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你走进新诗的世界(唐玲娟)

 天涯种梦 2017-10-31

——写在读《心的深处有个宇宙——在现代诗中醒来》之后

唐玲娟

 

文学,是天才的活。诗歌,是天才中的天才。与诗有过似是而非的交情,终因悟读太浅,只是方外流连,未曾真正入得其内。

手中《心的深处有个宇宙——在现代诗中醒来》,伴随身边已有许多时日。因着对诗歌的看重,对作者的敬重,在这个微凉的秋日,我想清清净净、完完整整地读完。

在沙发的卷角,裹着薄薄的毯子,自在地读;坐在窗前的书桌,读到街灯熄灭,风从书页上轻轻拂过;床边的台灯,看过诗行的节奏,睡意袭来时,书滑落在手边;在咳嗽、喝药的间隙,“每一个字都是一条敞开的路”跳入我的眼帘……就这样,读着,悟着,手边的笔记本写下深深浅浅的阅读心迹,我重新走入新诗的世界。

 

故事,是夜空里璀璨的星

 

书中每一首诗的背后,都有一篇赏析散文,其间有清澈明朗的诗人生平与故事。每读完一首,我都会迫不及待地读后面的赏析,读那些生动的故事。“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故事,是记录一个人最真诚、最生动的方式。

于是,我像儿时听大人在星空下说故事一般,坐着我的小板凳,仰着头,数着头顶诗歌星空里,一颗又一颗璀璨的星星。

读到微渺。如果人生有一种力量让你照见自己的卑微,这种力量一定来自浩瀚的时空。不论是耳熟能详的荷尔德林、普希金、博尔赫斯、惠特曼、狄金森、叶芝、里尔克、茨维塔耶娃,还是囿于我的识见,并未多闻的阿赫玛托娃、吉尔伯特、古斯塔夫松、萨罗西、西米克,他们都是世界诗坛和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明星。每一个人在文学上的修为,在诗歌上的创造,在词句间驰骋抒怀的方式,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值得我们虔诚地拜访、领悟、涵养、习得。

读到欣喜。每一个诗人都有着常人一般的生活,他们经历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却总能在其中找到激荡心灵的表达。叶赛宁将寂静写成香甜的面包心,将微风写成“薄嘴唇的风”;麦克利什写一首诗应该缄默无语向群鸟飞翔,应该在时间中凝然不动像明月攀登天穹;西尔维娅·普拉斯说爱把你开动,像只厚实的金表;杰克·吉尔伯特写宁静是那儿的音乐,是寂静和无风的区别……好多让人惊叹的句子,在诗行里奇崛、惊艳,点亮你的眼睛,带来一次又一次欣喜。

读到悲悯与同情。如果不曾经历一次这样的阅读,我不会知道比艾略特的诗行更动人的是他对爱情的坚贞,对因疯病致死的爱人的不离不弃;我也不会知道米斯特拉尔的深情与韧性,是以怎样的方式将一生强烈的感情驯服在自己的“河道”里;还有茨维塔耶娃,一个将诗歌写得内涵丰富却从来简洁如水的女人,有着怎样孤绝而流亡的一生;即使是狄兰·托马斯,一个深深陷入糜烂生活不能自拔的天才诗人,也让人无端生出深深的同情。或许,正是诗人敏感的心,与现实的破碎残缺冲突迭起,才得以使他们不得不在文字里、在诗行里,给活着立一个结实的支点。那些经历人生的拘囿与无常生长出来的,即成了眼前的悲悯。

在动人的故事里一一走过,回望时,不得不叹服作者的叙述方式。64首诗歌的赏析,没有一例重复的表达,没有虚浮的议论,只是以清水般的文字,娓娓而谈。我静静地读着,想着,跟着,以儿时听故事时启蒙式的新奇感,将一颗一颗星星收进我的眼里。如同在干净的心灵里播撒了光明的种,我感受着福慧的力量。

 

读诗,以玫瑰的方式生长

 

作者在后记里谈到新诗在当下传播的强大阻隔力,最大的难,难在新诗的赏析。

如果说诗歌是文学领域里的一朵玫瑰,那我们不妨以玫瑰的方式来读读她。

从意象开始,读玫瑰的形状与色彩。在《一种奇异而奢侈的感觉》中,作者谈到:“我们读诗的时候,千万不要拘泥于它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要学会‘意会’一首诗,学会去欣赏一首诗,就像我们欣赏一朵花和一只蝴蝶那样。你会去问一朵花的主题和意义吗?它的主题就是开放,它的意义就是存在。”喜欢作者每次领着我们读诗的方式,他从未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意义,更不会谈什么主题,而是以一种读者的感受唤醒我们对诗歌的理解。赏析中不乏这样的句子——“如果反复读这一段,我们就会发觉……”“这时,你会发现,秋天的月亮在厨房里闪烁……”,“为方便理解,开头一句我们先浓缩了来读……”“我们来看看《大街》都说了什么……” 就是这样的方式,带着读者一点一点走进诗歌,打开意象,打开画面,用精准、妥帖、衔接自然的语言,从一行诗走向另一行。你在诗歌中,领略的是玫瑰的形状、色彩与芬芳。你可能说不出来,但是会会心一笑,也可能是沉吟良久,或者一声慨叹。这也是作者领着我们读新诗的时候,找到的最初的趣味。

不可忽视孕育玫瑰的土壤。每一首诗,都是独立的;每一首诗,又都离不开它创作的背景,如同玫瑰离不开孕育它的土壤。诗人是时代与环境的产物,诗歌都是诗人的孩子。读一首诗,如果不了解其成长的土壤,对其表达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就会有所偏差,或有所遮蔽。当我们读到那些真实的创作背景与诗人生平时,对诗句的理解也常常随之豁然开朗。书中,作者将每一位诗人的故事、风格、作品,轻轻悄悄地带到我们身边,让我们得以领略到每一片土壤的丰饶与特别,更好地读懂每一朵玫瑰的芬芳。

读到玫瑰的时间之流。没有理解的链接,就没有真正的阅读。在阅读新诗时,我们若能将古今沟通比较,更能读到字句的魅力,与表达的张力。正如书中后记所言:“新诗不可能撇开古典诗歌的传统,而只能从中汲取营养;读者不可能一夜之间全部变成现代诗的知音,看不懂的他们依然会排斥;诗人也不可能为迎合读者而去写诗,他们只会将孤独进行到底……但作为一名古典诗词的热爱者和有三十年新诗写作经历的作者,我个人觉得,沟通是完全必要的。”于是,在书中,我们会读到作者在品析新诗时,带入了很多意境相近的古诗文进行对比,同时也有东西方语言表达的对比。这样,将诗歌的时间之流打通,读诗就变成了一种很自然的时空呼应了。

 

写诗,所有的密码在生活

 

读伟大的作品,如果仅仅是获得视听的美感,那我们的阅读还只是停留在浅表层。难得一遇的好书,好作品,让我更愿意随着作者的赏析去寻找更深的阅读体验,发掘诗歌背后的创作密码。64首经典新诗,经由64篇经典赏析,让我读到这样几个关键词。

第一,天真。诗歌是一场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点燃烈火的是天真。诗歌也是直觉的艺术,唯有天真,才能让诗歌拥有充沛的元气。读每一位诗人的故事,都能读到他生命里的天真分外鲜明。以诗人沃尔科特为例,他的天真仿佛一艘永不会沉没的船,行进在无涯的事物、词语和思想之中。

第二,冲突。在诗人狄兰看来,生活就是本能的释放,诗歌就是冲突的艺术。太多诗人的创作都源于思想与现实的冲突。冲突愈激烈,诗歌的张力愈大,创作的作品才更具有震慑人心的力量。

第三,干净。以曼纳的诗歌为例,作者在赏析中谈到:“写诗,不能累赘,也不能脱线,必得丝丝入扣才行。”没有干净的表现技巧,新诗难以达到高度。如同扬尼斯·里索斯的译者韦白评论其诗歌一样——“他的诗歌一点也不卖弄,朴素得几近于木讷,但仔细一读,又发现平易中隐含着极为犀利的东西,一种沉积于生活深处的、最为核心的苦痛。”这些,都需要干净的表达来支撑。惟其干净,才得高贵。

第四,神来之笔。古往今来,多少关于爱情、关于生命、关于战争的主题诗歌,泯然于众。真正能留下来,成为名篇的,一定是诗歌里有他人无法企及的神来之笔。聂鲁达的《我喜欢你是寂静的》,最后一节,一般人写到“而我会觉得幸福”就可以完成了,但聂鲁达的高明在于最后一句“因那不是真的而觉得幸福”,以其独特的幽默、俏皮,见其情深、意切。还有勃朗宁夫人的《请说了一遍,再向我说一遍》,她在反复的“请说了一遍,再向我说一遍‘我爱你!’”之后,写下最后一句——“只是记住,还得用灵魂爱我,在默默里”。“用灵魂爱我,在默默里”真有“一默如雷”的惊动。只是这一句,让一首诗从优秀跃入伟大的行列。从此,读过此诗的人,也永远不会忘记“用灵魂爱我,在默默里”这样的神来之笔。

然而,不论是天真、干净,还是冲突,神来之笔,创作的源泉永远来源于生活。只有敏感而丰富的心,才能真正走进诗歌的灵魂里。所谓密码,才有了真正存在的源泉。

 

阅读,是一场自我领悟的修行。读完手中这本《心的深处有个宇宙——在现代诗中醒来》,已是第五个假日的深夜。回想起作者昕孺老师多年来于我在新诗之路上的唤醒与引领——那些诚恳而清朗的启蒙,那些妥当而节制的叙述,那些关于文字表达的温和提醒,都是我前行路上,永远无法忘怀的光亮。

合上书,对于新诗,对于文学,对于生活,我又有了更开阔的视域。想起书中那行诗——“我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深深感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