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封修书息战火 利众智慧警后人

 精有 2017-11-02



龙场驿位于彝族宣慰司地盘。宣慰司宣慰使安贵荣对朝廷心存不满,总想给朝廷制造些麻烦。

每个省有三司衙门,军事衙门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首长是都指挥使;行政衙门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首长是布政使;司法衙门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首长是按察使。明初贵州省刚成立时,只设有都司,行政上基本依靠宣慰司代理,宣慰使权力大。随着局势的稳定,布政司和按察司配齐了,宣慰使的权力就小了。当时的贵州城多大呢?南北2000米,东西不到2000米,宣慰司衙门在城北,城北门和西门归宣慰司掌控。为了牵制宣慰司的权力,朝廷设置了一个宣慰司同知。在内陆府州,同知是知府和知州的副手。但是在贵州,宣慰司同知和宣慰司宣慰使各有各的衙门,各有各的领地。同知是宋姓家族在世袭,衙门在省城东南,掌控东门和南门。

安贵荣于成化十年(1474)袭职宣慰使。省城很小,安贵荣级别低,见官都要行礼,作为彝族的土皇帝,他可能也不舒服。朝廷规定,宣慰使无事不得随意出城,出城要请示。他本来对朝廷有意见,干脆于弘治十四年(1501)主动辞职,让位给儿子安佐,自己躲到乡下搞垂帘听政。

宣慰使从三品,安贵荣父亲安观有军功,被封为正三品昭勇将军。安贵荣也有军功,被加参政衔,仍是从三品,他不满意。过去一些苗族部落没有归顺朝廷,寻衅滋事,需要土司带兵打仗,打仗时土兵都是自带军械和干粮,被朝廷所依仗,而且中原汉族军兵爬山打仗不如他们骠勇矫健,这就养成了土司的骄横。政府掌控住贵州局势后,在行政上进行改土归流的改造,土即土司、土官,流即流动的官员,土司稍有不轨,就可能被废除世袭。为了加强对宣慰司地盘的控制,朝廷要在宣慰司腹地驻扎一卫军队。这些举措侵害到了安贵荣的利益,他闹情绪,搞对抗,停止了对驿站的供应。

阳明先生入住龙场后,安贵荣一直在静静地关注着他,后来发现没有吃没有住竟然没有吓跑这个读书人,他就不能再继续装聋作哑了,保障驿站的供应是宣慰司衙门的职责。现存阳明先生留下的与安贵荣有关的文章四篇,三封信和一篇《象祠记》。这四篇文章记载了不少信息。

安贵荣派人送来了粮食、肉品,派来了砍柴提水的工役。信中说是派管粮仓的人来送粮食,派厨子来送肉。这个可以理解成派来了厨子等人手。阳明先生谢绝了。第二次,安贵荣派人送来了银子、布帛和马匹,派来的使者在礼节上更加隆重,更加情真意切。阳明先生推辞不掉,就接受了生活必需品,有两石米,有薪柴木炭,有鸡鹅禽物,但是坚决谢绝了银子、布帛和马匹。这是第一封信的内容。信中行文很虔敬,自称罪人和“逐臣”,尊称安贵荣“使君”和“守土大夫”。使君,在汉代是对刺史和太守的尊称。

看明代历史,土司习惯用财物结交政府官员,有时是主动的,有时是被动的。安贵荣遇到了不贪财的读书人,就增加了对阳明先生的敬意。彝族当时是奴隶社会形态,龙场周围的彝人敢于帮助阳明先生盖房子,帮他打抱不平,这里面一定有安贵荣的善意默许甚至是安排。

不贪财、教人向善、又气场祥和的阳明先生取得了安贵荣的信任,安贵荣派使者来咨询了两件心腹大事,一是他打算撤减驿站,二是他念念不忘的升官,他想听听阳明先生的高见。第二封信就是说这两件事的。信中行文直击要害,阳明先生说要撤减驿站,这是朝廷的权力,地方诸侯没有这个权力,朝廷有权撤减驿站,也有权撤减宣慰司,有权把宣慰司改设成府州。关于升官的事,他说,剿匪平乱本来就是地方诸侯的职责,况且已经加封了参政衔,即便这个参政衔也要尽快辞掉,因为参政是流官,如果朝廷一纸调令把参政调往四川或者福建,连宣慰使也做不成了。

安贵荣做了三十多年宣慰使,不是傻瓜,他以前只是钻牛角尖,只追逐利益,不考虑利害。

安贵荣与朝廷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贵州局势稳定不符合他的利益,他要搞些阴谋诡计,就煽动宣慰司同知领地内的苗民阿贾、阿札部落反叛。宣慰司同知叫宋然,与安贵荣还有姻亲关系。宋然的领地在东部,领地内有联通湖广和云南的战略驿道。阿贾、阿札部落虽然反叛的是首领,实际上也是反叛朝廷。政府连续两次宣调安贵荣出兵平叛,他消极不出,后来叛民的一个小首领被逮,供出了安贵荣向叛民供应兵器的勾当。在第三次征调安贵荣出兵时,他才出动兵力,打了一个小胜仗后,以生病为借口,领兵回到了老巢,土兵部队沿途对民众烧杀抢劫。安贵荣扬言,宋然惹的祸宋然自己平,他安贵荣地广人众,拥众48万,地势险要,飞鸟飞不进去,猿猴爬不进去,他不出一兵一卒也不怕谁把他怎么着了。

叛民已经端了宋然的老窝,已经危害到了政府的生命补给线,省城面临着危险。阳明先生给安贵荣写了第三封信,他在信中仍然是直击利害:一、地方生乱,作为宣慰使有失职之罪;二、宣慰司地盘就内陆一个府的大小,48万也就一个都司的兵力;三、朝廷一纸命令,周边的土司就会迫不及待地瓜分贵州宣慰司地盘;四、安氏家族48个支脉,安贵荣直系三代世袭,是因为有朝廷做后台,否则谁不愿意抢着做宣慰使。最后,阳明先生劝安贵荣将功补过,马上出兵平叛。

这些道理一说出来,我们会觉得这么简单呀,谁会不明白呢。实际上,没说出来的时候,我们很多人还真不明白。否则古代也就不需要苏秦和张仪游说六国了,也就不需要晏子使楚了,也就不需要东方朔智劝武帝了。

阳明先生的智慧是在利众,安贵荣也觉得受益了。宣慰司地盘内有座灵博山,山上有座象祠,象祠年久失修,安贵荣把象祠翻修一新,然后请阳明先生写一篇记文。象,是圣王舜帝的同父异母弟弟,曾经千方百计地迫害哥哥,想把哥哥害死,但是大舜以智慧和爱心把这个坏弟弟感化了。大舜做了部落联盟首领后,把象分封在了今天湖南道县的地界做诸侯。象可能真变好了,否则他哥哥也不敢把一个坏人派出去做诸侯,说他变好了,还有一个证据,就是象死后人们在当地给他建了一座祠堂纪念他。过去,诸侯的事权在朝廷派来的官员手里;在明代,分封在各地的王子王孙更是没有一点政权。阳明先生在《象祠记》中借机又给安贵荣上了一课,他写道:一、象这么坏的人也能变好,好到被人纪念;二、象这个诸侯他不管事,事物都是由朝廷派来的官员在干。

这幅《象祠记》真迹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草书,尺寸为30.9厘米x700厘米。前面提到的《骢马归朝诗叙》真迹现存广东省博物馆,行书,正文尺寸26厘米x189厘米。

总结一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先生一封修书息战火和教化彝人的故事,而且这些事例和文章好像还在启迪着我们后人。



此为连载《走进王阳明的生命》第4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