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之初,性本......?

 黑猩猩表哥 2017-10-30

 

人本性是善还是恶?这问题争论了几千年没结果,但是近年来出现了峰回路转的视角。

 

先说中国古代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三派:

 

性无善恶论。告子认为人性就像木头和水流,你把木头做成什么,它就是什么。你让水往哪里流,水就往哪流。

 

性善论。孟子认为告子说得不对,人性如水,但水是有天然流向的,那就是一定会从高往低流。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是天生的。

 

性恶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他的理由是人天生追求声色这些本能性的活动,要用后天礼义的教化来约束之。

 

今天看来,这三派说得都有道理,但都只抓住了一面,整合起来就比较完全了。

 

告子的白板论后来在中外都很有市场,比如亚里斯多德和洛克都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观念。这一派的理论强调后天环境,重视教育学习,社会改造,这基本上是今天文化理论最基本的共识。

 

但是,晚近的一些科学研究让人们越来越发现白板说的不足和缺陷。科学让人们再度发现:人出生的时候并不是一块白板,而是呈现出各种模板。这些模板有同有异,发展程度和趋势也各自不一。在所有模板背后起作用的,是基因。

 

这么说吧,我和博尔特都先天会跑。通过后天的努力我们都能提高自己的跑步速度,但就是用最好的教练,砸亿万美元,再用枪指着我的头训练,我也跑不进9秒58。身体如此,大脑其实也如此,有些事情,光靠后天努力也没有用。认识自己在哪方面究竟能走多远,非常重要。



再说荀子的性恶论,在西方也很有这样的认识传统,比如基督教的原罪说。性恶论其实是有非常积极的一面的,就是要用各种文化、礼仪、制度、法律来约束和提升人性。这在今天也非常有意义。比如别太指望人在诱惑前光靠善或者道德能控制自己,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出轨和贪官了。

 

但本能和欲望是否就是恶呢?今天也不再这么简单地看问题了,特别是从弗洛伊德以后,对本能和欲望的评价越来越高。

 

最后来说说性善论,这个本来是最没有市场的,在现代更是如此。人性本善,太傻太天真了吧,谁相信啊。呵呵,万万让人没想到的事情在最近发生了。科学家挺身而出,用实验找到了许多先天道德的证据。比如,他们发现刚出生的婴儿就具有道德判断的能力。耶鲁的研究者给3个月的婴儿看木偶剧,里面有些兔宝宝帮助别人,另一些兔宝宝则搞破坏,最后给婴儿选择兔宝宝玩具,87%的婴儿都选择好兔宝宝。请看CNN的报道:

 

http://edition./2014/02/12/us/baby-lab-morals-ac360/

 


不止是婴儿,《新发现》杂志2007年8月号报道:科学家通过语言或图像的方式对志愿者进行有关道德的测试,并借助核磁共振对他们的大脑活动进行观察,发现九个大脑区域的活动同道德有关,特别是后扣带皮层、额中回和颞上沟。脑部存在病变的患者与常人相比,其对同情、羞耻、犯罪感等“社会性”情感的敏感性通常较低,而这些患者的逻辑推理能力并未受到损害。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会对他人的痛苦感到厌恶,完全是人体自然机制作用的结果。

 

科学家通过核磁共振还发现,大脑中与痛苦和愤怒等情感有关的区域对于公平意识的产生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在一个名为“最后通牒”的有关公平意识的测试中,当志愿者背外侧前额叶皮层被抑制之后,他们当中欣然接受不公平分配的人数大大增加,恰恰说明大脑这一区域的活动能使人拒绝不公平的安排。

 

别说人了,连我们的近亲卷尾猴同样也不愿接受不公平的交易。研究人员首先让卷尾猴用一把石子换取一个黄瓜,然后向一部分卷尾猴提出不公平的交易:这些卷尾猴用石子换来的不再是黄瓜,而是更加美味的葡萄。目睹这一情况的其他卷尾猴当即拒绝用石子换黄瓜,情愿吃不到黄瓜也不愿感到自己被欺骗。



 

说人性和道德是先天的,其实一点也不神秘,科学家从进化论的角度作出了解释:同情、怜悯、公平意识……这些非常“人性”的因素,都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中,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发展出来的。比如,能够对他人的恐惧感同身受,也就能更好地对同类的攻击行为作出预判,这样的个体存活几率更高,当然也能更好地把自己的基因传下去。

 

那么,重新认识人性和道德的先天性,也就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让我们选择更好的生存策略,让我们做出更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他人的行为,也就是说,让我们变得更人性,更道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