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赏:邮票上的书画邮票知多少?《四》(含组图 市场售价 )

 杨柳青青9599 2017-10-31


嘿 你好 千里马等你很久了哟


进入今日主题前:插播一则消息


昨日推送中,小编出现了一个超级超级低级的错误,把千里江山图给忘记写入书画邮票中,在此深深的跟大家说一声抱歉,为了诚挚的表示歉意,小编我决定自掏腰包,将千里江山图送第一位告知我遗漏了此品种的忠实邮友,也非常感谢您第一时间关注了我的推送,因为有你们在,才有我继续码字的动力,么了个哒


此位忠实邮友看到了联系我哦




书画——长久以来深受藏者喜爱

今天让我们看看


第三部分:邮票上的书法艺术


书法第一套:

2003-3中国古代书法——篆书

邮票发行量880万枚  市场售价约15元

小版发行量46万版  市场售价约160元

大版发行量未知 市场售价约450元


《中国古代书法——篆书》特种邮票于2003年2月22日发行。志号为2003-3T,为第一套中国古代书法邮票。邮票共两枚,选用的《毛公鼎》和《泰山刻石》是最有代表性的篆书精品。由王虎鸣设计,北京邮票厂印制。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篆书起源于西周末年,东周时在秦国一带流行,至秦始皇时期达鼎盛。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经整理规范后推行全国的文字。小篆是在大篆基础上发展形成,结体圆长,线条圆润流畅,存世代表作有秦李斯所书《泰山刻石》等。


泰山刻石
       立于始皇二十八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分为两部分: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共144字;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共78字。刻石四面广狭不等,刻字22行,每行12字,共222字。两刻辞均为李斯所书。现仅存秦二世诏书10个残字,又称“泰山十字”。
泰山刻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


        西周·毛公鼎
        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通高53.8厘米,重34.7公斤。清道光末年(1850年)陕西省岐山县周原出土,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因作者毛公而得名,内壁铸有多达32行,498字的长篇铭文,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帖,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阶段。 




书法第二套:

2004-28 中国古代书法——隶书

邮票发行量1020万枚 市场售价约8元

小版发行量为80万版  市场售价约75元

大版发行量未知  市场售价约280元


国家邮政局于2004年12月5日发行一套四枚的特种邮票《中国古代书法——隶书》。邮票上的书法选自我国隶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四块东汉碑:乙瑛碑、张迁碑、曹全碑和石门颂。这套邮票设计新颖,以黑、白、灰为基本色,完全保留了碑刻拓片原有的书法韵味,似有墨香自画面飘出。再以红印章、红面值点缀之,显得古朴而秀丽。


隶书是中国书法五大书体之一,起源于战国后期,成熟于汉代,以东汉碑刻最为典型,因而书法史上称为汉碑。这组书法邮票主要是根据隶书风格的典型性及在书法史上的影响和知名度,选择了《乙瑛碑》、《张迁碑》、《曹全碑》、《石门颂》作为邮票的内容。他们是隶书成熟时期的名作,有的书法史著称之为“汉碑四大名作”。


1.东汉·乙瑛碑

该碑立于东汉桓帝水兴元年(153年),原来旧址在山东兖州仙源县,今藏曲阜孔庙。《乙瑛碑》为汉代正体隶书之最典型作品。其书法端庄典雅,浑厚流美。堪称东汉“庙堂书法”的典范。也是今人学习隶书最受推崇的范本之一。


2.东汉·张迁碑

该碑立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原来在山东东平,后移泰安岱庙。碑文颂扬谷城宰张迁在任时的惠政。其书法造型古朴奇崛,气韵高古雄强,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有大匠之风。


3.东汉·曹全碑

该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185年),碑文颂扬合阳县令曹全的德政,出土于明朝万历年间,该碑现在西安碑林。此碑用笔轻巧,笔划灵动飘逸,为汉碑灵巧秀美的代表。


4.东汉·石门颂

刻于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1967年石门修建水库,将原石移至汉中博物馆。此颂书法风格卓然,笔势简约,时而内敛,时而奔放,有山林高士之气,世人推为汉隶“野逸派”代表。




书法第三套:

2007-30 中国古代书法——楷书

邮票发行量为1097.6万枚  市场售价约10元

小板发行量为150万版  市场售价约40元

大版发行量为54.88万版  市场售价约260元


 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古代书法——楷书》特种邮票。这是继《中国古代书法——篆书》、《中国古代书法——隶书》邮票发行的第三套古代书法邮票。说起楷书,中国人是不会陌生的。楷书也叫“正书”、“真书”,是中国传统书体之一。就其含义而言专指当今通行的楷体字。


楷书邮票六枚邮票中第一枚《宣示表》为小楷,第二枚《张猛龙碑》为魏碑,其余皆为唐楷。小楷和大楷同属楷书,但大、小楷有着许多不同。各种字体的大与小,不只是一个尺寸的问题,有的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式。由于对大小楷的要求不同,法度也随之而不同,书写的方式也有明显的差异,各有其用途。摩崖刻石、题写匾额碑铭适用大楷表现,而有些石刻铭文、墓志则需用中楷(寸楷),至于长卷、传记祭文、手本奏章、门帖名刺、八股制艺、台阁公文等由于文字较多,就不能不作小楷了。


《宣示表》,三国时期魏国钟繇所书,刻本最初见于《淳化阁帖》,后刻入《大观帖》、《东书堂帖》、《宝贤堂帖》、《停云馆帖》等。《宣示表》以十八行为正本,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王羲之,王羲之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现在传下来的是王羲之的临摹本,字体端整古雅,结体略呈扁形,笔画已脱八分古意,全是真书笔法,也可以说是楷书之祖。


《张猛龙碑》,历来评价很高,甚至被称为“魏碑之王”。刻于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公元523年),全称为《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立于山东曲阜孔庙,楷书二十六行,每行四十六字,无撰书人姓名。碑文内容宣扬了孝道和张猛龙尊孔兴学的事迹,为张猛龙之颂德碑。此碑书、刻俱精,字体结构紧炼方折,整块碑文既肃穆典雅,又险绝纵逸,既不出规范,又奇姿流美,惟残缺漫漶处太多了。


《九成宫醴泉铭》,刻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在陕西麟游县,魏征撰文,著名大书法家欧阳询书,楷书二十行,每行五十字,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


《雁塔圣教序》,原名《慈恩寺圣教序》,因在西安大雁塔下,故名,又避集王行书《圣教序》,故加“雁塔”二字。《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在字的结体上改变了欧,虞的长形字,创造了看似纤瘦,实则劲秀饱满的字体。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褚遂良,(五九六——六五八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人。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为初唐四大书法家。


《颜勤礼碑》,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所书神道碑。由颜真卿亲自撰文,内容追述颜氏家族祖辈功德,并叙述后世子孙在唐王朝的业绩。是颜真卿晚年最具代表性的书法艺术经典之作。窥其风貌,高古典雅、遒劲豪宕,展现出颜体大气磅礴的风格。《颜勤礼碑》书写于颜真卿七十一岁的晚年,正值鲁公楷书风格趋于成熟的时期,既能从容于法度之中,又能纵横于绳墨之外。其书锋外国语秀出,行以篆籀笔意,其点画圆劲画不含糊,顿挫扭转皆有微妙之迹。布局创大字充格的写法,尤见气势之博大,笔力雄强,沉着端庄而不失精丽,犹如他的为人,正直、忠烈、凛然不可侵犯,朴实倔强、刚胜于柔、内美外溢。加之久埋地下,未经后人剔剜,丰神饱满,远在鲁公其它碑刻之上,为颜碑中最精彩者,也是楷书学习的最佳范本。


《玄秘塔碑》,立于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楷书28行,行54字。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玄秘塔》是柳公权六十四岁时所书。此碑结字的特点主要是内敛外拓,这种结字容易紧密,挺劲;运笔健劲舒展,干净利落,四面周到,有自己独特的面目。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由於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因此後人也称他“柳河东”。他是颜真卿的後继者,後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中国书法是先人们留给我们丰厚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楷书在一脉相承的中华汉字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书法第四套:

2010-11 中国古代书法——行书

邮票发行量为1150.01万枚  市场售价约10元

小版发行量为150万版  市场售价约70元

大版发行量为143.751万版  市场售价约150元


 “中国古代书法——行书”邮票共6枚,包括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所书《祭侄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各2枚连体邮票,是国家邮政局发行“篆书”、“隶书”、“楷书”邮票之后,发行的又一套书法题材邮票。


《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等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注:即到河边洗濯,祓除不祥)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汇成集子。《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全文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注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代李世民极爱王羲之的书法,得此帖后,命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人做成副本,分赐诸王及近臣。此卷原题为“唐摹兰亭”,因卷上有唐中宗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为颜真卿书行草墨迹,纵28.8厘米,横75.5厘米,23行,共235字。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是无意作书,所以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张晏评价:“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黄州寒食诗》

《黄州寒食诗》为苏轼书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当时他因“乌台诗案”被降职到黄州(今湖北黄冈)。《黄州寒食诗》为纸本,行书,系两首五言诗,每诗十二句,纵33.5厘米,横118厘米,共17行,129字。此书行气错落,字形欹侧中见平正;用笔浑厚遒逸。清代将《寒食帖》收回内府。卷后有米芾、董其昌、乾隆的书法。《寒食帖》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宣纸行书小版


这套邮票的“版式二”将首次采用邮票宣纸印制。宣纸因其质地绵纫、光洁如玉、不蛀不腐、墨韵万变等特点,一直雄踞我国传统文房四宝之一。为了发挥“国家名片”对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国文化的功能,增加邮票的新工艺新品种,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决定采用邮票宣纸印制发行邮票,以实现国宝宣纸与国家名片的完美结合。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票印制局于2008年启动邮票宣纸的研制工作,在保持传统宣纸生产全过程采用手工加工这一特色的前提下,攻克了邮票宣纸的选材配料、制浆抄纸、增加防伪、涂布背胶、表面整饰等关键工艺技术的多个技术难题,成功解决了在保持宣纸传统特性的基础上的印刷适性等问题,于2008年10月取得了宣纸邮票的发明专利,并获得了中国宣纸协会的鉴定证明。目前,邮票宣纸印刷效果已经达到了印制邮票的要求,宣纸表面帘纹印清晰, 保持了宣纸特征。涂布背胶既增强了宣纸的挺度,也使邮票宣纸具备了全部邮票专用纸的特征。特别是采用拥有国内发明专利的荧光防伪点技术,使宣纸邮票具备了很强的防伪性能和视觉效果,实现了传统宣纸工艺达到现代化大生产印刷的技术要求,有利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 




书法第五套:

2011-6 中国古代书法——草书

邮票发行量1150万枚  市场价约7元

小版发行量为160万版  市场价约80元

大版发行量为79.54万版  市场价约150元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是一个民族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我国已经发行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系列邮票,深受广大集邮爱好者的欢迎。草书分为三类:章草、今草和狂草。草书名家有王羲之、张旭、怀素、黄庭坚、宋克、徐渭、傅山等。邮票内容拟表现《平复帖》(陆机)、《初月帖》(王羲之)、《古诗四帖》(张旭)、《自叙帖》(怀素)等。


  《平复帖》,晋,陆机书,纸本,手卷,纵 23.7厘米,横20.6厘米。《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它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学和书法变迁都有参考价值,现藏故宫博物院。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西晋文学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


  《初月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章草的特点,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古诗四帖》墨迹本,五色笺,狂草书,纵28.8厘米,横192.3厘米,共40行、188字。无款,明董其昌定为张旭书。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巅峰之篇,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人。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


  《自叙帖》是唐书法僧怀素草书,被誉为“中华第一草书”,也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共126行、698字。书于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真迹藏于我国台北“故宫”。怀素(725年-785年),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人。



书法系列介绍到此为止哦 

如有错误 欢迎批评指正

明日预告:邮票上的书画系列《五》

书法系列后续 

出现在中国邮票上的各种题词手书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