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家笔会】被两宋皇族、文人雅士追逐的稀罕茶器 ——鹧鸪斑建盏

 洲upi6oofv9q93 2017-10-29




说起中国茶道,人们一定会联想到两宋时代的斗茶和绣茶文化,史上最著名的斗茶与绣茶主器——建窑建盏。


建窑是宋代八大名窑之一。亦称建安窑”、“乌泥窑”、“水吉窑”等名。窑址今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村一带。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烧制茶碗为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为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俗称“兔毫盏”。也有烧成“鹧鸪斑”和“银星斑”等等茶盏,器型别致美观。著名的釉下兔毫纹及鹧鸪斑,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后成的酸化痕迹装饰的建盏。



宋代建窑的兴起与宋代皇族和上层权贵及社会市民饮茶、斗茶、绣茶风尚有关。两宋时代斗茶用半发酵的白茶膏饼,斗茶之主器则用黑釉建盏为主。


黑釉建盏造型古朴简单,秀丽典雅,器型有大、中、小三种之分,有敞口、束口、撇口、敛口之别,其黑瓷釉色变幻无穷,纹饰精美,胎质肥厚含铁量高、具有良好的保温性,最适合斗(绣)茶之用器。



建盏的釉面花纹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种类多达几十种。主要有乌金(绀黑)釉、兔毫,油滴,鹧鸪斑,异毫(曜变),大镀金(黄金釉),杂色釉等等。然而,鹧鸪斑建盏的花纹究竟是如何呢?


这个问题自宋代初期陶谷记载的鹧鸪斑建盏起,至今历时一千余年,有关鹧鸪斑盏的说法多种多样,却找不到令人信服的依据。现代许多研究、收藏者,脱离了实践这一最基本的环节,仅凭一些古籍资料和建盏实物的外观作出的主观推断最终也难以自圆其说。



我国两宋时代有关建盏记载最重要的著述是陶谷的《清异录》、蔡襄的《茶录》、赵佶的《大观茶论》、祝穆的《方舆胜览》、程大昌的《演繁录·》等等作者写到:“兔毫盏”,“鹧鸪斑”、“异毫盏”(毫变盏)、“大镀金(敞瓦)”。按现代人称为兔毫盏、珍珠(鹧鸪)斑、曜变盏、黄金釉或鎏金茶碗等的史料佐证。


·祝穆著《方舆胜览》载:“茶色白,入黑盏,水痕易验,兔毫盏之所以为贵也。兔毫盏、出鸥宁之水吉。黄鲁直(黄庭坚)诗曰:‘建安瓷盌鹧鸪斑’。又君谟(蔡襄)茶录‘建安所造黑盏纹如兔毫‘。然毫色异者人土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艰得之”。



祝穆是南宋歙州人,徙建宁府崇安,幼孤尝从侨居建阳的姑父朱熹学习。崇安建阳均近建窑,着意收集南宋名迹的他对建盏的情况当非常了解。这段文字清楚表明“兔毫盏”的珍贵更说明“毫变盏”极难得且价格昂贵,非宝莫属。


还有宋人·程大昌著《演繁录·卷十一》“禁中大庆贺,则用大镀金(敞瓦),以五色韵果,簇饤龙凤,谓之“绣茶”,不过悦目,亦有专其工者,外人罕知”。他指出南宋时皇宫大内祝贺(寿)均用建窑烧制黄金釉茶碗的历史事实。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记载的:“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指得是银蓝色的兔毫,从上到下,流畅通达的为上品。


·陶谷(公元903-970年)著的《清异录》载:

“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因展蜀画鹧鸪于书馆,江南黄是甫见之曰‘鹧鸪亦数种,此锦地鸥也’”。



陶谷是五代至北宋时期朝廷官员,其《清异录》成书于北宋早期。于此可见建窑盏在北宋早期就已名声在外。此外,笔者以为陶谷在这里所指的鹧鸪斑,还并非是鹧鸪鸟胸前的圆白团,而是鹧鸪羽毛似的斑纹。



最后一句“鹧鸪亦数种,此锦地鸥也”,更说明其画的是一种锦毛鸟类的鹧鸪,也就是按我们现在说的“山鸡”。而非白圆斑鹧鸪。但这种鹧鸪班纹是釉下一次性偶然析晶釉内矿物而烧制成形,是“真正鹧鸪斑”的前身。



·杨万里(公元1127-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吉水县)人。他的诗句:“鹧斑碗面云萦字,兔褐瓯心雪作泓。”这句也是形容的一个鹧鸪斑建盏,通过诗中的描述,我们也可以推测,这里使用的,是一件珍贵鹧鸪斑纹建盏,黑色釉衬底有褐色兔毫,黑釉面之中有圆点蓝色彩斑。这样才有可能出现碗面鹧鸪斑纹。这种盏也是釉面析晶曜变的结果而形成。



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黄庭坚的诗《满庭芳》载:“香泉溅乳,金乳鹧鸪斑”(《全宋词》卷一)。



惠洪《无学点茶乞诗》“盏深扣之看浮乳,点茶三昧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石门文字禅》卷八)及《与客啜茶戏成》:“金鼎入浪翻螃蟹眼,玉瓯绞刷鹧鸪斑”(《宋诗钞·石门诗钞》):“或有点点鹧鸪斑,亦有毵毵兔毫茁”(蒋蘅)等人对鹧鸪斑建盏的描述。


从宋代诗词“香泉溅乳,金乳鹧鸪斑”、“盏深扣之看浮乳,点茶三昧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建安瓷盌鹧鸪斑,谷帘水与月共色”,建盏鹧鸪斑斗茶有这样的特征:“香泉溅乳,金乳”、“看浮乳”,因此,鹧鸪斑应是乳白或玉白色为主等等色彩,像乳汁溅浮于黑色釉面。与斗茶时的白色沫饽交影飘浮,不易散去,为斗茶之上上品也。他们指出建窑有烧制偶成的鹧鸪斑纹茶盏。



黑釉鹧鸪斑纹是以一种胸前有白色斑点的鹧鸪鸟的特征而命名。鹧鸪鸟给人最明显而突出的印象是身上玉白色圆斑点特征。


建盏的坯铁含量高达8%左右,釉的铁含量高达9%左右。高铁含量的坯料与釉料是形成是建盏斑纹的必要条件之一,因为建窑釉是铁钙系分相析晶釉。建盏的斑纹就是釉料在高溫阶段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后,铁氧化物在釉表面层析晶留下的斑纹。而窑溫与气氛对于析晶过程的影响非常明显,以至出现烧制条件差之而釉面斑纹外观却失之千里的结果,鹧鸪斑是窑火之中一瞬间的最佳影像。



由于这类鹧鸪斑结晶釉非常敏感易变,人工是难以控制,加上氧化铁含量很高的坯体难以承受高温变化等因素,要烧制一件外观没有缺陷的并具有美丽斑纹的优秀建盏,是非常困难的,即使用现代科技也难以掌握。


所以古今中外,优秀的建盏鹧鸪斑是非常稀少,世面之上难得一见。而绚烂的鹧鸪斑点就是在窑温达到某个瞬间而形成的,过则斑纹可能完全消失在黑釉之中。若斑点为多色彩的且散开了没形成,这可能就是“曜变”彩斑建盏了。


这也是在古窑址挖掘中没有发现鹧鸪斑与曜变一类的残瓷片的根本原因之一:因这类顶级建盏根本就没有次品的存在,烧不好了就是一个普通的黑瓷茶盏!



因此,建窑古窑址不会出现鹧鸪斑残片的主要原因。千万别以为水吉的古窑址不曾见到过残瓷片就认为是新仿品!


现代人根本就没有办法烧制出真正的鹧鸪斑与曜变建盏!!!


若是既有曜变又有鹧鸪斑的建盏,这类属于那种可遇不可求的“神器”,遇见了是你的造化,见不到,想也没有用!



鹧鸪斑形成其实就是浮萍机理,釉面斑点是由许多“另类彩”小斑点拼合在一起而成。高温焙烧时“另类彩”小斑点像浮萍在釉面上漂游,随机而遇靠在一起,组合成许多形状大小不一的大斑点,“另类彩”斑点内的结晶物质没有连成一体,是分散的,所以有肉眼可见的沟裂纹。


宝石蓝(玉白)色彩斑很容易变黑釉或消失在黑釉内,甚至在一个斑点中(即很小的范围内)就可以观察到这种变化,斑点的边界在平面和纵向面上的变化都很大。高温达1300度时,结晶的“另类彩”物质在釉面上漂游,分分合合,在纵横向间突起又沉入,突起变为矿物本色,沉入就消失在黑釉之内。所以鹧鸪斑形状变化是剧烈无常的,特征是有明显的立体感与层次感。



 建窑黑釉属于古代结晶釉的范畴,其含铁量较高,若在釉药中掺有白玉、玛瑙、宝石等矿物原料,在高温熔烧过程中,由于窑内火候的高低和气氛的变化,使釉面焙烧过程中产生奇特的花纹——鹧鸪斑,这些釉面花纹与华丽的彩绘或金饰不同,它们是釉料在一定的温度和气氛中产生析晶的结果,有如“神助”,具有神秘的艺术魅力。



 真正要认识建盏斑纹,不能只观其表面,而应研究其本质。斑纹的本质包括构成斑纹的物质和形成过程。


 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属于铁钙系结晶釉,其釉面斑纹是釉料在高温阶段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之后,铁氧化物在釉表面层析晶结果而产生的,构成斑纹的物质是铁氧化物的结晶体现,这些斑纹是在窑火中天然形成的,没有人工加工痕迹。并不是二次加釉彩点缀复烧而成鹧鸪斑纹的。


(曜变鹧鸪斑建盏釉面微观图)


建盏鹧鸪斑烧制工艺难度非常之大,艺术品位非常之高,存世量是凤毛鳞角,属于神奇之稀品。


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斑纹要在还原气氛下而形成,在氧化气氛下釉面少有的斑纹。这说明构成斑纹的物质需要在还原条件下产生。建盏釉与其它的结晶釉,在烧制方面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构成斑纹的物质不稳定性。


建盏鹧鸪斑制作难度大,烧成几率非常低,制造成本高。这一重要特点是解释建窑许多问题的基本依据,它蕴藏着令人神往的迷一般的建窑最本质也是最丰富的内涵。


对于不同层次的形与色构成的斑纹美,需要不同层次的眼光去看待,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不少人把鹧鸪斑与黑釉白斑来比大小,比白度,比清晰度等,这眼光就错“层”了太大。这两种斑纹的物质与形成过程完全是不相同的,其品质和艺术效果也有天壤之别。


但是,有一种黑釉白斑盏仅是建窑系在某一历史阶段的产物,只是窑工为增加其品种搞的一些新釉色或是为弥补自然形成美丽鹧鸪斑纹之困难,而采用的在黑釉之上用白釉点缀上去应变措施而已,类似这种用人工裝饰花纹的建盏还有很多种类,在此就不一一重述了。


宋代建盏是在龙窑中用还原焰烧成,釉料又是用植物灰做溶剂配制而成的,其釉料之中由各种矿物原料组成、烧成溫度与烧成气氛三大烧制条件都难以准确控制。从现有的鹧鸪斑建盏实物和古窑址难以寻觅到的鹧鸪斑残片可以得出结论,鹧鸪斑是在烧制兔毫时偶然出现的稀罕产物,宋代窑工们无法在某一事先特定的建盏上,烧制出这一品种,所以建盏鹧鸪斑纹的烧成几率是很小很小的。也可能是百万份之一,珍稀程度一点也不亚于曜变建盏。



油滴建盏,指在乌黑或为黄金的釉面上散布着无数具有金黄色或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斑点或直条状,形似油滴有金属感。有“金油滴”和“银油滴”之分。斑点大小不一,直径一般为数毫米,小者只有针尖大小。


油滴也是一种结晶釉斑,其形成机理是由于在烧制过程中,铁的氧化物在该处富集,从1300多度高温在冷却时,这些局部逐渐形成过饱和状态,并以赤铁(金)矿或磁铁(金)矿的形式从中析出晶体所致。



“油滴”建盏是建盏收藏中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珍品之一。


“鹧鸪斑”纹比“油滴”纹更能突出纹饰的立体感、美感、稀奇感。目前,传世或出土的宋代“鹧鸪斑”纹建盏器底大多刻有“供御”或“进琖”款识,为两宋时代建窑的贡品之一。


(曜变鹧鸪斑建盏底足微观图)


“鹧鸪斑“与“油滴釉”本质上说,二者是有区别的,感观方面一种为玉质感与一种为金属感。 “鹧鸪斑”与“油滴”从字义上本身解释两者必然是没有关系的,请大家要格外区分清楚!


第一,鹧鸪斑盏釉面花纹是斑圆点状而非条纹状;第二,鹧鸪斑是建窑珍稀品种。这点从宋代古籍记载以及几位著名诗人的诗句中也可以得知。鹧鸪斑建盏仅是黑釉面上玉白或绿斑、蓝斑盏这一类,而油滴不是鹧鸪斑系列范围。否则会出现名称庞杂。甚至有些斑纹「四不象」而无法命名的问题。特别是同一类中如名称过多,容易混淆,难以与研究与收藏者沟通。


(曜变鹧鸪斑建盏釉面微观图)


建盏鹧鸪斑釉色表现出来的美,主要是由釉的剧烈变化和落差形成的韵味美。其质感是:不均匀,分体、自然,简素,静寂,深邃,枯高,幽玄,神秘,脱俗、立体感等。它高贵而不艳丽,表面很沉静,实质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所以有滋味,很耐看,让人寻味的美惑。


鉴赏南宋“进琖”款绀黑釉曜变白鹧鸪斑建盏

6.7cm、直径12.2cm、足径3.7cm


该盏束口,呈斗笠式,造形古朴、典雅大方。胎土呈黑褐色,圈足浅内挖足,圈足内阴刻“进琖”款识,刻字有力。盏内外施绀黑釉,釉层肥润,口沿淌釉呈褐色,近圈足无施釉。


盏内外均有曜变椭圆条状彩斑,似朵朵彩云挂在黑夜天幂之上。变幻多端,飘忽不定。时而轻软,时而厚重,色彩绚丽,彩斑有藏青、棕红、墨绿等色彩组成。五彩缤纷,极其自然过渡,并有流淌动感与凸出美感。



盏内并有玉白状鹧鸪圆珠点斑,大小共计23点珍珠斑,错落分布在器内,抚之似羊脂白玉,凸出盏釉面约有2—4毫米,这与釉层厚度有密切相关,因为釉层越厚,气泡(浮萍)越大,立体感也就越强烈。盏内似圆白珍珠镶嵌在漆黑的夜空之中,十分眩眼。白珍珠(鹧鸪)圆斑均有分体裂纹,老化痕迹十分自然。 


此器是曜变彩斑并附有白鹧鸪斑纹,非常稀珍之物,且均是釉下一次性偶然出现的神奇二种彩斑,极其艳丽与古朴典雅。尤其若脂似玉的白珍珠斑纹,是建盏之中稀罕之天然斑纹。也是真正的宋代建盏白圆鹧鸪斑。


辉煌的建窑,神奇的建盏!

中国的建窑,世界的建盏!


陈香龙:中国古建盏研究会(筹)会员

2017年10月下旬 作于温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