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春图》的年代考辩

 楚地吾桐 2017-10-31

序言:文以载道,学以致用。清艺汇中国书画朱绍良导师班三期经过第一次课程的学习和交流,全体学员初步掌握了古代书画艺术史与艺术鉴赏专业知识,按照老师专业要求,完成首次专业论文的撰写,由于初学专业知识积累不足,难免写的论文不是那么如意,但却是他们在书画艺研路上迈出的第一步,望艺术行业专业人士不吝赐教,以期他们能在书画艺研专业上进一步深化与艺术弘扬。


 

《展子虔游春图》

 

摘 要 传为展子虔的代表作《游春图》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上成就显著,开创了青山绿水的独特绘画形式,为我国的山水画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崭新的课题。本文通过从建筑和服饰两个着重点的浅析,展开对其作品的考辩。

关键词  鸱尾 幞头  

《展子虔游春图》

作者:展子虔(隋)《游春图》

类别:山水画

材质:绢本(长卷)

作品尺寸:横80.4cm,纵43cm

文物原属:张伯驹先生藏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展子虔,北朝隋唐时期的著名画家,汉族,渤海(今山东省阳信人)。他历经东魏、北齐、北周、隋朝,到隋代为隋文帝所召,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史料记载他曾在长安、洛阳、江都等地的定水寺、云花寺、天女寺、光明寺、灵宝寺、东安寺等寺庙创作过多幅壁画,天下闻名。(1)他绘画的题材包括山水、车马、台阁、人物等,可知此人绘画技巧精妙。《游春图》传为展子虔的代表之作,是目前发现存世最早的山水卷画轴。

《游春图》表现的是在和风煦日、春意盎然的季节里,人们踏春游玩的情景。笔法细劲流利。在设色和用笔上,颇为古意盎然,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但线条已有轻重、顿挫的变化。以浓烈色彩渲染,烘托出秀美河山的盎然生机。

 据画史和考古记载,我国魏,晋时期的山水画,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画山“则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栉”;画水“或水不容泛”;画树石“则若伸臂布指”。(2)《游春图》为工整细巧、极富重彩装饰意味之山水画,结束了早期山水画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早期山水画的稚拙阶段,为开创青绿山水绘画形式奠定了基础,展子虔不愧为山水画史上一位承上启下、里程碑式的人物。

《展子虔游春图》堪称为“屡见著录,流传有序”重要书画的作品,以往在研究绘画时,此作常常被做为隋代绘画重要的标准件,卷后多位名家,如元赵岩及董其昌等为之题记。尽管《展子虔游春图》有很多历代著录,仍有不少专家及学者意见相左,对《游春图》作者和时代提出不同的看法。

鉴定一件传世的早期绘画作品,如何诠释绘画史上的一些问题时,需要从多方面验证其真与伪、是与非。对于《游春图》的是与非问题,历代就是有一些分歧,清朝精于鉴赏著称的安岐称此作“甚为奇古,真六朝人笔也”。(3)当今的一些学者及专家都认为属隋代或唐中期的绘画。从此作的时代风格,包括构图,所表现的人物服饰和建筑特点分析,是可以得出鉴定结论的。如前人不能穿后人的衣冠,不能住后代形制的房子,作品的归属是哪个朝代,下面笔者从绘画的技术层面逐层分析。

图中远近的山川中一大片水域缓缓流过,右上部数峰叠起、山峦起伏、丛山峻岭,右下部山路逶迤、丛树低坡,左下部小山低峦,大小树木错落有致,以一水担两山的开创性构图方式绘画。图中的山峦树石均用细线勾勒轮廓,用笔细劲而有力。轮廓线内基本不见皴,擦,施以青绿重色,局部用金线勾勒,以描绘桃红柳绿,青山白云。图中采用夹叶法,介子点,个子点叶法绘制树叶,或色填、或色染、或设色。山峦、坡岸以赭石打底,青色有层次的平涂山顶,墨绿点苔。

此图以色渲染,青绿为主色,山脚勾泥金,整个画作的色彩格调统一、单纯而丰富、生拙而潋滟、古艳而富丽,展现了早期山水画工细整巧、青绿重彩的样式。因山峦,似乎不成形,显示出强烈的古拗朴素之感。树干没有太多姿态变化,但由于展子虔运笔成熟、墨法笔法轻重有绪,因而即便是千篇一律的树干也和山石一样质感敦厚。

图中人物的勾描甚细,毫发如纤,人物形态变化不大,却个个神采奕奕,人马虽小如豆,却一丝不苟。画面中央的水域波光粼粼,细看水面的渔网纹可与北宋青年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中的峰头水纹做比较,不难发现北宋时期的画家在湖面水纹的处理中有都有相似之处,水面满勾有纹,没有懈怠之处。

《展子虔游春图》局部1

 《游春图》中右岸上角的山树丛中有一所殿宇,正殿和门在屋顶正脊两端都用了鸱尾,鸱尾上画有一块矩形突起,这是北宋时期才出现的“剑把”或称为“抢铁”。(4)   

鸱尾象征着一种传说中的海生动物的尾,它的背上有两道突起的的鳍。(图1-20)中可以看到北魏至晚唐时的鸱尾特点。这两道薄而突起的鳍比较适合鸟类停落,很容易弄的鸱尾上鸟粪狼藉,影响美观,甚至有鸟类在上面做了巢。为此,就逐渐采取措施,在鸱尾背上插一些铁针,阻止鸟类栖止。

《傅熹年》卷72页

北魏至唐中期的鸱尾还未发现有抢铁的出现,在黑龙江宁安县渤海上京宫殿和寺庙遗址中发现的鸱尾,其背上有很多小孔,孔中有锈痕,就是插针的痕迹。这种方孔,在新发现的唐昭陵献殿鸱尾和建于759年的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堂鸱尾中还没有,证明它可能是在唐中期后在使用的。鸱尾的形式在不断的变化,它与脊的结合,由平接无装饰逐渐变为龙口含脊,向鸱吻的形式过渡。随着鸱尾向鸱吻的演化,作为尾的特征的鳍也在日趋退化,变得越来越矮。鳍已不在突起而成平背或圆背,这种光背的琉璃鸱吻由于顶上又圆又滑,不在便于鸟类的停息,所以背上的铁针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渐渐地,铁针散插变为三五根一束,呈叉形,安在鸱吻背上一个特殊的座上,成为装饰品。

这种鸱尾突起矩形的构建名称,在宋李诫《营造法式》中有记载,其书卷十三《瓦座制度》“鸱尾”条说:凡用鸱尾,若高三尺以上者,于鸱尾上用铁脚子及铁束字,安抢铁。其抢铁之上施五叉鹊子。(三尺以下不用......。)或龙尾,唯不用抢铁拒鹊,加襻脊铁索。鸱尾突起的的矩形物叫抢铁,其上插得三,五个一束的叫据鹊子,用于高三尺以上的鸱尾。

抢铁,拒鹊子成为装饰物后,还在继续演变。一些高大的建筑物,其鸱尾高度往往一丈以上,加了据鹊,遇到大风易被吹掉,损坏鸱尾,于是也不加据鹊。《宋会要辑稿》“礼”二四载有北宋徽宗崇宁四年讨论时堂制度时蔡絛的建议说:“(明堂)合用鸱尾,然屋大脊高,鸱尾崇必逾丈,若更施拒鹊,或恐太高,风雨易碎。欲乞明堂不施拒鹊,其门廊随意施用。” 蔡絛的建议得到了批准

因此,证明至北宋末,高三尺以下或一丈以上的鸱尾,其抢铁都不加拒鹊子,只在三尺以上,一丈以下的鸱尾上“随意施用。”题为宋徽宗赵佶画的《瑞鹤图》中汴梁宫殿的正门宣德门,其鸱尾有抢铁无拒鹊,所反映的正是北宋的特点。

 根据以上鸱尾的演变过程来分析,《游春图》中的鸱尾与北魏至唐中期的鸱尾特点不符,《瑞鹤图》中的鸱尾特点很相似,也与《宋会要辑稿》和《营造法式》中所载情况一致,具有典型的北宋鸱尾特点。

 

 《展子虔游春图》局部2


《游春图》中所画的人物的服饰,从其带的幞头看特点是巾子直立不分辨,脑后两脚纤长,微弯,斜翘向外。幞头,以巾裹头,称为代替冠帽约束长发的头巾。最初的幞头只是一块黑色绢罗做的包头帕,北周时加长帕的四脚,前二脚包过前额向后记在脑后,并压住后二脚。后二脚自压出翻起上折,向前系在发髻前。隋末开始,在幞头之下加一个“巾子”扣在发髻上,其作用相当于一个假发髻,以保证能裹出固定的幞头外形。(5)


    初唐至开元年间巾子的形式,据文献所述,分为四种:平头小样,武家诸王杨,英王踣样,开元内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巾子也随之在变化,贞观时低平;高宗以后加高,分两辨,有不同程度的前俯;以后又变为小儿高,前俯减弱。这时期的幞头是临时缠裹的为了裹紧些,甚至可以沾水,质地是柔软的绢罗,故称“软裹”。“软裹”幞头脑后的二脚的形式有很多种,贞观时只是两条下垂的带子,(图1-5)高宗以后长短扩狭无一定律。中宗时有下垂少许再翻上搭在脑后(图【7】-2、3,【9】-2)


唐中晚期至五代的幞头,从一些敦煌壁画中所反映出,它由小而圆锐的“内样巾子”逐渐变为巾子由前倾到直立,再到微微后仰,分辨越来越不明显。有的前额垫高。两脚除软脚外,还发展出翘的稍高17)。到五代发展为两脚平伸的硬脚(图18,19)。


傅熹年《书画鉴定集》第19


 隋代幞头的形象,可以根据唐代幞头发展的情况看,它应当近似于“平头小样”的,甚至于是一幅罗帕,下面不带巾子,比“平头小样”更简单。《游春图》中的所画的巾幞与上述演变的巾幞相比较,就可以不难看到它是近似于晚唐的特点。从服饰中的这一特征而言,《游春图》所反映出的时代特征不可能早于晚唐。                

                        

 流传至今的北宋绘画,绝大多数没有款式,又是孤本。《游春图》以长卷形式装裱,无款无题,只能从隔水上宋徽宗赵佶的题字“展子虔游春图”和骑缝印中得知名字,题字与宋徽宗的瘦金体标准件相比,其六字符合其运笔方法。宋亡后,元成宗之姊鲁国大长公主得到了它,并命冯子振、赵严、张珪等文人赋诗卷后,明初宋濂在后隔水楷书和诗,卷末董其昌题跋。画上钤印有二十余方,在北宋以后流传有序,曾经收藏于北宋宣和内府,贾似道,元仁宗鲁国大长公主,明严嵩,严世番父子,韩世能,韩朝日父子,清代安岐,被乾隆清内府收藏,并钤[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印,等多人递藏。


传世绘画《展子虔游春图》屡见著录,如元周密《云烟过眼录》,明文嘉《严氏书画记》,詹景凤《玄览编》,张丑《清河书画舫》,清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缘汇观》,和《石渠宝笈续编》等汇编在重要著录书籍中。而《贞观公私画史》到《宣和画谱》这幅作品似均未录入,推论很难早于北宋中期。


 清朝末年溥仪以赏赐弟弟溥杰之名将其带出皇宫,自此《游春图》流落到民间。1946年初,故宫散失于东北的书画开始陆续出现。这些原本由末代皇帝溥仪携至长春的清宫旧藏书画一经面世,便引起了当时国内各大收藏家们的极度关注,古玩商家们更是蜂拥而至。北京琉璃厂玉池山房古董商马霁川最早奔赴东北,将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卷落到了自己手上。著名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得知马霁川得到了展子虔的《游春图》卷后,异常着急,唯恐此重要国宝被商贾转手售出国外。然而,与马氏接洽后,终以二百两黄金谈定。当时张伯驹先生因屡收宋元名迹,手头拮据,不得已将所居房产出售,才将《游春图》卷收归。(6)


从绘画的材料而言,《游春图的》所用材料属北宋的粗绢,更接近北宋初期绢料的制作水平。


综上所述,《游春图》年代考辩从建筑的鸱尾,人物的幞头,材料的质地来看均不见隋代的特点。笔者分析得出结论《游春图》应是北宋的临摹作品。

注释:

(1)史料来自中国绘画全集

(2)史料来自张彦远《历代名画录》

(3)安歧在《墨缘汇观》著

(4)宋 李诫《营造法式》中有记载

(5)傅熹年《书画鉴定集》

(6)马国庆《长春救宝记》

参考资料《中国绘画全集》

                 傅熹年《书画鉴定集》

               《傅熹年卷》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清艺书汇中国书画鉴藏朱绍良导师班3期课程讲义  

中国书画鉴藏导师研究班(四期)

火热招生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