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胆!这位中医说,张仲景不是《伤寒论》的“原始作者”......

 医贵仁心 2017-11-02

导读:张仲景不是《伤寒论》的“原始作者”,而是使《伤寒论》呈现出目前通行本面貌的“后期作者(或曰后期编者)”之一。

1
  
  第一,关于本书书名。


   本书书名,宋本作“伤寒卒病论集”;康平本则作“伤寒卒病论”,而“集”字连“论曰”,作“集论曰”,为序言正文起始处之后人傍注。

对照正文,宋本有“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一语,显然与宋本之书名“伤寒卒病论集”不相吻合;康平本则作“为《伤寒卒病论》”,与其书名“伤寒卒病论”一致,故当以康平本为是。

至于书名中的“卒”字,自古以来就有人认为是讹字。如钱超尘先生引宋·郭雍《伤寒补亡论》卷一《伤寒名例十问》的观点:“问曰:伤寒何以谓之卒病?雍曰:无是说也。仲景叙论曰:‘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而标其目者误书为‘卒病’,后学因之,乃谓‘六七日生死人,故谓之卒病’,此说非也。”郭氏认为古代抄书之人因为“怠惰”,“于字划多省偏旁”,俗写而复讹之,导致“杂”变为“卒”。钱先生以为郭说甚是,“可以纠正‘卒病’种种臆想误说”(《伤寒论校注》)。日本一流学者丹波元简、山田正珍、森立之、喜多村直宽、柳田子和等均以“卒”为“杂”之误,而以“杂病论”为相当于现在的《金匮要略》,认为《伤寒杂病论》是一并论述伤寒与杂病的书籍。

但大冢敬节先生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他举出其友人山本成一郎的解释:“卒是引卒的卒,似为统率的意思。提倡……由伤寒的大将所统率的一群疾病之意。”后他又研读了藤堂明保所著《汉字语源研究》一书,证明山本成一郎的解释是正确的。因此“所谓‘伤寒卒病论’,就是将伤寒的疾病所统率的如同杂卒之中风和其他一群的疾病,整理成次序井然并妥为排列以利诊断和治疗的书籍。如此看来,则‘伤寒杂病论’的‘杂’字,便可解释为如同杂卒的疾病的意思。是则‘伤寒卒病论’与‘伤寒杂病论’不是同样的吗?不过到了后世,因把《金匮要略》称为‘杂病论’之后,不知道‘卒’字的意义罢了”。至于“集论”,恐为一部已佚之书。大冢敬节先生亦有这样的猜测。

  以康平本验之,大体一致。


 第二,“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这二十三字在康平本中为嵌注;“夫天布五行”以下一段文字则为追文。

民国时期,杨绍伊先生即已指出:仲景序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五句,与“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至“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一节,悉出其(邢斌按,指王叔和)撰次。知者以此篇序文,读其前半,韵虽不高而清,调虽不古而雅,非骈非散,的是建安。“天布五行”与“省疾问病”二段,则笔调句律,节款声响,均属晋音。试以《伤寒例》中辞句,滴血验之,即知其是一家骨肉。更证以《千金方》序文中引“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至“彼何荣势之云哉”一节,称“张仲景曰”。而绪论中引“天布五行,以运万类”至“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一节,不称“张仲景曰”,即知其语,非出自仲景之口。再以文律格之,“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文法中为浑说;“撰用《素问》《九卷》”等五句,在文法中为详举。凡浑说者不详举,详举者不浑说。原文当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此本辞自足而体且简。若欲详举,则当云:“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不当浑说后,又详举也。

    杨氏之观点,以康平本验之,大体一致,稍有不同,而这不同并非原则性的差别。其论证,则合情合理。于此又可知,即使无康平本,人们也能发现《伤寒论》文本中的问题,只是需要深厚的文献学功底。

 
  张仲景与《伤寒论》的关系。


     仲景在序中说得很清楚:“余宗族素多,尚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者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嵌注: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卒病论》。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故《伤寒论》是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编成的,也就是笔者在本书《几点说明》中所说的:张仲景不是《伤寒论》的“原始作者”,而是使《伤寒论》呈现出目前通行本面貌的“后期作者(或曰后期编者)”之一。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这一嵌注反映出什么问题来?一是仲景搜集到原始《伤寒论》文本后,还掺入了其他学派的内容,那就是《素问》《九卷》等古医书的内容。二是谁那么了解仲景,知道仲景撰用了《素问》《九卷》等古医书的内容?我以为,恐怕只能是与仲景弟子卫汛较厚,或许本就是仲景弟子的王叔和。

   这套医术治伤寒无效


第四,仲景在编集《伤寒卒病论》之前,或更早,在其宗族遭遇伤寒之前,其医术如何?我的看法是,他早已具有高明医术,但他掌握的这套医术可能主要还属扁鹊一系,而这套医术治伤寒无效。

为什么这么说?

众所周知,仲景曾遇王仲宣,断言其后当眉落,而后果眉落。此事有三个版本,分别见于《太平御览》卷722《方术部》、卷739《疾病部》和皇甫谧《甲乙经序》。仲景这一事迹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时间信息。据史书记载,王仲宣卒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而他在二十或三十年前遇仲景(三个版本所述有差异),故可推知两人相遇最晚也必发生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甚至更早十年。

换言之,此时的仲景已具备高明的医术。而《伤寒论》原序中说“余宗族素多,尚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者十居其七”。故《伤寒论》编成时间大约是在建安十年之前一二年左右,或更晚些。那就是说,仲景早在《伤寒论》编成前六七年,甚至十六七年前便已具备高明的医术。但他原有的高明医术却不敌伤寒,这说明他此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是新医术,或者说是别家的医术。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