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城里溯源,叶落归根

 美妍rvfaxnsnxq 2020-06-05

    时光总是太短暂,岁月总是太无情......一切都在变,只有历史是不变的。当你走进所城里略带有海腥咸味儿青砖青瓦破旧的小院,不管你是打开有着百年历史的木门、或是凝视砖雕影壁的精美建筑,你都可以用心感触到那段厚重的历史尘埃......;走在胡同里,你或是用手抚摸有着几百年历史的青石拴马柱,或是看着路面年久失修的路面,你无法平静你内心的波澜。只是,所城里依然静静地掩映在高楼大厦中......,唯我步履匆匆,用相机记录下改造前烟台所城里的一角,沉思这段早该修葺的历史......。
    这些文字大家很容易能在网上找到,在此略作赘述。《东西明史》记载:1398年(明洪武31年)为摸加强海防军事建设,朱元璋准奏批建奇山守御千户所,是烟台城市最早的发祥地。奇山所的全称是奇山守御千户所,是烟台城市最早的雏形,记录着老烟台的变迁。早在600多年前,朱元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军事方面就实行卫所制度,所以才有了奇山守御千户所。
    1664年,清康熙皇帝下旨废除“奇山守御千户所”,改称“奇山社”,军变民地,官兵解甲,从事渔农工商等,所城由军防变为单纯的居民区。所城张、刘两大族的后裔大兴土木,建造民宅,人口逐渐增多,也不断有外地人口流入,奇山所内人口随之向外扩张,经济日益发达起来,遂又有奇山所、所城里、所城之称。有了“奇山所城”,才有了“狼烟墩台”,有了“狼烟墩台”,才有了“烟台”之“名”,奇山所城就是烟台的发源地。

 





  

    叶落归根?我们已经没有多少叶子可以落了,在所城里能看到很多的伐掉的树桩,多年的参天大树只有寥寥几棵了.....


   


  


    所城具有典型的古代军事防御城市特点,方型,有城无廓,清光绪《山东通志》记载:“砖城,周二里有奇,高二丈二尺,厚二丈,池阔三丈五尺,深一丈,楼铺十六座。”四边城墙中部均开设城门,门楼上建有庙宇。下层为指挥所,上层为远望所。城墙内侧建环形马道,城内街道布局呈方格网状。

匡裕祥《烟台笔记》说“有东西南北四门,门上俱有望楼。城内有十字街,街道俱以石铺,平平坦坦,颇适步行。”十字形的城内主干道形成了全城的主轴线,在这条中心大道上布置有重要的公共性建筑,如官府衙门、祠堂等。城西北设千户所衙及随职官眷住房,东北设兵营及马棚、兵械库,东南设练兵场,西南设兵营伙房及粮草仓库。

 

 

    随着历史的变迁,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所城城墙已所剩无几。我们已经很难寻觅到当年城墙的踪迹。据记载,所城当年繁华时方砖砌成的坚固城墙足有三层楼那么高,城门之上还筑有一座两层城楼,俨然是一个雄伟壮观的城堡,而城外四周则是人工挖掘的护城河。可惜,当年巍峨的城墙和蜿蜒的护城河都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在。


   当年的西门宣化门


    

 当年的南门福禄门




    烟台街巷中最古老的街巷当属所城街巷。现所城大街、北门里大街、南门里大街就是《登州府志》记载的十字大街。
    城内形成了12条街巷。东门(保德门)至西门(宣化门)的街与南门(福禄门)至北门(朝崇门)的街,在城中心交汇,以交汇点分为东门里街、西门里街、南门里街、北门里街南门里和北门里东西巷,东门里和西门里南北巷就是明代建城时屯兵式跑马道。




  600年前那个巍峨壮观的军事城堡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当初横贯东西、南北的十字大街,现在已改名为所城里大街、南门里街、北门里街并成为所城的主要交通要道。


   



   这是现在的所城里大街,帅气的小伙和窄窄的单行线街道行驶的保时捷,与打上时代烙印的古老幽静老街古巷形成鲜明的对照。

 


    所城里住了半个多世纪的张大爷回忆说:“以前,所城里最热闹的地方就是所城大街,鸿记茶叶庄、付记茶水炉、三元馄饨铺、兴合饺子馆、汤包儿包子铺、张记朝天锅等许多小铺子沿街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而所城东门外的大兴胡同则是有名的小吃街,油炸糕、焖子、羊杂碎、吊笼烧饼、大卤面……走过时闻闻那一街小吃的香味,人都能饱了。”

 


 

    时代变迁,无可逆转。所城里十字路口的绿色邮箱也基本完成了它的使命,电子邮箱取代了绿色邮箱,那一天也许电子邮箱也无人问津呢

    正好一位EMS快件投递员经过十字路口!





    所城里的“地标式建筑”—原千户官衙(清朝改建为“张氏宗祠”)。千户衙门是所城的象征,千户衙门始建于明朝宣德六年(1431)年,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裁所后改建为张家祠堂。

 

    关于张氏祠堂的修建年代,芝罘区奇山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春钺先生在《所城张家》一书中早有说明,据传系清朝乾隆乙末年阖族捐款修建起来的。

   原千户官衙(“张氏宗祠”)门楼处牌匾上写着“屡靖海患”,正房门脸中央挂着的“孝思堂”牌匾。孝思堂东侧厢房墙壁上写着“天道酬勤”四个大字,西侧厢房墙壁上写着的“求思上进”四个大字,已经模糊不清了

 


 

    不过,现在张氏宗祠现已贴上北部滨海开发指挥部、烟台蓝天建设有限公司封条。黄色指示处以前有一块铜色牌匾,上面写着“张氏宗祠,原系千户衙门。始建于明朝宣德六年(公元1431),清朝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裁所后改建。”

 

 


 

    通过门缝处可以看到“孝思堂”的门匾,我又从网上找到了张内部照片,以飨读者,方便大家了解孝思堂全貌。



 



 


 

    所城里刘氏家族居住群刘子琇兄弟六人,除他在所城里的南门外居住外,其余均在南门里大街居住。这个家族居住群几乎占据了南门里大街西部的半壁江山。

   居住在南门外的刘子琇旧居是民国时期的建筑,始建于1914年。占地面积约有2800平方米,中西合璧的风格,两个并排的四合院坐北朝南,南低北高,北边的正房和东西厢房是环有外廊的二层楼房。

 

    所城里刘家大院是向阳街81号和80号,迄今已经有百年的历史。 它是目前所城里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古色古香的东院是书画研究院,原先的后花园则变成了现在的农贸市场。

 


  

   刘子琇(1862~1930),名麟瑞,所城里刘姓千户第三支18世孙(所城里刘家刘怀奎之四子。其父刘怀奎在烟台创办“洪泰商号”,系烟台商界有名的“八大家”之一。据光绪二十五年即1899年,烟台商会公布的商界八大家名录,“洪泰商号”位于当时的八大家之首),光绪十九年经捐纳而为监生,参加乡试而中举。中举后任职于广东,曾任过地方知州、知府和士敏土道道员
    刘
子琇旧居是清末民初的建筑,北边的正房和东西厢房是环有外廊的二层楼房,整个建筑布局紧凑合理,用料考究精良。这座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属于北方院落式民居,同时又受了西方建筑的影响。屋顶采用仰合小瓦,屋脊与仰瓦之间留有空隙。硬山墙由砖石砌筑,但两条斜脊并不直接相交,而是呈曲线,类似于卷棚顶。东、西两院均带有外廊,外廊暴露木构架。正房和楼座外廊用方木柱,木柱有石鼓状柱础。楼座外廊用木柱,顶部雕刻成宝瓶状,楼座栏杆也呈宝瓶状。
    
这座宅院的细部处理具有较高的细部审美价值。比如石工,窗台、屋基等处的石材表面斧錾纹路明晰,变化丰富。与一般民居不同的是,在门窗洞口、影壁、柱础等处均有石砌线脚,明显呈现出受西方建筑影响的痕迹。



    据《奇山所史话》介绍:建房之初,刘子琇曾想在向阳街80号房西和房北建造一座后花园,但因房北已有同族人建房居住且不同意置换和买卖,所以只得放弃建造后花园的计划。只在房西的那片地上增建起了与向阳街81号相连的二层五间北屋、三间西厢和南屋四间平房的小四合院。



   
据《奇山所史话》介绍:刘子琇旧居占地面积约有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25平方米。门前两侧有高达近2米的石狮各一座,迈上五级台阶便进入大门。迎面是高达4米的照壁,上面书写着偌大的一个“福”字。走出过道便分为东西两院。西院有北屋、南屋各7间和3间西厢。三间西厢为二层小楼。园内建有花池,池上装有太湖石假山一座。东院和西院的建筑布局基本相同,有北屋、南屋各5间和东厢3间。东厢亦是二层小楼,只是院子与西院相比小了些。

刘子琇的故居充分体现了中西合璧的风格。拱形和六角形的玻璃门窗,精美的南洋瓷砖,西式的壁炉,门窗洞口、影壁、柱础等处的石砌线脚等。整座建筑可谓玲珑而又别致,华丽而不失典雅。.在历史变迁中,没有像其他的老建筑那样被破坏,基本上保存了较好的原始状态。



 

    除刘子琇在所城里的南门外居住外,刘氏家族均在南门里大街居住。这个家族居住群几乎占据了南门里大街西部的大部分。

 

   刘家祠堂位于南门里,原刘家祠堂旧址现在向阳养老服务中心使用。

 

 


   南门里向阳养老服务中心对面一居户门口一对狮子的一个,颇具气势!

 


   所城里作为军事城堡存在的历史中,曾先后有十三位正副千户任指挥使,分别是张、刘、傅、高、安、夏……等等。他们的后人有许多簇居在所城里,于是所城里便有了刘家胡同、张家胡同、傅家胡同、夏家胡同、高家胡同……

   高家胡同一景



 

   一条短短的长不过百米的胡同,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 据说,从前所城人不管是嫁还是娶,都必须从高家胡同的高老太太家门前走过,在悠扬的喜乐声中,轿工把喜轿停在了高家宅院前,端坐门前的高老太太起身,颤巍巍地走上前,掀开轿帘,揭开新娘的红盖头,用苍老的手摸摸新娘娇嫩的脸颊,捏捏新娘的三寸金莲,然后送给新娘两吊钱、一升高粱充作喜礼,这一习俗一直沿袭到了清末。


    
高家的房子



 

    当你抚摸着高家胡同居户散发着金色光泽的铜门栓,你会惊叹不已,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历史价值,领略到它大隐于市的独特魅力。



    第二次再去时,门栓上又加了个现代的锁,铁将军把门。



     仔细看来,所城里好多门栓有一个特点左边的门栓比右边的要华丽,大小也大,甚至左边的材质为铜,右边为铁,百思不得其解,问居住在所城里的居民,回答说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至于缘由,也不知道。我在网上也没有找到答案,留下一个疑问大家去探索吧。



 


    
傅家胡同,位于奇山所城内东南部。始建于1644(清顺治元年),西起南门里大街 (现南门里街) ,东为尽头巷,110.因巷内多为傅姓在此建房簇居故得名傅家胡同。民众为了与东关和南关的傅家胡同相区分.便称其为所城内傅家胡同,解放后并入南门里街,现基本留存旧貌,改用南门里街街名。
    
走到傅家胡同最里边,一位红光满面、健康的老人正在门口劈柴禾,正是75岁的傅老爷子,老人很健谈。说起这老房子的历史来,滔滔不绝,傅家在这里住了十七辈二百多年......也是的,祖祖辈辈住在这里,住了这么多年会有多少故事啊!

 


    夏家胡同位于奇山所城内东北部.始建于1664年(清康熙三年),南起所城里大街,北为尽头巷.90,因巷内夏姓祖居于此,故得名夏家胡同.该巷内存有烟台最老的楼房和四合院建筑物,电影苦菜花曾在这选拍外景,建国后该巷并入双兴胡同,原名注销。引自谭洪鑫--《老烟台的街巷》

   右侧的圆拱门为该巷内存有的烟台最古老的楼房大门



    有人把城市比作是一个生命载体,有生命就会有记忆。品味烟台,还是到所城里这样的老城走一走吧,漫步在所城里古老幽静的老街古巷,看着形形色色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拴马石,你会感慨的,你会生发出怀古忆旧之情的。

    所城里的拴马石是胶东拴马石中的典型代表代表,一般设在大门旁或房后临街窗下、距地面约六尺的墙面上,或与墙齐平,或露出墙面,石基部分就镶嵌在墙体里,与建筑浑然一体。拴马石全用石材制成,依据家庭财富状况而定,或粗陋,用本地的易于雕凿的砂石;或精细,用纯净细腻的白石或坚硬秀雅的青石。样式风格更是千姿百态,有的不事雕琢,粗狂豪放;或只做圆雕,中间留一小孔;或用温润如玉的白石精雕细琢,简繁得宜,刚柔相济……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体量虽小,却使民间艺术家将审美情趣发挥到极致。摘自邵壮《奇山所拴马石见证港城历史》

    烟台所城里内有五十半个个形状各异的拴马石,为什么还有半个?因为有一个已经碎成了一半,另一半不知所云,剩下的一半在墙里默默的守望着历史。




     

     走出傅家胡同东侧,在南门里东巷你会看到一溜拴马桩,这里有四个是与墙面垂直、中间有孔、圆弧形部分伸出墙外形同耳朵的拴马石。在所城里,这么密集的拴马桩,只有在傅家胡同附近才能看到。




     是的。拴马石是栓不住历史的,能栓得住达达快递吗?




 




   这是在南门里西街的一个正方形的青石拴马石,中间凿有两个对称、互相连通的椭圆形凹槽,形同牛鼻子,整体镶嵌在墙上,与墙面齐平,漂亮。





     这是在南门里西巷一个被水泥涂抹的拴马石



 


 

    凡是有栓马石的房屋,建筑也都较讲究,主要为四合院式,有独院、二进或三进院落,皆为砖石建筑,墙体腰线以下多用细琢的方整石砌筑,砖到顶,高山墙,木屋架,两面坡屋顶,灰色鱼鳞瓦。有的房屋还建有风火墙,设挑檐门楼,黑漆大门,铜首衔环。家境富裕的人家,拴马石的做工也较为考究,隐于粉墙之中的拴马石圆溜光滑,其周围又精雕细琢地绘刻出绝美的图案,可谓相得益彰,暗示这户人家主客雍容,骑马往来,那气势如同现代社会的豪宅拥有车库一般。一些较粗糙的拴马石,则反映出户主家境一般,但也能自给自足。这样一来,拴马石也就与建筑物本身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不仅成为民居宅院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庞大的村落建筑的附属品,而且和大门前的石狮子、门窗雕刻一样,有装点建筑、炫耀财富的作用,也是迎祥纳福的吉祥石。

    这是在苍余街的拴马石



 


     这是北门里街的拴马石



   拴马石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我们城市交通的变革与发展。那时交通工具主要靠牲畜,骡马等大牲畜不仅是主要的生产工具,也是拥有者最值得炫耀的财富,拴马石应运而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奇山所渐渐成为烟台的商贸中心。家道富裕者,可谓骡马成群,出行时有自家牲口代步,运物时有自家骡马驮运。鼎盛时期的奇山所,牲口遍布大街小巷,骡马吼声、毛驴叫声此起彼伏;为骡马钉掌的铁匠抡起铁锤,“叮叮当当”,你呼我应,组成一支支美妙悦耳的乐曲。可以说,拴马石承载了那个时代的经济发展状况。



    到了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人力车开始进入烟台,成为时髦的代步工具。但那只是有钱人和在烟台的外国人才能享受到的,平民百姓仍用牲口代步,运物时仍用骡马驮、马车拉。不过此后人们在修建住宅时,已不再设置拴马石。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奇山所,早已听不到骡马吼声、毛驴叫声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现代车辆的铃声和喇叭声。经历了几百年风吹雨淋的拴马石,愈显其古拙生动的风采。在繁华都市中留有这些古董,更显示出其艺术审美的历史价值,它们不仅是烟台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而且对研究胶东民居建筑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据说,当年的奇山所有一个规矩,任何人都不许骑骡马、坐车辆经过所城里,要求坐轿的下轿,乘车的下车,总之,人只能两脚落地行走。这一习俗一直沿袭到清末。


   现在的所城里的绿色汽车、蓝色自行车、小黄车



   

   

    今天的天空飘着雪花。我总是记得当年的一个寒冷的夜晚,季节和现在差不多,那天也飘着雪花,去接加班的爱人,那天天好冷,从脚底下冷到全身的那种寒冷,经过所成里时她提议去喝碗馄饨吧,虽然店里只有寥寥几个桌子,可是那味道总是留在记忆里,那种沁人心脾、热乎乎老城馄饨的感觉,总是留在心间。

 



 

    在不冷的季节里即使在露天里,大家也要来所城里大树下馄饨店喝一碗,只是大树是没有了。

    曲指算来,这个馄饨店已经陪伴所成里人五十多年的光阴了,悠久的历史,不变的形式让很多人给这里的馄饨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他们把坐在所城里大槐树下吃馄饨看成是一种情怀,这种情怀随着所成里的搬迁改造,或者将变成永久的记忆。



 

  

  这就是大家为什么喜欢在这里排着队、坐着小马扎,在大街上露天吃个烧饼、喝碗馄饨、品味这份感觉,过来走走老巷,拍拍照片,吃两个肉饼,喝一碗馄饨,留下一段记忆

 


 

 



 

  这不,搬走了啊,贴上了搬迁告示



  按照搬迁告示,我寻到了搬到不远的新的店址。大家都在和店主寒暄,地方大了啊,有空调了啊




   如今的所城里,我们依旧能辨别得出那个时代精美的雕刻纹饰,依旧能感受得到那旧时家族的繁盛,看着高大的门院,你就会有这种感觉。不过你到院子里可以看到,建了好多的小居室,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



  


    院内你看到这个绿色的按键电话,会勾起你多年前的回忆 



   傅家胡同的泰山石敢当




    所城里,不仅是一个明清民居建筑群,还是一处保存较好的民俗传承文化所在。留住所城,留住烟台的根,不仅是要保留这些见证了烟台城市成长的老街古巷,更要守住所城的传统文化,精神之魂,把一份厚重牢牢地印在这片土地上。



 

 

留恋所城里曾经的点点滴滴吧

 




    岁月沧桑变迁,所城正在一点点被侵蚀风化,看到它年久失修的破败现状,不能不让人感到焦虑和心酸,是到了该早日修缮的时候了。



 



  承载着这段厚重的历史记忆该重写了



 

王先生说,这个房子比故宫还早二十年,等楼房盖好后要搬过去住楼房了





 

 

    高高兴兴的要搬走了



  也有的人做好了继续入住的准备,南门里街的小雪服装设计就打算继续做下去,院内两字还差两划,很佩服这位先生左手写字还这么工整。

 


  自家门前留个影,喜欢咱这房子,继续住下去




  看看屋内这大梁,结实







  目前,所城里有些建筑已经启动修葺,大家到所城里大街57号看看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所城里社区图书馆老师正在进行技术讲座

 

 


 窗内、窗外都是风景线


 



   所城里全面改造开始启动,东西南北门已经开始封门了




雪景的所城里掩映在高楼大厦间





   就写到这里吧。!

   是的,叶落终究是要归根的。我们是不能躺在故纸堆里的,我们在高楼大厦间怀念散轶的古朴迷人气息的四合小院,怀念那些精美上午古代雕刻纹饰的建筑,还有那片古老的土地,那些,曾经是我们的根,记住这些吧!

    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历史的河流大浪淘沙,注定有一些过去、记忆将远远的离我们而去,我们也不必有憾。

    所城里将改成什么样子,我们拭目以待。

    有一些资料我借用了网络的一些文献,方便大家阅读、了解所成里的历史和过去,对原作者表示谢意,查阅的部分资料难免有一些差错、纰漏,请大家斧正,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