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读懂脑中风、脑卒中、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之间的关系

 茂林之家 2017-11-02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中风了,有人发生脑出血,有人脑栓塞,有人脑血栓,还会经常听到脑卒中,然而很多人都以为这其实是一种疾病,也有人认为它们不一样,但是就是傻傻分不清!

一文读懂脑中风、脑卒中、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之间的关系

其实,脑中风(平常我们简称“中风”)也称为脑卒中或者脑血管意外,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包括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脑中风(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两大类。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血栓、脑梗塞虽然都属于脑中风,但是四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都大大不同,可以说并不是同一种疾病。

一、发病机制不同

1、脑出血

一文读懂脑中风、脑卒中、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之间的关系

脑出血一般比脑血栓、脑梗塞的发生更为严重,治疗更加困难,占全部脑中风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

脑出血是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入周围脑组织,一方面使颅内压力升高;另一方面,由破裂血管供血的脑细胞因为得不到血液供应而缺血缺氧死亡。病人一般都有高血压病史,常在激动的时候发病。比如有的病人正在发表演说,讲得吐沫星子横飞,突然倒地死了。还有的病人在吃年夜饭时,嘻嘻哈哈一喝酒,就倒了。这些都是由于情绪激动,引起血压猛升,导致血管破裂。所以,高血压病人,一定不要大喜大悲,不要从事过重的体力劳动。

2、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常见疾病,指的是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3、脑血栓

脑血栓是在脑血管内形成血栓,堵住了脑血管,造成由它供血的脑细胞缺血缺氧死亡。由于动脉硬化可使血管壁凸凹不平,不光滑,血液成分容易沉积下来,形成血栓;血液黏稠度高的人,血流速度慢,血里面的东西也容易沉积下来,形成血栓。所以,动脉硬化、血液黏稠度高,都是脑血栓的高危因素。

4、脑栓塞

脑栓塞虽然也是脑血管被栓子堵住了,但栓子是从别的地方来的。比如房颤病人心脏内常有血栓,血栓脱落,就有可能顺着血流流到脑子里,堵住脑血管。可见,脑血栓是“本地货”,脑栓塞是“舶来品”。

二、临床表现不同

偏瘫是它们的共同症状。因为不管什么原因,最终都会导致脑细胞因供血障碍而死亡。

脑出血:脑出血常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发病急,一般有跌倒、昏迷、偏瘫、呕吐等症状,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还可有面肌瘫痪、嘴歪及流口水等,但是出血部位不同表现也将不同。

蛛网膜下腔出血:常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和脑膜刺激征,伴或不伴局灶体征。剧烈活动中或活动后出现爆裂性局限性或全头部剧痛,难以忍受,呈持续性或持续进行性加重,有时上颈段也可出现疼痛。其始发部位常与动脉瘤破裂部位有关。常见伴随症状有呕吐、短暂意识障碍、项背部或辖制疼痛、畏光等。

脑栓塞:由于栓子是突然脱落,所以发病也比较急,但一般没有头痛、呕吐症状,常引起失语症及右上肢为主的偏瘫感觉障碍,但很少有昏迷出现。

脑血栓:脑血栓形成起病较缓慢,往往在睡眠或休息时发病。部分病人症状起初较轻,以后逐渐加重,甚至有病后2~3天达到高峰的。患者昏迷较少见,一般症状较轻,可有偏瘫及单侧肢体瘫痪,也可能有失语症,有的病人有头或肢体麻木等症状。  

一文读懂脑中风、脑卒中、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之间的关系

三、预后不同

脑出血:脑出血虽发生凶险,病人容易形成脑疝死亡,但只要救治及时,平安度过危险期,后遗症多比较轻微,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蛛网膜下腔出血:约10%的患者在接受治疗以前死亡。30天内病死率约为25%或更高。再出血的病死率约为50%,2周内再出血率为20-25%,6个月后的年复发率为2-4%。影响预后最重要的因素是发病后的时间间隔及意识水平,死亡和并发症多发生在病后2周内,6个月时的病死率在昏迷患者中是71%,在清醒患者中是11%。

脑栓塞:预后取决于栓塞脑血管的大小、部位和栓子的数量,以及原发病的严重程度。急性期病死率为5%-15%,多死于严重脑水肿引起的脑疝,肺炎和心力衰竭等。脑栓塞容易复发,10%-20%在10天内发生第二次栓塞,复发者病死率更高。

脑血栓:脑血栓形成比脑出血的病死率低而致残率高。随年龄增长病死率明显上升,平均病死率为25%左右,常见死因是脑疝、多脏器衰竭、继发感染及心肺功能不全幸存者中病残率亦较高,大约20%的幸存者在1~2年内再次复发。所以一旦得了脑血栓,一定要终生服药预防复发,并且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 

四、治疗不同

脑出血以止血、脱水(防止形成脑疝)、降血压为主。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防治再出血、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并发症为主。脑血栓、脑栓塞则以溶栓、降纤维蛋白、抗凝、抗血小板凝聚为主。

治疗的关键是要早,越早越好,尤其不要超过6小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