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闲书野史

 江山携手 2017-11-01

1

 

    读书最让人沮丧的莫过于读错书。所谓错,就是书上写的是谎言。兴致勃勃一路读下去,猛发现之前所信的一些在白纸黑字上言之凿凿的“伟光正”的史实其实是谎言,感觉便像刚刚吞下了一只苍蝇。


    找读友排解郁闷,方察觉读友避开主流的读书法,干净,不容易吞到苍蝇。譬如名山大川,去的人多,为它乔装打扮的人也多。无论是带着何种式样的私人目的,常见做作、媚俗、粗鄙、不堪触目,乡野之地便不会。并非不可以,只是因为人迹罕至,无利可图。这样一想,格外觉得闲书闲史的好。

    常说“文史哲”,读文觉得好,就想探讨一下这种好是从何而来、因何而发生,便涉入了历史。余英时说:“研究历史首先是为了了解以往的人与事是怎样造成的。史学是关于人的活动的一种学问,即人有意志、欲望、情感、理性等等,在支配着他的活动。” —— 这个说法好。想起老三问狮子有关“意志力”的事,私下觉得措辞可以改一下:“欲望、情感、理性、意志”,从低到高,从易到难,修养一步一步提升,这样理解起来方便。
人与人不一样,有的纵欲,有的滥情,理性与意志是后天的修养,需要经过历练才能拥有。
 
2

    说到余英时,便想顺带抄录几句访谈的话,是因为我的同事里有两个安徽人,一个舒城、一个桐城。

    “乡间既没有现代学校,也缺乏具有良好训练的国文师资,所以我在乡九年,无论私塾或学校教育都是断断续续的。私塾先后不过两年左右,此外在舒城县晓天镇我也读过不足一年的第七临时中学,后来因伤寒病而回乡了。严格地说,我并没有受到很好的传统古典教育、打下研究国学的基础。一大半童年至少年时期,我是在山水间度过的。唯一与后来研究有关的是得到了一些古文古史的启蒙,读的是《史记》、《战国策》、《古文观止》一类普通文字,是选读,并非从头到尾背诵。《四书》是读过的,也不很完整。作文一律用文言,乡间老师都保守,不会写白话文。唐诗、宋词我大概十二三岁便接触了,因为记起来容易,比较喜欢。接着便学会平仄、试做五、七言绝句。1945 - 46 年,我在邻县桐城县城里住了一年,住在舅舅家里。我的二舅是有才气的人,能诗、善书法。他是清初张廷玉、张英的后代,在桐城是望族,与方、姚、马、左齐名,但此时也相当衰落了。由于二舅父常和桐城名士来往,我从他们的交谈中,偶尔学得一些诗文的知识。”

    关于余英时,安徽同乡正在忙着教孩子读古文,或许未曾读其著作,故再录两则逸事以略知其人。

    “五十年代末,他写下《陈寅恪论再生缘书后》,陈寅恪读后曾说:‘作者知我。’十多年后,余英时辗转得知这四字评语,‘心中感动,莫可言宣’。”
    “ 1978 年,钱钟书在赠余英时的《管锥编》扉页上写道:“每得君书,感其词翰之妙,来客有解事者,辄出而共赏焉。今晨客过,睹而叹曰:‘海外当推独步矣。’应之曰:‘即在中原亦岂作第二人想乎!’”
 
3
 
    想来读书实在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存疑是必须的。但是除了引用,我还没有什么别的法子,故再引两段:
 
    “ 。。。那旧有的真理更不用说了。总而言之,实在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他百依百顺地由我们替他涂抹起来,装扮起来。‘实在好比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么像’。”(胡适之)
 
    “盖据我多年杂览的经验,从书里看出来的结论只是这两句话:‘好思想写在书本上,一点儿都未实现过;坏事情在人世间全已做了,书本上记着一小部分’。”(周作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