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部名医家藏、名医评点、隐匿200余年的未刻抄本名医医案

 为什么73 2017-11-02

学过中医的人,想必都知道清代乾嘉年间名噪大江南北的名医王九峰(1753—1815)。诚然,也有许多人研读过王九峰的医案,来源不外两处:其一,载见于徐衡之、姚若琴主编的《宋元明清名医类案(续编)》,书中列有42个王九峰医案病证项目;其二,载见于1938年由秦伯未编辑的《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书中病证项目与上书略同,仅删去“肝风”一项而已。


但是,上述二书所选医案大多为门诊方案,连诊者甚少,处方用药短少剂量,且多有修饰,未能很好地体现王氏医案原貌。


这次小编为大家介绍一部由海上名医张耀卿(1907—1973)收藏、程门雪(1902—1972)评点的《王九峰先生出诊医案》。原书用红色条纹纸正楷抄录,长22cm,宽12.1cm,共四册,字体工整,完好无缺;大致保持原案面貌,原汁原味,一般未加修饰,大多保留姓氏、性别、籍贯或少数纪年等。



《王九峰先生出诊医案》书影

正楷抄录

姓氏、性别、脉案、用药剂量齐全

正楷抄录,就诊日期详明

程门雪先生眉批处



《王九峰先生出诊医案》共载医案180余则,以使用补中益气、六味、八味、归脾一类方为最多,具有如下特色:


其一,此集之长,极大多数系连诊长案,前后连贯,可以品味用药进退得失,应验与否,使从学者获取教益。而已出版之其他《王九峰医案》,大多为门诊方案,连诊者甚少,处方用药短少剂量。


其二,九峰先生一代大家,娴熟经典,上祖《灵》《素》,下揽汉晋唐宋元明清及叶薛诸名家,临证应用,脱口而出,是诸经典书籍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之生动教材,便于后之从学者借鉴学习。


其三,王九峰擅长类中、虚劳、膈塞、癫厥、肺痿、肺痈、淋浊等疑难大证,于辨证用药颇有独到之处,如用雪羹汤、蔗汁、蔗心、藕汁、白莲藕、萝卜汁、橄榄汁、慈菇汁治顽痰壅阻,肺胃枯槁之膈塞证,达到祛瘀化痰,下气消食,甘凉润降之目的。


其四,阐明“精之藏处虽在肾,精之蓄泄却在心”“心相上摇,肾精下泄”“欲念妄动,精已离位”“心神过用,暗吸肾阴,不独拘于酒色也”等生理要素,发前人之未发,完善发展了中医理论。


其五,善用丸方,以治久病顽疾,于体虚病实患者,徐图功效之法,确能屡建奇勋。其丸方之配伍、修治、炮制功夫,精致周到,研取细末,另取柔润多汁之品,熬膏和丸,使其润燥得宜,各展所长。对高年体虚患者,或久病精血枯少者,用膏滋调理,取血肉有情之品,生机动跃,补草木之未殆,用龟鹿二仙膏、鳝鱼膏、精羊肉文武火熬膏,峻补奇经,既有前人之经验,又有先生灵感所发。


其六,对离郁愁思久缠,久病多思善虑病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屡屡告嘱“屏却尘情”、“速去酒色名利”四大凶魔、“畅情达志”、“四大皆空”等修身养性警语,颇有薛生白之遗风,非大家而莫为。


本医案记录翔实,案语明畅,辨证缜密周到,立方选药精湛适当,程氏评按明白晓畅,诚不可多得之宝笈。



为了原汁原味地将此“宝笈”呈现给广大读者,由张、程弟子丁学屏先生躬耕亲为,耗时三年,经反复学习、感悟、校勘、推敲、梳理,尽量保持原貌,整理而成《程评王九峰出诊医案(未刻本)》一书,付梓出版。



在编排上:①底本中程门雪先生的眉批、读后记等,均排在切口侧,用小四号仿宋体字。眉批所对应的医案文字均加底色,以便读者查阅。②整理者所作按语、注文均排五号楷体字。



医案赏析

郁证


张左。


气结阴亏,七情内伤,五液俱耗,天地不泰,变生否卦,所服之药,皆在理路。速当怡悦开怀,心和气畅,慰以解忧,喜以胜愁,较之草根树皮,功劳百倍,除返观内守之外,岂知病真药假,属无济耳。(乃终之差误也。雪记。


孩儿参三钱,参贝陈皮二钱,法半夏三钱,祩秫穗三穗,川白蜜五钱,以长流水扬千遍煎药。


恙缘已著前十一日之方,服药两帖,尚能安卧,上结稍松。经以九窍不和,宜治阳明。肠胃为海,六经为川。脏不行腑,腑不传送,燥粪结于广肠,七情内伤,非五仁、脾约、通幽等法,庶可治也。欲降浊阴,先升清阳。势欲甚急,不能不尽其力。


太子参三钱,油当归三钱,广陈皮一钱,生熟谷芽各八钱,於白术二钱,绿升麻三分,生甘草五分,陈海蜇四钱,炙黄芪四钱,北柴胡八分,淡苁蓉五钱,鲜地栗三枚。


每早服人乳一杯,外以老鸭一只、胰油三两、地栗五两、莱菔子一枚、生姜一片,煨汤时时饮之。一开胃中,一注大肠。胸次稍松,结燥已解,上吐胶痰,气不冲和之作痛,脉象沉细不起,中胃之气惫矣,不能砥定肝肾之逆,故而难以为力。和中胃,养肝肾,调气机,以冀吉人天相而已。(莱菔子一枚太少,当是莱菔一枚耳。雪记。


孩儿参三钱,淡苁蓉四钱,五味子五分,法半夏二钱,参贝陈皮二钱,醋磨木香五分,冬瓜子五钱(炒),小青皮一钱二分,生谷芽五钱,熟谷芽五钱,陈白蜜五钱。


进和中胃以调肝肾,纳气归元,舒展肺气,以致机关虽利,气不冲和,郁结生痰,心境不畅。上升之气从乎肝胆,下降之浊从乎膀胱。以苦降辛通,一开中上,一调肝胃,一法乾健,一助坤顺,此旋转造化之功也。


淡干姜五分,真人参五分,粉甘草五分,半夏粉二钱,川黄连五分,西枳实五分,炒竹茹二钱。


来矣来矣,如何又心气逆,不能常通厥逆之气,自下上升,中胃不能砥定中流,右脉诊之弦硬,肝逆胃败之象。是否霞天晚照,欲求转机,必多纳谷为是。


真人参五分,半夏粉二钱,白茯苓三钱,生熟刀豆子各二枚,霞天曲三钱,广橘皮一钱,老白米八钱,生熟谷芽各四钱。



按:七情内伤之病,须胜之以情志。“喜伤心,悲胜喜”“忧伤喜胜”之法,《内经》早言之矣。王九峰“返观内守”之嘱,授以“慰以解忧”“喜以胜愁”怡悦情怀之法,更胜药石一筹,恰与经旨相吻合。惜知之者不多耳。首诊治以半夏秫米汤、二陈汤、白蜜引阳入阴,尚能安卧,已获效机。复诊腑气燥结,欲降浊阴,先升清阳,以补中益气汤、雪羹汤加苁蓉复合为治,辅以牛乳、老鸭、胰油、莱菔汤,药食并重,恰到好处。三诊便已畅行,上吐胶痰,胸次稍松,病有向愈之望。惟脉象依然沉细,中流未能砥柱,投剂和阳明,养肝肾,调气机,煞费苦心,机关虽利,气不冲和,用甘草泻心汤苦降辛通,开中上,调肝胃,法乾健,助坤顺。其法不可谓不备,奈心气逆,厥气升,脉右手弦硬,想是病者深谋远虑太过,伤及心肝之体,体不足则用有余,非药石所可独任。心病还须心药医,务须开怀逸志,方克有济。




  ▶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