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演讲的时候大脑里是怎么思考的?

 lijd2016 2017-11-01



一、演讲只有在意识存在的前提下展开

什么是意识呢?正常人在清醒状态下,大脑思维活动就处于“待机”状态。所谓“待机状态”,就是随时能够做到把感觉到的信息,通过与长期记忆中的经验信息发生联想比较后上升为知觉信息。人,只要给他一个刺激,比如是飞机从他头顶上空飞过的声波刺激,即便他没有看到飞机,他的思维关注点就会立即把长期记忆(专属飞机频率波)信息中的飞机视觉情景图片演现在大脑的枕叶视觉皮层之中。这是由声音震动耳膜后,通过耳蜗神经感受器形成声音频率波——丘脑内侧漆状体——投射到颞叶听觉感觉皮质——海马——穹窿——隔核(隔区)——额叶运动皮质,声音频率波诱发出预先就相关联(兴奋共同体)的飞机情景图片并同步呈现在视觉皮层上。大凡人能够获得视觉感觉,就必须把长期记忆信息中的图片以及即时通过感受器感觉到的信息从视觉皮层中兴奋出来。感觉不是知觉。感觉是没有发生思维对“零碎信息”进行“过加工”,也没有发生过即时关联(共振频率波共同体)并形成新信息。知觉是通过对不同信息的扩展性纵横联想和对不同记忆信息的比较所产生的“认知”。比如:你的身体不经意(没有思考)扭动了一下,你通过全身里里外外的感受器获得了自我感觉,又由体内感觉与外界感觉发生不被自我特别关注的对比,从中轻而易举地知道了我的身体和我的存在,知道了一本书、一棵树不是我的身体、我现在身处何地、我要干什么……等等。然后一切从自我出发,依据关注点(演讲题目)对长期记忆中的经验图片或视频连续不断地分别把我所需要的信息“分拣”出来,并加以重新建立逻辑性语言文字图片组合。大脑的这个自我意识运作机制,是人能够进行演讲的先决条件。



二、演讲是根据大脑中存储的不同视觉图片内容所进行的理论描述

演讲者必须通过“内视”视觉图片才能进行演讲,他并不需要去关注即时外部各种信息,如果受到外部即时信息的干扰,反而会影响演讲者的思路。“内视”,就是自己看着自己大脑中的经验信息“图片”(地图)或“视频”。依据自我认知需要(演讲题目),把与题目相关联的词通过意识逐个比较后,再通过视觉“屏幕”拼凑成一组词语。

比如:你要演讲的题目是“类脑人工智能能实现吗?”。这个题目由十个字组成,如果演讲者预先没有思想准备,他首先就得在口中默念出这十个字。因为语言运动时所产生的频率波可以调动出对应关联的图片。比如:在说出“类脑”二字时,语言运动的冲动频率波就会把与“类”和“脑”分别相对应的文字图片在视觉皮层中给兴奋再现出来,再依据这两个字的相关概念分别进行扩展性筛选。比如,同“类”字读音相同的概念单词或词组有:泪、累、擂、人类、类似、败类;同“脑”字读音相同的概念单词或词组有:恼、瑙、大脑、人脑、脑筋。这些概念词就是有意识下筛选的“原材料”。其他的对“人工智能能实现吗?”的词语理解也相同。每一个词或词组都与一幅图片相衔接,比如你嘴里念出“五星红旗”四个字时,你大脑记忆中的一幅五星红旗的信息画面就会在你的视觉皮层中被兴奋地再现了出来,而此时再现出来的不是美国的“星条旗”,更不可能出现“自由女神像”的情景图片。这样你就可以照着“五星红旗”的颜色、大小、材质、“五星”在红旗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使用方法“照本宣科”地演讲了。你演讲时的思想“产品”就是这样“照葫芦画瓢”似的“诞生”出来的,也即看图说话。



三、演讲时发音器官总是依据语言运动图片所作出的同步性和应答性的跟进运动

演讲时大脑是如何做到把“心里”话从嘴里说出来的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它应该是通过视觉关注不同的功能性图片所即时兴奋出来的。

其中存在着两个步骤:一是对图片的含义要理解好,然后仍然作为一个关注点,暂时“保持”,以备接着再用。这是一个基础性前提;二是通过视觉聚焦引起语言运动“动画”图片做出对应语言发音运动。也就是说,第二点中的视觉运动图片能够转化为发音器官(胸压、声带、舌头、口型等变化)的综合运动,是运动图片所引发出肌肉兴奋态的跟进运动反应?有什么样的运动图片,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运动。比如,你看到了“中国”二字,中国二字在你对记忆信息理解的概念中,就有一幅是中国地图。当初,“鸡形地图”与中国的关联是你在看到这幅地图的同时,老师还告诉你说这是中国的地图。于是,你的视觉地图的频率波与听觉频率波发生了关联共振,并以大脑皮层神经元所独有的整体性冲动状态形式建立了关联共同体单元,并且得到了冲动状态度的保持(存储)。以后,只要你“内视”到“鸡形地图”或视野中看到这幅地图,该运动皮质就会同时把“中国地图”的发音频率波给“点燃”(兴奋)出来,而不会把上海市或其他地图的发音频率波给兴奋出来。在这同时,你的大脑还会间歇性地把专管发音器官变化运动的动画般的图片给不失时机地兴奋了出来,发音时再根据许多张不同的运动动态图片,做出跟进性、连续性和应答性的语言肌肉协调运动。所谓动态图片,是指一张张语言运动时的口腔发音动态视觉图片,它是通过长期结合对应图片,在理解其含义的同时所训练出来的关联语言运动。人的大脑能够用语言运动来表达思想,就是在理解相关概念图片的基础上,再通过不同的口腔运动图片所“执行和训练(肌肉兴奋)出来的关联状态。



四、演讲时需要视器对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画面不断聚焦成像活动

人的大脑皮质中存储着数量庞大的视觉图片隐形状态波记忆、听觉声音频率波状态记忆、味觉感觉频率波状态记忆和嗅觉感觉频率波状态记忆等记忆单元体。大脑如何做到把我所需要的信息有条不紊地提取出来呢?那就是视器(眼珠)的聚焦活动。大脑中专管视器运动兴奋活动的皮质通过动眼神经控制视器聚焦成像活动,它能把各种刺激引发出来的频率波,“化作”(兴奋出)视觉关联信息图片,实现对视觉感觉图片恰到好处的聚焦。即通过控制视器的晶状体曲率得到最佳聚焦度,以实现最清晰的视觉图片感觉。除此之外,视器聚焦还能够用聚焦点来对准图片中的某一个具体位置上的信息源进行诱发性刺激,以放弃先前的信息,再现(凸显)出新“点击”到的信息。比如先前聚焦成像出来的是长期记忆中的一幅北京市地图,此时根据自我意识或旁人的要求指示,让我找到“天安门”,接着视器聚焦点在北京市地图上面再聚焦到天安门所处的位置,于是北京市的“地图”停止了兴奋却暂时不见了(抑制性隐藏),取而代之的是与天安门有关的多张、多维度的交通和建筑物图片——天安门城楼、人民广场、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等。视器聚焦成像就是起到这两个方面的功能作用。即:提高视觉清晰度的作用和面对图片中众多信息点,去点击诱发出具体我所要的那个信息的功能作用,这也是演讲时大脑思考问题中,时时刻刻所采用到的思维活动“手段”。



五、演讲时大脑必须时刻关注住“内隐”视觉信息图片

大脑思维运作时的信息来之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视、听、嗅、味以及体内和体表的感受器感觉到的外部即时刺激信息;二是大脑处于思维运作时所调动出来的长期记忆信息,即内隐记忆信息。

演讲中大脑所运用的是第二种信息。即对内隐记忆信息物象进行连续不断的“加工”(重组)。大脑在对内隐记忆信息的调动运用时,必须时刻关注着相关图片。比如,你演讲的题目是“类脑人工智能能实现吗”?你的关注点就聚集在你目前所了解到的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现状的相关图片上。你的视觉“屏幕”(枕叶视觉皮层)上演绎出来的是网络、芯片、机器人等有关的人工智能图片。并对着这些图片进行演讲,而不是“内视”着盐碱地上如何种水稻的相关图片进行演讲。同时,你还要把人类大脑思维运作机制的相关图片给聚焦兴奋出来,通过人类思维运作机制与目前达到的电脑及人工智能技术相关图片相结合,进行分析对比以后,说出你对实现未来类脑智能研究的展望。



演讲时,关注点比较容易被外界某个刺激所打扰而出现思路分神(关注点转移),甚至发生思维紊乱的状况。外界刺激包括能引起你即时关注点被转移到某个声音、一道闪光、演讲现场人员行为变化等状况上。一旦出现突如其来的干扰状况,大脑会不经意放弃目前的关注点,作为演讲者就应该把刚才自己在说什么、“故事”讲到哪了的这个关注点的内视图片进行暂时“保存”处理,即思考(再着重把那个图片聚焦兴奋)一下,以备继续演讲。



总而言之,大脑演讲时的思考是依靠业已存在的庞大记忆信息“元素”作为基础。在自我意识存在的前提下,不断通过视器聚焦点击兴奋活动,间隙性地把内视视觉记忆图片轮番呈现在视觉皮层之上。获得对兴奋出来的图片感觉,又通过有意识的比较和鉴别,获得一个个被认可的图片,并将其重新组合起来。然后“看着”这些内隐图片以语言运动的形式表达出来。

关于“演讲的时候大脑是怎么思考的”?这个问题本就十分复杂,故上述观点难免存在部分曲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