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居里的中国: 传统南方民居

 369蓝田书院 2017-11-02



江南民居

园林式布局是江南传统民居的显著特征,脊角高翹的屋頂,江南風韻的走馬樓、磚雕門樓、明瓦窗、過街樓,輕巧簡潔、古樸典雅,體現出清、淡、雅、素的藝術特色。充滿了江南水鄉古樸沈靜的意味。

中國古典園林講究曲折蜿蜒,藏而不露。置身其中,四周流淌著的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之感。直露中有迂回,舒緩處有起伏,讓人回味無窮。



江苏民居

住房布局紧凑、一般为2层楼房并建有楼阁。房层高、墙身薄、出檐深、门窗高大,利于通风,外观朴素、粉墙灰瓦照影、蠡窗映水,掩映于桃柳丝竹之间形成独特的水乡人家。


浙江民居

黄岩天长街住宅,该住宅面街背河、附有店面,临街设店面,内部兼作起居室,后部临水的房作厨房。全宅的中间部分分三层,第二层空间仅有2.2米高。以顶阁楼三面凸出,窗台做得较低,三面都开窗,阁楼窗子开得合宜,住在顶层并不觉得压抑。整个住宅造型有虚有实,有遍有低,轮廓线不单调。


上海民居

石库门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其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十九世纪后期,在上海开始出现用传统木结构加砖墙承重建造起来的住宅,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作门框,故称「石库门」。

石库门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坡型屋顶常带有老虎窗,红砖外墙,大门采用二扇实心黑漆木门,以木轴开转,常配有门环,门楣做成传统砖雕青瓦顶门头,外墙细部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刻图。

二楼有出挑的阳台,总体布局采用了欧洲联排式风格。


皖南徽派民居


皖南地区,古称徽州,自古以来就是联通南北的要埠,富庶精致、耕读传家的徽州文化造就了聚族而居、精美绝伦的徽派建筑。

徽派民居以高深的天井為中心形成的內向合院,四周高墻圍護,雨天落下的雨水從四面屋頂流入天井,俗稱“四水歸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態。


徽派民居建筑布局依山就势,构思精巧,造型丰富。“粉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远远望去,便是一幅精致优雅的水墨画。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小青瓦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也防火墙,能阻断火灾蔓延。


徽派民居建築風格有“三絕”(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磚雕)。

安徽民居

其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单位,根据当地气候、地形的特点,安徽传统的民居建筑多为各种造型的二层楼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参差起伏,有的层楼叠院,精致朴素、堂皇俊秀。


江西民居

该地区房屋,尤其广大乡村的民居,基本结构形态与四川民居相同,即木结构,有堂屋、卧室、厨房等用房。但建筑材料、房屋质量一般比四川民居要好些,通常是以瓦房为主。邮票上房屋较为“豪华”不是该地区常见的民居建筑。

江西婺源

江西瑶里



福建民居

福建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形式,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主要由客家人所营建。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就地取材,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防御的要求,堪称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


著名的土楼群有初溪土楼群、田螺坑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等。


土楼常见的类型有圆、方、椭圆、半月、交椅、雨伞、风车、八卦等形状,一般高三层到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是起居室,可住200至700人。


土楼设计科学、布局合理,数十户、几百人同往一楼,聚族而居、和睦相处,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樓內生產、生活、防衛設施齊全,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獨特類型,為建築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台湾民居

台湾民居的基本形态是三合院、四合院。屋顶前后坡落水。农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广场可晒农作物。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则多用四合院,有门厅与正厅的缓冲,秘密性较高。


吊脚楼

最显著的特点是在绕楼的廊上悬挂着一排空中木柱,因而得名,是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传统住宅;多分布于渝东南、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等地区。

吊脚楼属于一种半干栏式木质建筑,多依山就势而建,朝向多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作为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因为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吊脚楼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湖南民居

湖南民居建筑平面多为前后两个一明两暗的三间组成,中为内院,植以花木,房屋空间高,设有阁楼,建筑选型均衡;青瓦粉墙,墙内设有风火墙,背山面水,环境优美。一般的农民房屋并没有高大的山墙。


贵州民居

贵州地区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所居住的房屋区别较大,贵州西南靠云南、四川地区,多修建邮票中形式的房屋。该房屋基本与四川民居的木结构特点一致,不同的是这种民居建筑在较高地石料基础之上,房檐前高后低较为平缓,房门常开在左侧面靠后。 


 侗族鼓樓:是侗鄉具有獨特風格的建築物,座座鼓樓高聳於侗寨之中,巍然挺立,氣概雄偉。飛閣垂檐層層而上呈寶塔形,瓦檐上彩繪或雕塑著山水、花卉、龍鳳、飛鳥和古裝人物,雲騰霧繞,五彩繽紛。

贵州石板房:贵州安顺及六盘水一带布依族人居住在云贵高原,当地山多地少,石多土少,因此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石板房民居形式。


广东民居

骑楼,是一种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是我国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沿海侨乡特有的南洋风情建筑,都是当年华侨从东南亚返乡所建。

开平碉楼,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


广西民居

广西民居建筑主要是木、竹结构,漓江沿岸主要以竹为建筑材料,有类似傣族竹楼的竹房。房屋下部有一高度不大的底层,房前一般设有小走廊,类似城市建筑中的阳台。在壮乡,房屋往往依水而建。


海南黎族船型屋

黎族为纪念渡海而来的祖先,故以船型状建造住屋,通常称为船型屋。船型屋是黎族最古老的民居,它是原始干栏式的住宅,门开左右形如船而得名。船型屋分上下两层结构,上层居人,下层用于饲养家畜。


云南民居

云南地形气候多样,全省分布有26个民族,其各自的住宅形式皆特点鲜明;如高寒山区的普米族的木楞房、干热地区彝族的土掌房、干冷地区的的土库房、湿热地区的哈尼的竹楼等。

最为普遍的是被称为「一颗印」的建筑,该建筑由一幢正房、两幢厢房、一墙壁开大门和建内廊的围墙组成;面对大门的是正房,正房有二层楼,被分为三间,下有前廊,称作「游春」。是云南昆明地区汉族、彝族普遍采用的一种住屋形式。



傣族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創造的壹種特殊形式的民居。相传是傣族祖先根据凤凰降落在傣乡的姿态演化而建造,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竹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离地面2.5米左右,以木桩或青竹为柱。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杂物,屋顶为双斜面呈人字型,覆盖“草排”或瓦。室内用竹墙隔开,内间卧室,外间为客室。地板富有弹性,阳光和风经竹缝透入,雅致舒服。樓中央是壹個火塘,日夜燃燒不熄。

哈尼族蘑菇房:因外形酷似蘑菇,故名。蘑菇房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组成,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屋顶有平顶的“土掌房”和双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顶房较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顶晒粮,空间能得到充分利用。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四川民居

四川民居广泛采用全楔式木结构建造,并因地制宜、就地取村、随势而筑,以石下基础,以木制梁、楔、柱、椽,以竹隔墙夹楼,以砖或土,石砌墙,以草、瓦盖顶,空间丰富多变,层次错落有致,造型空透轻盈、色彩清明素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宛似天成,其抗震防水灾性好。城镇房常为一楼一底,下层开店或日常活动,上层则作为卧室。农村房上层存放(晒晾)粮食,下层为住房、堂屋、厢房、厨房、织作坊等。


藏族民居

西藏碉房多由夯土和石块组合建造而成,为多层封闭式建筑,平面多为“回”字型,在中间留有大小不一的天井。

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顶,有的设外廊。木梁、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


碉楼大多是单体建筑,坐落在地势较高的基地上,以便扩大人们的视野,随时观察建筑外的情况。这种建筑十分适合当地高寒的气候特征。

在广大牧区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帐房。帐顶是用牛毛织成的毡毯,四周用草泥块围成矮墙。碉房顺应高原自然条件、农牧业生产、信仰喇嘛教、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  

碉楼和寨房,原本是两类不同风格建筑,后来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丹巴甲居藏寨,“甲居”,藏语是百户人家之意。藏寨从大金河谷层层向上攀缘,一直伸延到卡帕玛群峰脚下,整个山寨依着起伏的山势迤逦连绵,在相对高差近千米的山坡上,一幢幢藏式楼房洒落在绿树丛中。

藏寨一般为三层,也有四层的,一侧还配有厢房。但不论房屋和厢房如何建造,顶层外缘都环围着黄、黑、白三种色带,形成了嘉绒藏寨的一大特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