注而高效的完成了手头上最紧要的工作,心思都被「赶到现场」这一目标佔据了,而这一目标之外的事情,例如「系上安全带」则被不经意的忽略了。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并不是理性的选择「为省下时间而不系安全带」或者「不系安全带也没关系」,而是系上安全带这一选项完全没出现在他们的脑海里。

总而言之,稀缺会引起你的注意力,会让你心思全都放在某个任务上,这样的专注会为你带来效率红利,但也会让你忽略手头上以外的东西,你会因为专注的工作而忘了晚上与家人有约;你会因为要专注的完成近期的一个目标而忽略了你的爱人;如果你正在负责一个比较复杂而且紧急的项目,那你可能会因为专注在一个环节(如产品优化),因此而忽略另一个环节(如营销规划)。

换言之,对于时间稀缺的忙碌人来说,稀缺所引起的管窥心态会让他们无暇顾及那些「重要但不急」的事情,而这些「重要但不急」的事情,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时间稀缺——与家人吃一餐的所需时间并不多,但当与家人的关系出现裂痕时,就需要许多时间处理了;做一次身体检查可能需要的时间不多,而等到身体出现状况时,看病和养病所需付出的时间成本则会让其累积更多的待办事务。

人为何变穷?科学家实验证明,匮乏感是让人落入穷人思维的元凶

这些,都是你为了专注在手头上的东西,而必须付出的代价,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管窥负担」(tunneling tax)。

那么「管窥」和「专注」的差别是什么呢?

我的理解是,管窥和专注其实是同一个状态,不过指的是结果的不同面,一好一坏。

不过,如果稀缺心态只是引发专注或管窥而已的话,那其实还好。

智商的下降

你的上司要你在週末做一份报告,而且隔天就要,你答应了。

你把工作带到咖啡厅做,因为那里的气氛宁静,你知道你不会受到太大的干扰。但今天的状况不一样,有一群年轻人坐在你的附近,不时细语谈论别人的八卦(而你很本能的关注了一下内容),有时还笑出声来,很明显,他们会这样持续一段时间。

你因为他们的打扰而降低了理解资料的能力,有好多资料你都需要来回想几遍才读能理解,如果是平时的你根本不会出现这种状况。

于是,你把位置换到了离他们远远的地方,这下安静多了,你可以专心的工作了。但就在你开始进入状态时,你的手机响了一下,你收到银行的信息,通知你信用卡账单到期了,如果没按时还钱就会收取利息。

你当然想要还,但你知道账户里根本没有钱,你考虑着是否要向父母借钱呢?但这样又会增添你父母的负担。向朋友借钱?那样太难看了。

你的理性告诉你,没办法了,你只能任由银行抽取昂贵的利息了,现在你需要做的是完成明天就要的报告。

但就算环境非常的宁静,你心思的一部分却被佔据了,你的理解能力依然低下,每工作 15 分钟你的心思就飘走一下,你在想下个月该怎么办呢?

下个月是女友生日,预料会有更多的开支,信用卡的累积债务又要增添了,你的心思不断的在思考这个问题。是不是该告诉女友,无法买她想要的礼物给她了?

结果是,你几乎工作不了。

我们除了会被外界所打扰以外,我们也会被自己的内心想法所打扰。 这意味着,如果稀缺所带来的专注/管窥与你想做的事情并不相符,那你就会受其拖累。

以上面的「金钱稀缺」例子为例,你的债务逐渐累积到了你无法忽视的地步,这启动了你的稀缺心态,引发了你对金钱问题的注意力,并导致你无法有效的工作,效率低下。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 人的「认知带宽」(bandwidth)或称认知频宽——亦即心智的容量,是有限的。

而一个人的「认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亦即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也包括思考、理解、认识、辨识、想像等能力,你做智商测试时,就会大量的使用到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与认知带宽是息息相关的,当认知带宽容量不足时,认知能力就会下降。

现在,我们假设每个人的认知带宽容量都一样(事实上也的确相差无几),用数目表示是 100%的话,那么「专注的工作」可能需要用到 90%以上,但你的债务问题佔据了你一部分的认知带宽,可能佔据了 60%之多,于是你只剩下 30%-40%的认知带宽来处理工作,效率自然就低下了。

而理想的状况是,你可以凭藉你的意志力暂时搁置这一稀缺问题,但遗憾的是,这很难办到,稀缺所引起的注意并不是说要清除就清除的,如果你还记得前面提到的第一个实验(食物稀缺可以让人所想的都与食物有关,金钱稀缺可以让人把硬币的尺寸看成更大)的话,你就应该很清楚, 稀缺所带来的影响,就是让人无法无视稀缺。

综合以上,稀缺会带来可说是无可避免的智商下降:

为了看到稀缺对智商所产生的影响,两位作者与研究生赵佳英(Jiaying Zhao,音译)共同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他们在新泽西州一家商场里向路人发放了智商测试的试卷,在得出被试的智商后,他们为其中一半被试提供了简单的假设性场景。

请想像一下,你的汽车出了问题,需要 3000 美元的维修费。你的保险能支付一半费用。你需要决定是现在就去修理,还是等一等,盼着车子能再多开一阵?你将如何做决定?从经济学角度讲,对你来说,这将是个轻松的决定,还是艰难的决定?

在这个问题之后,他们再次给出一系列智商测试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想看看被试在接触有关财务的问题后,智商是否受到影响。

而实验结果表明,拥有低收入的被试,与其智商测试成绩在接触假设性的财务问题之前相比,接触问题之后的成绩下降许多。

换句话说,低收入者仅仅是稍稍涉足稀缺问题的地盘,他们的智商就会一下子呈现出很大幅度的下降,其下降幅度甚至超越失眠所带来的智商下降。

另外,在研究过程中,被试每答对一道智商测验题,就会得到一定的报酬。想必那些低收入的被试更希望题答得好,因为金钱对于他们来说更重要。

但遗憾的是,他们答得不好,而且要比之前的表现更差。在面对 3000 美元的修车费用问题时,对答题酬劳满怀期待的低收入被试们却没能拿到多少钱;而经济状况良好的实验物件得到的钱反而更多。

这一研究似乎也暗示了, 在穷人的现实状况中,或许也常受到稀缺心态所拖累,工作效率因此而降低,能获得的薪水支付也就越来越少。

这消息实在够坏的,但更坏的消息是,稀缺带来的后果不仅如此。

稀缺所引发的认知带宽容量下降,还会导致人的「执行控制力」下降(可理解为俗称的自控力),抵抗诱惑的能力下降。

在其他研究中,研究人员进行的实验与我们的商场实验有些类似。实验对象拿到一份测验题,以为是个性测试。做完测试之后,实验对象会随机拿到回馈结果,其会让实验对象认为,测试结果明确指出了他们之后会成为善于交际的人或者非常自闭的人。

这样,研究人员就通过引导实验对象对自闭产生预期,当场随机创造出了假想中的稀缺(社交稀缺)。待实验对象进入角色之后,研究人员会为他们佈置智商测验,结果显示,误以为自己会变得非常自闭(亦即非常孤独)的人的测验成绩比善于交际的人要差得多。

而当研究人员为实验对象做脑部扫描时又发现,令人们产生自己将会变得自闭这个想法,会降低脑部负责「执行控制力」的区域活力。

在另一项有关冲动控制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拿出巧克力曲奇饼让所有人品尝,而误以为自己将会变得自闭的实验对象吃的是其他人的两倍。

还有一项研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一项针对中老年人饮食健康进行的调查发现,现实生活中的自闭症患者会吃掉更多的高脂食物。

自控力的下降意味着,稀缺会让人做出更不应该做出的事情,跟容易进入恶性循环。

试想,穷人的金钱稀缺,为了改善这一状况,理想中的选择当然是节省开支,而节省开支意味着要抵抗诱惑,其中包括喝酒的诱惑、买新物品的诱惑、赌博的诱惑、吃大餐的诱惑、买消费品的诱惑,甚至是任何的娱乐诱惑。

而要抵挡这些诱惑,就需要很好的自控力,可偏偏稀缺导致认知带宽下降,亦即执行控制力下降,于是穷人比一般人更抵挡不住诱惑,就算他们更需要忍住,生理上的变化却要让他们忍不住,结果还是没忍住,花了不该花的钱,接着就是举债度日。

再加上穷人还会进入因稀缺引起的管窥心态,他们只想着要马上获得金钱,而做出「短视」的选择,亦即将目前的难题转移到未来,他们可能会向高利贷借款,可能向亲朋戚友借款,这些借款或许用来解决眼前之急,也可能是用来满足慾望,但最后他们都很可能无力偿还。

或许从稀缺发生的那一刻开始,穷人就已经慢慢的走向恶性循环,越来越穷。

而我们原以为「穷人思维」是一个人的见识有问题所导致的,但事实上, 所谓的「穷人思维」,根本就是稀缺引起的恶性循环,所产生的心理产物。

值得一提的是,时间稀缺也会导致认知带宽下降,作者两人都是学术界的出色人物,其中一位还得到过麦克阿瑟天才奖,但他们自身也同样面对着时间稀缺的困扰,而且他们都观察到自己的大脑有着明显的效率下降,经常觉得大脑无法全速运作,连玩游戏的成绩都变差了。

对此,同样有时间稀缺的我简直是感同身受。

如何应对稀缺心理?

在应付稀缺,改善稀缺所带来的负面作用这一项,书中提出了预防与解决的方法,但大部分着重于政策上,只是很浅的谈及个人的对应方法,而且几乎没有给予任何可实际操作的方法。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引用此书之外的知识,并着重的探讨如何解决时间稀缺的问题:

  • 在富足时规划好资源

你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在这一年完成部署创业,但现在才刚过完农历新年,你觉得时间还算是充裕,于是週末的时候你选择了逛街看电影,下週末则宅在家里追剧。

当时间还很充裕时,你并不会特别珍惜时间,但一到了年尾,你就会勐然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时间稀缺当中,你发现手头上还有太多的东西还没完成,还有太多的决定没有定案,于是你埋头苦干,但最后还是没来得及完成一开始定下的目标,而且临时抱佛脚的决策,都很糟糕。所以你决定延迟一年。

要预防这种情况出现,作者提出, 你可以把遥远的截至日期改为渐近式的阶段截止日期,规划好每一个月或每一个星期需要完成的任务,这样就能获得截至日期带来的专注红利。

但这方法其实有点矛盾,前面就有提到,不是实际存在的,是自己骗自己的截至日期很难有效,再加上「规划谬误」(Planning Fallacy)的存在,亦即我们的规划很可能过度乐观,到最后很可能依然是免不了延期。

既然作者没有提出让人满意的答案,那我就只好自己另找方法了,结果我找到的方法是吴军博士在「得到」专栏(顺便推荐一下他的专栏)里介绍的目标管理方法——「消耗跟踪曲线」:

人为何变穷?科学家实验证明,匮乏感是让人落入穷人思维的元凶

假设在一件事情开始做的时候,总任务量是 100%,做完了是 0。假如 100 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 1% 于是你可以画一条直线(如果进度和时间不是直线关系,那画出来的可能是曲线) 从 100%一直到 0(可以看图)。 如果过一段时间,比如一个月后,你还剩下 85%的工作量,你从起点(100%)到一个月后 85%的位置画一条直线,这就是你的消耗跟踪曲线的第一段了。

由于您的任务完成没有达到预期的进度,因此实际的消耗跟踪曲线在计画曲线的上方,说明你没有按期完成任务,需要加紧了。如果曲线在计画直线的下方,说明你领先进度了(看图比较清晰)。

这种曲线的原理很简单,比较你的工作进度和预想的差别。对于自觉性很高的人,其实不需要花时间画这种曲线。但是对于总是在最后一分钟才开始考虑完成任务的人来讲,定期画这种曲线其实是在提醒自己要按时完成任务。

时间一长,习惯成自然,持续行动到最后完成。

基本上这一方法的概念和书中的作者提出的方法一致,只不过更加清晰而已。但根据吴军博士自己的说法,如果自己能完成一年里目标总合的 70%,就算是满意了。

这意味着,我们还是没有完美的答案。

毕竟你无法预测一年里有多少的突发事件,让你必须事先处理,导致目标进度落后。

而这就要引来了下面这一个方法。

  • 用「余闲」来应对突发事件

你马上就要出差了。试想你拖出了一只大行李箱,准备收拾行李。首先,你将所有必需品装了进去:洗漱用品、正装、数码设备。装完这些物品后,你发现行李箱里还有空地,于是就又装了几件可用可不用的东西——你装上了一把雨伞,以备下雨天使用;又装进去了一件毛衣,以备冷空气突袭;还带上了运动服和跑鞋。

看着行李箱里的这些东西,你心满意足地拉上了拉鍊。行李箱还没有完全被装满,还可以再装一些东西,但你觉得这些已经足够了。

现在请想像一下,同样的一次旅程,如果你只有一只小行李箱,怎么办?与之前一样,你一开始便将必需品扔进了行李箱,但很快行李箱就满了。于是你将东西全部拿了出来,试图利用更合理的佈局重新装箱。你小心翼翼地将物品堆叠、拼凑,用颇具创意的方法腾挪着有限的空间——你将袜子和手机充电器塞进鞋子,还将皮带展开,挤在行李箱侧壁上。

这样一来,行李箱里就只剩下一点点富裕出来的空间。此时你会想:要不要带上毛衣?要不要装上运动服?雨伞呢?要不要冒着被雨淋的风险?要不要至少给自己一个开始锻炼身体、恢復身材的机会?用小行李箱打包时,就不得不做出权衡。

斟酌一番后,你决定带上毛衣,然后费了点力气才将行李箱拉上。小行李箱迫使我们认清了一个事实:装进一样东西的同时,就必须拿出另一样东西。大行李箱的主人在思考是否带上跑鞋时,只不过是在想他需不需要这双鞋;而小行李箱的主人则是在考虑,若想带上跑鞋,就需要从行李箱中拿出某样物品,以腾出空间。

无论是大行李箱还是小行李箱,都是一种限制:无论行李箱大小,你怎么也不能将每一件可能用得上的物品都装进去;无论行李箱大小,都需要你去选择装入什么和放下什么。而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只有小行李箱会令人觉得这是个问题:用大行李箱收拾行李时,人们总是十分随意;而用小行李箱收拾行李时,人们便会变得小心翼翼,思索再三。

把东西装进行李箱,是对资源管理问题的最好比喻。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时间箱,要在里面装上工作、休闲和与家人共度的时光。我们也都有一个金钱箱,要在里面装上住房、服饰和其他所有支出。资源的稀缺和富足,会改变我们装箱的方式。如果没有余闲存在,我们在装箱时就不得不进行权衡,而不断的权衡自然会佔用你许多的认知带宽。

想像一下,如果你没有任何储蓄,而且把每个月的支出都根据薪水分配得刚刚好的话,那么在没遇上任何突发事件的情况下,你也应该可以安然的度过。但如果发生突发事件的话,那就糟了,这突发事件可能是车坏了、家里入窃了、自己生大病了,这些突发事件会让你忽然需要一笔钱,而你并没有任何金钱可以周转,于是你只能申请贷款或向他人借钱。

借钱之后,你需要每一个月都还钱,但你的收支已经很紧绷,你决定削减每个月的支出,结果你就陷入了金钱稀缺的心理,你每一天都在权衡自己要怎么才能更节省的花钱,一开始你并没有觉得怎样,一系列的负面作用不会在一天内发生,但在几个月后,你发现自己已经完全进入了恶性循环。

但如果你一开始就有一笔储蓄,那么这一笔储蓄就是你的余闲,它可以缓冲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让你有机会喘过气来。

或许是华人文化不同的关系,对大部分看这篇文章的读者来说,以上例子有点无感,储蓄在我们华人的眼中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在各国储蓄率列表中,华人国家都排列在靠前的位置(50 名以内),而美国则排在第 91 名。

了解了余闲的概念后,再来看如何用避免掉入时间稀缺的陷阱:

如果你早已预期到了自己的时间稀缺,那么就应在排程上留出富余的空间,不一定要找到什么明确的理由,只不过是为了在不浪费成本的情况下,去周转你手头的诸多专案和责任。

具体做法是——如果你不想跌入时间稀缺的陷阱,那最好是一开始就不把时间排程塞满,每个星期预留一天或半天来缓冲突发事件。 如果你知道下个星期的其中六天行程都已经有了安排,这时你朋友问你要不要在週末打球,那你就应该说「到时再答复你」。

这样,如果你在週日遇上了突发事件,拖慢了目标进度,你就可以选择捨弃週末打球的机会,用週末的时间赶上进度,而如果你没有遇上突发事件,那你就可以去打球了。

这里的重点是——在时间排程满了 85%之后,不再作出承诺(可以的话直接拒绝),以预留余闲。

这对平时行程排得满满的人来说,很是受用,被预留下来的余闲时间如果不被佔用,则可以用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实在是一大快事。

  • 主动减轻认知带宽的负担

加入一个储蓄计划,让银行每一个月自动帮你储蓄一定金额,会比每一个月提醒自己去储蓄来得好;买一份保险,会比自己储蓄「应急基金」来得好;把每个月的账单设定成自动在信用卡扣款。

以此类推, 想办法把需要「手动」的事项转换成「自动」的事项。

这种减少带宽负担的方式,能帮助已经陷入稀缺陷阱的人缓和恶性循环。而这些虽然都只是小细节,但处理多个小细节之后,你就可以腾出客观的带宽容量,用以处理更重要的事情。这对身处讯息爆炸时代的我们来说,或许会是越来越重要的。

另外,也可以参考所谓的「极简主义」的生活风格, 主动减少自己一天之内所需要做出的选择,把「很多选择」转换成「没有选择」,可以 参考这个人 是做到什么程度的。

  • 奋力一跃

如果你已经深陷稀缺的泥潭的话,非常遗憾,你剩以下两种方式:

1. 壮士断腕

时间是有限的资源,你不可能无限挤出更多的时间的。这个时候你要做的是一次性的权衡,如果你知道你无法解决手头上的所有东西,那不如一开始就放弃其中一些项目,然后用多出来的时间赶上进度,接着开始构建时间余闲。

这个时候,你必须提醒自己要忽略「沉没的成本」,无论某个东西曾佔据了你多少心思,如果你已经没有时间再去应对,你就必须狠心砍掉。

2. 奋力一跃

遗憾的是,在现实世界中,有些稀缺是强制性的。无论我们多么努力的想办法解决稀缺,我们都必须承认:

不是所有问题都有完美的解决方案的。

如果你的稀缺是因为你必须做一份全职和两份兼职,并且一个星期七天都必须工作才能维持收支平衡,那么基本上你就没有太多选择,你只能咬紧牙关,靠你的意志力坚持的走下去。

在这过程中,你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要主动构建金钱余闲,要主动构建时间余闲,一点一滴。

毕竟,这一方式,是我们物质贫瘠的上一代和祖先们,挺过来的方式。

而两位作者在此书的结尾也提到,撰写此书让他们进入紧绷的时间稀缺好久,而他们实际解决这一稀缺的方式,就是咬紧牙关的把此书写完。

奋力一跃,是解决稀缺的最后手段。

共勉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