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中国的这座小城,圣诞节已经开始了

 黑猩猩表哥 2017-10-29

新媒体管家

“Made in China”,如今,这样的标签在世界的各种小商品上随处可见,而这些商品中有60%都来自中国浙江的一个小城——义乌。


牙膏、玩具、人工绿植、圣诞帽、头绳,凡此种种,所有在家乡两元店内能找到的东西,在义乌都不会更少,只会更多。


 ▲儿童服饰摊位前。Elizabeth Renstrom/摄


2005年,联合国与世界银行、摩根士丹利公司等多家世界权威机构联合发布《震惊世界的中国数字》报告中,义乌市场被称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在义乌,圣诞节是从九月份开始的。



 ▲徐晓(音译),58岁,在当地一间圣诞树加工厂工作。Elizabeth Renstrom/摄


每年九月份,在这座中国小城,圣诞节已经悄然来临。当地专营圣诞树、圣诞装饰及礼品的工厂就开始了新一波的日夜赶工,工人们要赶在12月份前完成大批的圣诞订单。



 ▲专营圣诞用品的小店采购商品。John Carney/摄


 ▲一名商人来到商贸市场的圣诞区采购商品。John Carney/摄


 ▲义乌一家专门贩卖圣诞用品的小店,全年营业。John Carney/摄


 ▲袁晓峰,48岁。圣诞球工厂老板。Elizabeth Renstrom/摄


在义乌商贸市场甚至有一个专门的圣诞区,这里有圣诞帽,圣诞树,圣诞礼品以及更多你能想到的圣诞元素。在义乌规模超群的巨型商贸中心区,550万平方米里有着超过7.5万家商场,这里每天为全球的廉价商店提供塑料制品 ,彩珠、头绳 充气玩具、雨伞、假盆栽、派对帽等等。


摄影师Elizabeth Renstrom说他第一次来到这里,仿佛掉进了童话故事中的迷宫,迷迷糊糊不知所措。


 ▲义乌商贸中心。John Carney/摄


 ▲在义乌商贸城内批发风筝的一个摊位前。Elizabeth Renstrom/摄


 ▲义乌商贸城鞋包区。John Carney/摄


▲一对买儿童塑料玩具的夫妇。Elizabeth Renstrom/摄


▲义乌商贸城内,一名中年男子坐在仿真盆栽摊位前。Elizabeth Renstrom/摄


 ▲义乌商贸城批发穆斯林妇女头饰的摊位。John Carney/摄



实际上,和中国其他城市一样,义乌曾主要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和制糖厂一度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但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这个城市开始走向商品经济。小商品工厂不断兴建,工人不断涌来,如今义乌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小商品工厂。



义乌小商品工厂的繁盛也带动了当地人的“家庭产业”,很多女人在家中缝制商品然后去商贸中心贩卖。这些“家庭工厂”生产的产品吸引了很多来自韩国、日本,美国的买家。据估计,每天有超过1000个满载着小商品的集中箱从义乌港口出发去往世界各地。


 ▲在卡车上眺望远方的工人。Elizabeth Renstrom/摄


 ▲在义乌工厂内,一个戴着圣诞帽的工人在工厂内制作圣诞装饰品 。John Carney/摄


 ▲花莉(音译)正在工厂流水线上制作人工盆栽的叶子。Elizabeth Renstrom/摄


随着Made in China成为廉价的代名词,很多当地厂长开始考虑转型,从以价格低廉取胜努力向质量优良转型。2015年,一家袜子厂厂长投资了近一千万美金想要生产“世界上最高级的袜子”,提升袜子的耐磨性。很多拉链厂厂主也在积极思考并投资生产能够长期使用的结实的拉链。


▲来义乌商贸市场采购的商人。John Carney/摄


 ▲吴田(音译),今年19岁,他已经在这间圣诞树加工厂工作5年了。Elizabeth Renstrom/摄


 ▲一名商人蹲在义乌商贸市场的玩具区入口处抽烟。John Carney/摄


 ▲义乌某间工厂的库房内堆积着假日海滩塑料玩具。John Carney/摄


 ▲宋舟(音译),义乌一家玩具厂的老板,坐在他的办公室内打电话。John Carney/摄


 ▲义乌工厂内生产儿童充气气球棒的工人。Elizabeth Renstrom/摄


 ▲在义乌一家小商品工厂附近。John Carney/摄


 ▲正在车间制作人工盆栽的工人。Elizabeth Renstrom/摄


 ▲商贸城工人住宅区。John Carney/摄


 ▲年轻工人在晚上来到当地的一间游戏厅。Elizabeth Renstrom/摄



夜幕降临,在义乌“中东街”,三个来自也门的男孩坐在烧烤摊前,用娴熟的普通话点菜后,用阿拉伯语闲聊了起来。烧烤摊旁边的埃尔比勒饭店内,两名约旦男子正在品尝烤肉,街边转角处,两个男子坐着吸水烟。头戴穆斯林头巾的非洲妇女在泽勤超市里买了方便面和清真肉食,对面一家贩卖成人用品和运动鞋的小商店里匆匆走出了两名俄罗斯少女。


 ▲义乌的中东街夜景。Philippe Lopez/摄


商品经济繁盛的义乌这几年吸引了很多外国商人来此做生意。随着中东与北非商家的增多,义乌火车站采用中、英、阿三语标识,政府还考虑在公立学校开设阿拉伯语课程,这在中国其他城市是十分罕见的。


 ▲在义乌一场小商品采购市场上。Philippe Lopez/摄


Girdhar Jhanwar 是第一个来义乌“吃螃蟹”的印度商人,2002年,他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这里还没有如今这般宽阔的马路赫高耸的摩天大楼。然而今天呢?Girdhar不无自豪地说 “如今,世界各地的零售商都离不开义乌的商品,任何人都可以来这里做买卖,把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你不用去中国的其他地方,义乌就是中国的小商店。”



 ▲新建成的义乌商贸城办公室。Philippe Lopez/摄


与广州当地人将非洲社区聚居的小北路称为巧克力城不同,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外籍商人可以参与社区代表召开的年度大会,享受着充分的权益。


在2017年2月的大会上,政府还和13名来自土耳其,阿曼,埃及,马来西亚,韩国,北苏丹等地的外籍人士代表就很多城市发展问题展开讨论。当然,并不是所有当地人都认可政府对外开放的政策,一些外国商人表示:“来中国经商,最要小心的是,中国人总想方设法地要欺骗我们。”


 ▲义乌小商品集市一个摆满了饰品的摊位前。Philippe Lopez/摄


 ▲义乌酒店区。Philippe Lopez/摄


2016年,一条连接马德里和义乌的货运班列建成,整条铁路长约10000公里,比西伯利亚铁路还要长741公里。这座城市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最多元化的城市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