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纠正京剧演唱的发声方法,值得深读!

 梅兰co8bd95u0d 2017-10-31



本周节目预告

本周日晚19:30,河南卫视将播出:


《梨园春》“擂响中国”

2017全国戏迷擂台赛初赛第十四期



对于发声不正确的人来讲(包括体态口形),总离不开这几种毛病:缺少共鸣,位置低,气紧等等。而这些现象之间,它们也是有内部联系的。因此,有时候解决了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自然地迎刃而解。


用体形帮助练声者找到较好的共鸣位置,还可以由体形的变化来改变音色。例如声音始终无法向后跑,达到蝶窦、额窦而得到头腔共鸣的人,可以让他在发声的同时,慢慢地将头低下将腰弯下来。这时随着腰的逐步下弯,唱者就会逐步感到声音向脑后跑,位置也就相应的升高,给被纠正者以从所未有的感觉,故往往在弯腰时虽感吃力,但他却感到很舒服。


又如对嗓音发闷的人,你猛调整他头的角度,使其略向上抬的姿势,声音也会立刻明亮许多所以会产生这种效果,我们认为主要是调节了角度以后,气息流经的路线发生了变化。这种调节原应由歌者本身控制气息而产生各种音色的变化的。弯腰抬头实际上是个削足就履相对位移的办法罢了。


还有当气息上浮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手放在上胸处,如果唱时上胸向上向前顶起就有堵塞的危险。就京剧来说,一般以唱时后撤下沉为好。用手放在这里的目的不是要使劲硬压来控制体形姿势,而是要起个提醒作用。硬压既改正不了缺点,也是根本压不住的。这个指挥,最后还是要靠大脑来完成。


其它,如在口形方面,当唱者上牙打不开专门伸下巴的时候,可以用右手托住自己的下巴,同时用大拇指及食指捏自己的两颊使它凹进去,使上下分离。这时大牙被迫上升,做到了真正地唱开嘴,声音当然也就容易贯通了。



声乐上有一种叫人“微笑着唱”的启发方法,也就是借此让大家把大牙松开而便于积极活动。

有人说这办法不对,理由是如果在台上悲伤时不能也笑着唱啊,其实这不过是引导歌者感觉的一种办法,他可以使人体会到唱时应有的感觉而不是真正的微笑。如果那么说,则声乐中的一切启发说法就都不存在了。哪有在台上唱戏时还打哈欠呢!不仅如此,声乐上还容许一种说法,它不一定合于科学实际,但只要它或通过它作为讯号的刺激能够使人们达到科学的实际就可以了。如大家常说的声音向里走就是一例,实际上声音怎能真正向里走呢,那样观众又怎么能听到呢?


1948年,卢文勤拜著名琴师王少卿为师


除以上些例子之外,从姿势、体形、口形上来锻炼矫正发声的情况还很多。例如有人练声时两手喜欢撑在墙上作倾斜的姿势。也有位著名歌唱家喜欢躺在床上利用形体变化来练声。戏曲界还有一个结腰带的问题,有人说他结上带子比较容易唱得出。我们认为这是个习惯问题。并且这种习惯对于把横膈膜摔出去唱的人比较有利,它能顶着借力。提出这个看法的人,大都是兼练武功的演员。


其它如后颈使劲,两足生根,提发上悬,无不是许多教师和演员在实践中得出的利用形体矫正发声的办法不一一例举。总之,这一切都说明了演员歌唱时的外形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与发声有紧密联系,它的改善还可倒过来影响到发声的改正,尤如物理学中的共轭点和逆定理一样,也尤如翘板,既可说是把这边按下而那边翘起,也可以说是把那头板上去而这头才下来的。


记得京剧里有经验老师教唱时总是非常注意学生的姿势和表情,一定要求正确而自然,这决不是单单怕形成不好的姿势,将来到台上难看,还由于面部表情反映着整个唱的机能活动是否松弛自然而正确。如果一个演员唱得很僵,很难想象他面部的肌肉会特别灵活而富有表情,京剧表演中,更不容许有为了发声而显示出来的形体方面的特殊姿势。


来源:梨园戏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