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记忆】北京与“马”有关的地名

 顺益兴四合院bj 2017-11-01

  在封建时代,马是重要的军用物资,对马的使用、饲养有严格的规定,若干朝代甚至禁止民间私自养马。因此,北京与“马”有关的地名,多与明清两代官府养马机构、制度有关。

  

  北京有不少与明清养马制度有关的胡同街庙,如马相胡同、观马胡同、马圈、小马厂、马甸、兵马司胡同、骡马市大街、亮马河南路、前马厂胡同、后马厂胡同、马神庙街、东马尾帽胡同、南马道、马家堡、南养马营胡同、北养马营胡同……近郊平谷也有马坊、望马台等地名。

  如西直门内大街有条马相胡同,历史颇为悠久,在明代称之为“御马监官房胡同”。御马监是明代宫廷机构十二监之一,由太监掌管,主要负责管理皇帝用马,“掌腾骧四卫营马匹”(《中国历代职官词典》)。清代顺治时设十三衙门,仍称御马监。康熙时裁撤,该机构由内务府上驷院取代。后谐音称为“马香胡同”,民国以后改称“马相胡同”。一条小小的胡同,牵扯明、清两代管理宫廷用马机构的沿革,令人叹为观止。

  

​ 广渠门内的观马胡同也与清代养马机构、制度有关。清代内务府专设管理“御用”马匹的机构——上驷院(原名御马监,这是沿用明代的称谓)。顺治年曾改为“阿敦衙门”(“阿敦”为满语,意为“马群”),康熙年间改为“上驷院”。据史载,明代御马圈在景山东街,清代上驷院在紫禁城内外及南苑共有十七个马厩,饲养700多匹马。在口外及盛京等还设四个牧厂,养马260多群(每群四五百匹)。除朝廷专用养马场,驻京八旗也各有养马场所。满洲八旗均以骑兵为主要作战力量,分京营和驻防。驻守北京京营八旗约十万人,按旗划分驻地:正黄旗驻德胜门内,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蓝旗驻崇文门内,镶蓝旗驻宣武门内,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各旗在驻地均有养马场,所养战马俗称“官马”,养马之地称之为“马圈”(音“券”,加儿音)。皇家上驷院养马场所称之为“马厩”,查《清乾隆北京城图》:此地曾一度为“兵部马圈”,乾隆十三年始称之为“官马圈”,成为正蓝旗兵驯养官马之地。附近街巷被称为“官马圈胡同”。二百年间没有改变,直到1965年才被改叫“观马胡同”延续至今,位于广渠门内幸福大街延庆街内,是一条很短的死胡同。而广渠门外也有个地名称之为“马圈”,推想大约也与清代京营正蓝旗养马地有关。而今面目全非,成为居民楼小区,只剩下公共汽车站名及以“马圈”命名的一家邮政所。

  

位于西城区西北的小马厂,原称马厂,今分小马厂路一、二、三、四巷及小马厂西里、南里,也是清代八旗兵放马驯马之地,后来成为八旗子弟赛马场,民国后成为北京有名的跑马场。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兴建民宅。  德胜门外的马甸也与京营正黄旗驯马骑射有关。此地在明代称马店,是马羊交易集散地。后“店”衍称为“甸”(加儿音)。马甸南村在清代是正黄旗骑射校场,并设有官厅,管考武举。往东不远是六铺炕,明代为五军神枢营校场,该营配备精锐火炮,常在此试炮。清初于此屯兵,八旗兵丁也常在此操练骑射。

  

  朝阳区西有亮马河南路,明代曾为放马场。今朝阳农场一带,明永乐年间曾设御马苑。朝阳区北的马泉营,传为元代战马饲养场,又传明代朱棣于此设营厉兵秣马。

  北京的兵马司胡同有三处,《京师胡同街巷考》载:“在外城者有南兵马司,位于宣武门外菜市口。在北城者,有北兵马司,位于安定门内交道口。在西城,有兵马司胡同,位于丰盛胡同与大院胡同之间,皆因明、清置兵马司官署得名。”只有“南兵马司”改称“前兵马司”。这个地名也很悠久,在明代称为“南城兵马司”。兵马司设置最早见于元代,《明史·职官志》载兵马司为“指挥巡捕盗贼,疏理街道、沟类及囚犯、火禁之事,凡京城内外,各划境而分领之。”清承明制,《光绪会典》载顺治元年设兵马司指挥、副指挥等职,“专司京师访缉逃盗、稽查奸宄等事”,分中、东、西、南、北五城,并各设衙署,由五城御史管辖。兵马司出巡或捕盗,还配有马匹,以求快速。

  

​  骡马市大街形成甚早,可溯源至金代,明代嘉靖年间成为南城骡马交易市场,一直延续到清代,称之为“骡马市”,官府还设立骡马税局。1965年改称“骡马市大街”。值得一提的是骡马市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设立了北京内外城最早的两个邮政支局之一——骡马市支局,在2013年11月已迁址更名为菜市口大街邮政所。(顺益兴四合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