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留下贤名的宝鸡人

 songsgt 2017-10-29
有着崇高的理想。他们的名字也因此被传颂至今——

历史上留下贤名的宝鸡人
2017.10.23宝鸡日报

     编  者  按
    有才有德之人谓之“贤”。西府大地不仅诞生了周礼,还孕育了许多贤德之人。他们有的刚直不阿,无私为国;有的广开门庭,讲经授徒;还有的仁厚待人,清正廉洁。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他们都才学过人,品行高洁,心中都有着崇高的理想。他们的名字也因此被传颂至今-------

公孙枝:智谋过人   为国求贤

宝鸡日报记者  张家旗

     秦穆公时期的秦国大夫公孙枝是个各方面都很突出的人才。他智谋过人,善于理政,最重要的是,他从不嫉妒他人,不仅无私举荐了百里奚,并主动将自己的位置让出来,从而使当时的秦国更加安定,国力更加强大。公孙枝的这种无私行为,不愧为“贤士”之称。


    据史料记载,公孙枝年轻时长时间居住在晋国,后来回到秦国。当时的秦国教育落后,没啥出众的人才,经济也欠发达。而当时的晋国则礼乐正盛,生活富庶,秦穆公和公孙枝交谈后,被其出众的才学打动,便邀请公孙枝出任秦国大夫一职。对于秦穆公的知遇之恩,公孙枝也感动在心,自此,他便尽心尽力辅佐国君,凡事均以秦国利益为重,他将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秦国人,在许多重要关头,公孙枝也能正确分析形势,帮助秦穆公作出正确决策。

    公孙枝不但有高深的智慧和谋略,他还具有识人之才,荐贤之德。《吕氏春秋》里曾描述过公孙枝举荐百里奚一事。百里奚曾是虞国大臣,虞国灭亡后,百里奚被贬为奴仆,后来以五张羊皮的价格被转卖。公孙枝遇见百里奚后,惊讶于他的学识,认为百里奚有治国的本领,就将他举荐给秦穆公。按说,发现人才后,将他举荐给上司,便也算仁至义尽了。但公孙枝一心为国,丝毫没有考虑自己的利益,几天后,他请求秦穆公把国家大事交给百里奚管理。

    秦穆公有点儿不理解,就问他:“把国家大事交给用五张羊皮买来的人管理,不怕天下人耻笑吗?”公孙枝回答说:“相信贤者而任用他,这是君王的英明;礼让贤者,甘心于下位,这是臣下的忠诚。国事交给了百里奚,您能成为明君,我将成为忠臣。如果他确实贤能,国内都会服从,敌国也会畏惧,谁还有空闲去笑话呢?”秦穆公被公孙枝说服,便任用了百里奚。百里奚也没有辜负公孙枝和秦穆公,在他的辅佐下,秦国逐渐变得强大起来。《说苑》中关于此事的记载,虽与《吕氏春秋》在细节上不太一样,但也重点提到了公孙枝让贤的举动。

    公孙枝举荐百里奚的这种无私举动,数千年来一直被人津津乐道,称颂不已,他也由此在历史上留下“贤士”之名。

马融:辞官治学   设帐传薪

宝鸡日报记者  祝嘉

     马融是东汉名将马援的后人,自幼博览群书、善于言辞, 31岁时任朝廷校书郎中。虽然终日埋头于典籍之中,但马融依然非常关心天下大事。当时,有文人认为天下太平,鼓吹“文德可兴,武功宜废”,朝廷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停止了军事演习。同样作为文人,马融却不这么认为,大呼“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材之用,无或可废”,并向朝廷谏言:文德、武功不可偏废。然而,他的策论得罪了临朝执政的邓太后,遭到罢官贬黜,且十年不得升调。


    十年之后,邓太后去世,汉安帝亲政,马融重新得到任用。他对时局的判断和把握十分精准,帮助东汉王朝排除外患、稳定政权,功劳与职位也水涨船高。但随之而来的,也有同僚的嫉妒甚至诋毁和诬蔑。屡屡失意的马融,只得空怀一腔报国热情辞官归隐。

    回到家乡扶风,马融潜心研读儒家经典著作,并逐渐融会贯通,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学术理论。史料记载,他曾经想注解《左氏春秋》,见了贾逵、郑众的注解,就说:“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于是,他综合了贾、郑二人的优点,撰成《春秋三传异同说》,这是《春秋》学集大成的一部专著。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融开始了人生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一项事业,那就是讲经授徒,将儒家思想和个人学识发扬光大。传说,马融在庭中挂一面绛色帷帐,自己在帐前传薪,女乐在帐后演奏,整个场合清雅肃穆,绛帐的地名也由此而来。
    马融的弟子多达上千人,其中登堂入室者五十余人,东汉两位著名的经学家郑玄、卢植都是他的学生。马融的著作也多达数十部,包括《诗经》《易经》《论语》《离骚》等古籍的注释,以及《春秋三传异同说》等专著与诗、赋、琴歌等文集。

    今天,在扶风绛帐有一处“讲经台”,据称就是马融当年设帐传薪之所,时常有各地文化学者前往参观。其实,无论“讲经台”是否存在,马融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依然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

徐衡:义抚孤儿   清廉正直

宝鸡日报记者  陈亮

      徐衡,字大经,是如今岐山县城南五里处的仓颉庙村人。明嘉靖十九年中举,曾任山东高唐州知州。

      岐山自古是礼仪之乡,在周公的教化下,这里的人世世代代都崇尚诚恳忠直的处世之道,徐衡也做过这样一件让大家称道的事情,在乡里和族中传为美谈。


      徐衡的堂兄徐仁在病危的时候,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徐衡抚养,并把自己的遗产交给徐衡,作为孩子的吃穿用度。徐衡也没推辞,把这个侄子一直抚养成人,等侄子能够自食其力的时候,徐衡拿出当年堂兄的遗产交给侄子。装钱的包裹跟当年徐衡从堂兄手里接过来的时候一样,根本没打开过。一个孩子从小长大得花多少钱?这些钱也许还不一定够,但徐衡认为这是孩子父亲的遗物,应该还给他。至于抚养,自己是孩子的叔叔,堂兄早亡,有这个义务。

    在高唐州任知州期间,徐衡依旧以仁德的品质克己奉公。

    高唐州境内有漕运的河流,每到汛期,水位暴涨,航运中断。为了恢复通航,他亲自率领民众挖渠分洪,在河边的工地上整整住了三个月。境内发生饥荒时,他拿出自己的俸禄赈济灾民,帮他们渡过难关。

    后来,徐衡接任山西应州知州。应州在明代属于大同府,境内龙首山、雁门山南北呼应,阻隔着北方的少数民族,是兵家必争之地。嘉靖年间,成吉思汗的后裔蒙古俺答汗崛起,开始向辽东和大同扩张,其中一部围困应州。徐衡坚守退敌,保全了城池。由于长期在局势紧张的应州任职,徐衡所要面对的日常公务相当繁重,在那个时期,这里是蒙古军队进入明朝首都北京的必由之路。再加上明政府与蒙古时战时谈,应州的时局动荡不安。徐衡积劳成疾,告病还乡。

    回到岐山之后,徐衡并没有因为是“退休干部”而轻慢乡里,反倒更加谦和恭敬。村上人一旦有丧事,患疾病,或者特别贫困的,他都会送钱去帮助。在文化事业上,也起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积极的作用,他参与编纂嘉靖版的《岐山县志》,并且著有《奥山诗意》一书。

    这位一生仁厚而又果敢的岐山人,为公寸土不让,为人宅心仁厚,不负周礼之乡的盛名。

郭钦恪尽职守  一心为国

宝鸡日报记者 张家旗

     郭钦是汉朝时期的千阳人,千百年来,他与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燕伋和唐朝忠烈将军段秀实一起,被人并称为“千阳三贤”。

    郭钦这个人很有才,性格上则是典型的西府汉子——眼里揉不得沙子,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对的就是对的,错的我就要说出来。他在担任丞相司直时,曾奉命出京巡查。在豫州,他了解到豫州刺史鲍宜越权干预郡守行政事务的事,郭钦返回长安后,立刻据实上奏,鲍宜很快被免职。当时的京兆尹薛修是丞相的弟弟,旁人都对其阿谀奉承,郭钦却一点儿都不怕,当他发现薛修有不法行为时,果断向朝廷举报,最终薛修也被免职。


    汉哀帝刘欣即位后,觉得郎官董贤的容貌俊秀,招他上前问话,结果越聊越喜欢,就升了他的官儿,从此出门都要把董贤带上。时间长了,董贤的官儿越做越大,钱财越来越多,大臣们都劝刘欣,让他不要这么过分。可是刘欣完全听不进去,反而对这些好言相劝的大臣进行惩罚。当时的丞相王嘉也是个有担当的人,他多次向刘欣进谏,希望他“以节贤宠”,结果非但皇帝不喜欢他,最后还被别人诬告,进了监狱。王嘉一怒之下,绝食数天,最终身亡。

    其他大臣知道后,都有点儿怕了。唯独郭钦气得不得了,他不顾身家性命,毅然决然地连续弹劾董贤。那会儿的刘欣,甚至都想效仿尧舜,把皇位禅让给董贤,哪里还能听取郭钦的意见。于是,他挥一挥衣袖,郭钦就被贬到河北当县令去了。

    汉平帝即位后,郭钦被调到湖北,升任南郡太守。不管是在河北还是湖北,郭钦都尽心尽力,恪尽职守,造福当地百姓。但是,随着王莽在朝中势力越来越大,许多官员都投靠过去,而王莽也不断铲除异己。郭钦虽身在南郡,依旧一心为国,并不愿依附王莽,最终,郭钦辞官回到千阳。因为忧心国事,面对王莽篡权的现状,郭钦心中满是无奈和愤怒之情,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不久之后便在家乡去世了。

    郭钦恪尽职守的行为和高尚无私的品德让后人欣赏不已。明朝时,官员在千阳建起“三贤祠”,郭钦位列其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