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雷教主 2019-11-09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人人皆可成尧舜、还是人人都无法摆脱动物的本能属性?你更倾向于哪种观点呢?

“性恶论”与“”性善论”都是对人性本原的探讨,思考的角度不同,也就得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接触了不良的东西,那么品性就有可能会变坏;“性恶论”则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后天不断的学习和调教,才能去恶存善。

《性善论—人人可成尧舜》“人之初,性本善”。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性善,人的天性除了食色、还有仁义。假设一个孩子,在你身边遇险,所有人都会下意识地去救他,这是人发自内心的性本善。小朋友看到乞讨的老人会说,老人家很可伶。社交平台上传播最广的文章往往是,“动动你的手指,转发帮助事件主人公扩散吧”,传媒也深喑人皆有恻隐之心的道理。

“终日说善言,不如做了一件,终身行善事、须防错了一件”。一念之仁,我相信人人都有。终身行善,则少有。

《性恶论—以法约之》“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初生的婴儿,尚处于蒙昧状态之中,世界尚未形成。却知道,为了食物哭闹、即便是最亲近的母亲,想要分享他手中的食物、都必然会招致他最激烈的反抗。只有后天的教育,才使得他同意与人分享。

人在年幼时会做出很残忍性的行为,例如折磨小动物,小狗、小猫,小鸟等,但自身却浑然不知。“伪”(人、为)主要依靠后天的环境学习,去除天性中的恶。就像学习了,动物是人类朋友的思想,也就不愿再去伤害动物。

人身上隐藏着动物的本性,有贪婪、残暴、懒惰、自私。动物的本性就是拼尽全力让自己能活下去,也没有理应被谴责的地方。更没有善恶对错之分。但人类是高级动物,人类文明的形成过程,即是使人向善的过程。

每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啥也不懂,啥也不会、软趴趴的一坨肉,他哪里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的推移。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强于低等动物的人类、从父母亲人,老师同学,同事朋友,甚至陌生人身上学到了他们本来没有的东西、他们学会了区分善恶好坏。

善,是教化、引导的结果。一个未经教育,未经历好的教育、亦或者是没有教育好的人,作恶比向善的可能性要大的多。人之本性,生而好利、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趋之若鹜,对自己有损的事情避之不及。都会去做对自己最有利的事情,而不会去做损自己利益的事情、除非他希望(由此),得到更大的利益。

因人性存恶,才会生而好利,才有利益之争夺。生而贪欲,才有盗贼,暴力,与杀戮。生而有奢望,才有声色犬马。

因人性有恶,才会以律法而后正,为了克服这种动物性,才制定了法律和道德规制、这可能就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也说明了人性中也是有向善的地方,这就是善在制约着我们心中的恶。以制度防范恶欲,以制度疏导人性,再以教育辅之、人性才能向善有序。

生活中我们碰到一些不好的事情,或生气的事情。一些人都会想,或者会说;如果......不犯法的话,我早就……,所以,“性恶论”的重点;不在其心,而在其行。重行而不重心。立规立制,就是要洞察,防范人之恶性为出发点。不在治善,而在治恶。唯有惩恶才能扬善。

我个人还是相对认同“性恶论”,我觉得,这是有规则的“善”,务实且受用。相比之下,“性恶论”更易为人理解。“性善论”,则更有市场,同时也衍生了“伪善”。

很多人强调的是;人性本善,但如果不是这种回答,不就是在变相的承认自己是“恶人”了吗?对于这个标签,也肯定是不愿接受的。也许是违心、也许是一种期许,期望自己是善良的。期望别人待自己也是善良的。

人性本善,靠的是道德及修养的约束、若没有法制教育及规则的正面疏导,那只会变成少善,甚至是伪善。圣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人,还是利己主义的。

在这里并不是批判“利己主义”,我认为利己主义;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利己主义可以使人向善,同时也可以使人向恶。

《地狱天堂之分—规则导人向善》

地狱里的人;面对美味的食物、一个个却面黄肌瘦,饿的奄奄一息。原因是;他们使用的筷子有一米多长,虽争先恐后夹着食物往各自嘴里送,但因筷子比手长,就是吃不着、非常痛苦。

天堂里的人;同样的食物,同样使用一米多长的筷子,却都吃得津津有味。原因是;他们选择用筷子把食物送到了对方的嘴里。对方再用筷子把食物送到自己嘴里、这种互助是开心、幸福的。天堂和地狱之分别,只是他们用筷子的出发点不同。互惠才能互利,这自然是使人互帮互助,不然就得挨饿。利与弊的结果,一目了然。这就是在人性之下、体察人性、人心、而建立的规则,规则压制住恶,而导人向善。

《人之性也—善恶混》“并非,非黑即白”

“性善论”重视道德教化,但轻视民法,强调人治。易将希望寄托于一名好官,导致权力的腐败和不受监管。

“性恶论”主张法治,制定严格的规章秩序,有防范人性之恶、积极的一面,也有不近人情的一面。但共同点是都强调,以后天的教育提升个人道德修养,走向善的一面。

“性善论”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性恶论"强调了教育的必要性。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相辅相成。正如一个国家的统治既需要法治也需要仁政,“外儒内法”才是国家正常运转的常态。

作恶的人可能有善念的苦衷、行善的人也会有自己的贪念和私欲。圣人才能“慎独”。人孰能无过。如果因为一个人做了一件坏事,就断定他是恶人,因为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就断定他是好人,未免太过绝对。人一生做的事千千万万,如果这样评判,你这一秒是好人,下一秒可能就是坏人。人不是变色龙,可又像是变色龙。人性之诡谲,绝非简单善恶二字可以概括。决定它的,不是一个两个方面,也不是周围人的闲言碎语。

“性善论”并不能使,人人自动行善,"性恶论"也不是人行凶作恶的借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人和人、人和事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的。向善是人类共同的追求,择其善者而从之! 忠于自己,不去害人。提升自身的修养,秉持众善奉行的观念,让人与人之间不再冷漠。  

窗外阳光灿烂,料阳光看我亦灿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