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系一中——太仓日报

 老年人CWK 2017-10-30
  □董 升

  欣闻母校——太仓市第一中学(始创于1907年清朝太仓州考试院演变而来,前身是太仓县中学)要过110大寿了。巧合的是,今年也是我们县中六七届高中同学毕业50周年。在这双喜临门的日子里,我异常兴奋,喜悦之心溢于言表。

  母校是一座江南文化名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多年来,学校获得多项国家、省、市级荣誉,先后获“江苏省重点中学”“江苏省示范初中”“江苏省教育先进集体”……

  一百多年来,袁希涛、唐文治校长等先贤的教育思想逐渐凝结为学校的精神内核,在校园生根发芽,传承发扬。在百余年的沧桑中,母校经历了战火、经历了革新、经历了浩劫、经历了改革开放。母亲没有因经历坎坷而停止前进的脚步,虽年过百岁,仍不断焕发出青春的朝气。

  历史的车辙太过漫长,母校原本的身影、昔日的风姿,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变得模糊,甚至没有留下初时的一点儿痕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太仓县中分设初中部与高中部。初中部设在南牌楼西边、新华街北侧(现为太仓中国银行总行及中心广场一隅);高中部设在月亮河北边、人民南路西侧(现为华旭广场一带),也就是老太仓熟知的孔庙。 因孔庙的牌坊、古银杏树、碑刻等一些古建筑的衬托,学校显得更优美、幽静、神圣,真可把“千年国学”的底蕴表现得淋漓尽致。1965年,太仓县中把初中、高中两个分部合并,搬迀至原太仓师范学校校址内。

  合并后,校园虽谈不上美景如画,但建筑很有特色。例如作教室的乙字楼, 作学生宿舍的口字楼, 能蔽日挡雨的长廊, 还有近600年的古紫藤(是明初洞庭分秀 私家花园的遗存)。

  我最喜欢的还是乙字楼,东南角的方碉堡的三层楼房,那是校图书馆。“文革”时“停课闹革命”,我曾和同学经常去那里翻阅各种珍藏的、古今中外的书籍,从中汲取书本之外的知识。可惜毁于“文革”。

  我的初、高中学业都是在太仓县中完成的。每每回忆起在太仓县中求学的时光,总会想起辛勤教诲我们的师长们和兄弟般的同学们。说起师长,校长马宗仿、教导主任侯荣豪,德高望重、不苟言笑,让许多调皮学生十分敬畏。天天为我们授课的老师们,不但满腹经纶,而且诲人不倦,对学生既要求严格又爱护备至。

  初中时,教我们数学的殷雪保、闵文彬老师,上课时尽心尽力,非常投入,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直到同学弄懂为止。同为教数学的胡绳祁老师,风趣幽默,让同学听课不厌倦、乏味,使我们这些小脑袋如醍醐灌顶。虽然政治课内容非常枯燥,面对我们这群懵懵懂懂的学生,任课李燕生老师详尽的备课、采用脱口秀样的讲解方式,激发我们对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大考大白相,小考小白相”,这是当年我们学生对轻松愉快的学习、考试总结出的一条哲理口号。

  老师在育人方面的付出,更让我们受用一生。像班主任金俭达老师、少先队辅导员姚雅琴老师,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每一位同学身上,哪位同学思想上有波动,哪位同学家庭生活困难,时刻启发、关心和帮助。

  高中阶段,由于“文革”运动,我们正规学习时间很短,近半时间在搞“革命运动”。 班主任程小云老师、副班主任肖芸老师及任课老师金企贤、马克新、朱咉岳、周庆云等都是认认真真教书、清清白白做人的本分教师。他们有独立的治学态度、独特的人格风尚、独具的人文思想和教书育人法则。但就是在那个动乱年代,他们却被深深伤害、排除、冲击。让我们感动的是,当他们失望、伤心、难过的时候,仍一如既往坚守在校园、坚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

  高中毕业后,我们“老三届”基本上全部“上山下乡”。 在“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数十载后,又回到了城里,又能近距离接触母校了。有幸的是,我初高中的同班同学蔡虎明、周蒙正、沈警汝、王传珉等已成为了母校的教师,有些同学的儿辈、孙辈也成为了自己的校友。

  学校严谨治学,人才辈出,为祖国建设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今天我只能用不尽的回忆、无限的寄托来表达对母校不断的情结。

  如今,我们虽然毕业离校已50个年头了。但仍不忘记当年的校园生活、师生情谊和校园风景。在迎来母校110岁生日之际,请接受我们老校友最诚挚的祝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