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科学研究的突破口

 Budiye 2017-10-31

        今天清理U盘,发现早年的文稿《人体科学研究的-----》还在。就顺便上传到博客。这里需要感谢当时《气功与科学》杂志的编辑。将原稿名《人体科学的突破口在于探索掌握骨胳肌机械运动规律》更名为《人体科学研究的突破口在于探索掌握骨胳肌机械运动规律》。二字之差,为文稿增色不少。

 

 

人体科学研究的突破口

在于探索掌握骨胳肌机械运动规律

 

前言

 

我们知道,机械运动是各种运动形式的基础。那么,为何不把对人体骨胳肌机械运动形式及规律的探索看成是对人体科学的基础的探索呢?

人体科学研究至今没走出低谷,原因是人体科学的一个重要基础还没被人们所认识,还没被人们所掌握。这个基础就是人体骨胳肌系统的机械运动形式和规律。

有研究人士说,人体科学按照现有科学的思路和方法,不可能获得突破性进展;着眼于人体本身来研究同样会遇到无从下手的困难(杨玉辉:《人体科学研究》)。

笔者认为,人体科学的研究必须着眼于人体;无从下手的困难,仅仅是难在没有找到突破口;人体科学的思路和研究方法,必须针对人体的特殊性而创新。

 

意控骨胳肌机械运动创造了人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说,劳动创造了人。显然,劳动这一求生存的手段是猿体(或人体)机械运动的重要体现方式。如果我们认为劳动是猿体(或人体)的骨胳肌在意识控控制下的机械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就应该说意控骨胳肌机械运动创造了人。因为猿在进化为人的过程中,不可能只有劳动这一种机械运动形式,必定还有不属于劳动范畴的走、跑、嬉戏、争食、休息、睡眠、**、生殖等生活内容大量存在。这些生活内容也是在意控下,以骨胳肌的某种机械运动形式体现出来。这些机械运动形式对猿(或人)的进化来说,与劳动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简言之。劳动创造了人是用社会科学的角度看人的进化,而意控骨胳肌机械运动创造了人是从人体科学的角度看人的进化。

但运动员在运动场上死去的现象令人纳闷。最后找到运动者猝死原因是心脏有病及运动过度。这促使人们对“生命在于运动”进行更深刻的反思。

仔细观察练身的人们,会发现大都有以下漫长的三部曲:刚开始用某种方式锻炼时,对身体素质的提高效果明显。过一段时期后对身体素质的促进作用减弱而无明显效果。最后不愿用这种方式锻炼。即使坚持锻炼效果也不好。

难道“生命在于运动”不是真理?难道运动这一物质的固有属性的概念用在人体上有误吗?不!这仅仅是人们对骨胳肌机械运动形式及规律没有认识到、没有把握住而不能解释这些现象罢了。这促使我们去努力探索人体骨胳肌机械运动形式及规律。

 

探索掌握骨胳肌机械运动规律的困难成因

 

当我们对意控骨胳肌机械运动是正常人体存在的基本方式不存疑虑时,再用机械运动是生命运动的基础来解释正常人体与骨胳肌机械运动之间的关系,感到欠缺某种依据。自然会把思维凝聚在对人体骨胳肌机械运动形式及规律的探索上,这时才深刻体会到无从下手的困难。这个困难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们知道,人体骨胳肌系统中肋间肌、横膈肌是受延髓自动控制的。同时也可受意识控制在一定限度内调节呼吸。由于有这两套控制系统,人们运用自己的胸腹部十分随意。休息、睡眠和意识高度注意外界时也能正常呼吸。注意胸腹部控制呼吸时,也能达到目的。即人们在日常中注意与不注意胸腹部运动都行。但大都不注意胸腹部运动。

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

人的神经系统与低级的灵长类动物神经系统相比较,突出的区别在于人的大脑特别发达。而延髓的区别不大。从猿的颅骨与现代人的颅骨相比较,又证明大脑是进化的产物。由此可看出延髓对横膈肌、肋间肌的自动控制是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自然的机械运动控制方式。如果没有这种相对独立于意识的自然的机械运动控制方式,只有意控才能呼吸,那么在进化过程中,个体的意识作用一旦转向外界、群体或休息、睡眠时,呼吸就会停止。显然,个体的进化就会停止,人类就不会出现,意识也不会进化到今天这种程度。

进化过程中为什么保留延髓对横膈、肋间肌的自动控制,而不是保留其他部位的自动控制呢?因为胸腔是骨胳肌、平滑肌、心肌对立运动的主要衔接部位,横膈、肋间肌的机械运动平衡着心肌、平滑肌的机械运动。延髓对横膈、肋间肌的自动控制,实际上是对三肌对立运动的自动调节。这是人体摄氧、血液循环,摄取化学能的机械运动的基本的保障,说明在进化过程中留下的延髓对横膈、肋间肌的自动控制的重要性在于:保证了猿由低级向高级进化为人的过程十分完善。

但完善不等于理想。延髓对胸腹部运动自动控制也象一道无形的屏障,隔离出意识控制骨胳肌机械运动的盲区、死角,阻碍着人们对胸腹部骨胳肌机械运动形式的认识,阻碍着人们对骨胳肌系统机械运动形式及规律的认识。

虽然,人们有不随时注意胸腹部运动的生活习惯,但有时也在注意胸腹部运动;有时也在控制胸腹部运动。

气功修练者练功时意守丹田等部位,歌唱家练习、唱歌时注意呼吸方式的运用,运动员在运动中呼吸频率的控制都是注意胸腹部运动的实践。但这些人的实践有明显的弱点。

首先,不是随时注意。仅是在练习时注意控制呼吸,注意在身体的某部位保持某种状态。练后就不注意或少注意了。其次,不是随时注意骨胳肌系统中所有的基础对立部位。只注意身体某个局部,只注意保持某单一的形式。因此,得到的第一手资料不全面。再次,缺乏科学的准备头脑,因之不可能自觉地运用现有的解剖学知识,结合对整个骨胳肌系统机械运动的长期体验,分析骨胳肌运动形式及规律。

在人体骨胳肌机械运动理论上一直没有质的突破,这就是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人体科学迟迟不能建立的根本原因。

 

人体科学研究的突破口在于

探索掌握骨胳肌机械运动规律

 

笔者对人体科学的突破口在于探索掌握骨胳肌机械运动规律的认识,是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随时注意骨胳肌机械运动的实践后形成的。

1975年底,笔者因寻求声乐技术而随时注意骨胳肌运动。先着重于胸、腹、颅部分,后来着重于肌系统几大对立结构。随着第一手资料日趋丰富,感到探索掌握骨胳肌机械运动规律是可能的。这种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于1992年3月写出《人体骨胳肌强度循环,衰退,意控论》(暂名)初稿。初稿分析认为:骨胳肌机械运动的最基本的形式是强度循环。这是骨胳肌对立运动——强度交替,位移抵消为零但又要延继的必然形式,骨胳肌系统不同的强度组合表现瞬间的动作。不同的强度循环形式表现不同的连续动作。濒临死亡者都用弱挺胸式呼吸,这是胸腹部前后、左右、内外、内上下、外上下五大对立关系的强度循环没有意控而失衡的必然表现。人体巨系统内各子系统互为基础,但又首先是占比重最大的骨胳肌系统的失衡而引起巨系统的失衡。如果全面意控肌系强度循环,使各部用进废退平衡,可有效延长寿命。由此产生“生命在于意控运动”的概念,进而提出全面意控肌系强度循环。

初稿认为:从人体科学的角度看,是意控骨胳肌机械运动创造了人。并提出全面意控肌系强度循环是人类发展的新起点的论点。

为什么说人体科学研究的突破口在于探索掌握骨胳肌机械运动形式及规律呢?

我们知道人体内八大系统是对立统一,互为基础的关系。它们之间有稳定的对应关系(例:骨胳肌系统强健,占的比重相对大,才会有一颗强有力的心脏。肾坏死必然导致体内某些器官、系统中毒)。运动系统占比重约58%,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骨胳肌占人体比重达30—44%。骨胳肌以它独特的动感强且易感受,强度循环丰富多变的功能、可逆、可全面意控的优势,成为最易被人们掌握其运动规律的一个系统,而被喻为人体科学新发展的突破口(为了使对骨胳肌的分析具有高度的普遍性和抽象性,必须避开骨胳。把骨胳肌作为一个系统专项研究)。

人体的任何表现形式,体内任何器官系统的运动都离不开骨胳肌机械运动。而人体的表现形式和骨胳肌对其他器官系统的作用是通过肌系的运动形式体现出来的。因此,一旦掌握骨胳肌机械运动形式及规律,力求全面意控肌系运动,就可产生一个理想化的骨胳肌系统强度循环模型。以此为参照系,考察各种类型的人体强度循环结构及与体内其他系统的相互运动等,使宏观、微观观测,调控人体巨系统成为可能。对各门“气功”,各种练身、练声方式的正误或有效与否的评估,就有一相对理想的衡量尺度。对人体各种功能态的研究与此一样,可先从骨胳肌强度组合及强度循环形式的考察着手,在这个基础上去观测心肌、平滑肌、大脑的活动情况和各部位血流量等,可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掌握肌系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广泛研究古今中外的健身法及长寿生活条件,创造一套可有效延长寿命的训练方法及生活方式是完全可能的。而这正是人体科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人体内转变化学能为机械能的骨胳肌、心肌、平滑肌的运动是紧紧地嵌在一起不能分离的。在探索掌握骨胳肌机械运动规律的过程中,人们将分析掌握三肌运动关系;分析掌握三肌运动与血液循环关系;分析掌握三肌运动与三腔(颅、胸、腹腔)运动关系,与体内各器官的关系等等,在这些探索过程中,运用数理化知识定量描述人体各系统的运动过程是必要的,到一定程度时,将趋向于用力学、物理学、化学三方面的有机统一运动的概念把握人体生命运动规律。

人们对人体科学的明天充满信心,但同时也看到人体是有机体。即使骨胳肌机械运动规律被人们掌握,也仅仅是打开了人体科学的突破口;仅仅是从一个方面部分地认识人体生命运动形式。要达到全面认识人体生命运动的理想境界,还需人们去做艰苦的努力。

曾平燕

           (此稿1994年3月发表在《气功与科学》杂志)2002.10.1.登陆该(人体力学工程)网页

2008.11.24转载

于yahoo人体力学工程网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