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琴琴腹结构图

 醉了山人 2017-10-29
    古琴琴腹
所谓琴腹,指琴身内部的槽腹,即整个共鸣箱的结构,主要在面板上研出,把面板翻转过来。如图所示:
 古琴琴腹结构图
    琴首一段,尽为实木,岳山亦枕于实木之上。岳后一厘米,即为“起空”。由琴首的起空至琴是的“承音”,依琴身形状,留1.5厘米宽的边界木,中间挖成固槽。若与底板相合,其横截面略呈椭圆形。腰的中部,有一长约5厘米的半月形边界木,中有足池,叫做“风腮”。由起空至足池称为大增腹,足池以下至承音,称为小槽腹。在大槽腹中,当三四徽间,设有音柱,  叫“天柱”,  圆形,宣径1,2厘米;当七八徽间,又设有一音柱,叫“地柱”,方形,粗细1厘米见方。天地柱有传递共振,调整音色音量,防止琴体变形的作用,但也并非必须,有些好琴、名零,并没有音柱。在与龙池风沼相对的两个部位,通常因有形状与池沼相同的隆起部分,叫“纳音”,其作用是使出音不致宜泄,留有余韵,并使这一部分面板的按音不致空散。承音之后,尾底所留之边界木亦稍厚,叫做“尾实”。古代还有在起空后和承音前再挖两半月形坑他的,叫做“声池”、  “韵沼”。但是许多琴家认为这样的形制不利于发音,古代就很少见,现在也不提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