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中医说的“治未病”是什么含义吗?

 飞得更高AAA 2017-11-03

我的健康我做主!👐

             ~一起涨姿势

政府大力推进的“治未病”工程,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其实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就已经有着完整的论述。


“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这是对治未病的最为经典的论断,明确提出了治未病养生“未病先防”的思想内核。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其大致含义:


真正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在未乱之前就将其消灭,而病人大病已经形成了,然后再处理的,就如同渴了才去掘井,打仗前才想到造兵器,不也太晚了吗!

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於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於诸侯。   


扁鹊被认为是世人认为神医,而他却认为他的大哥能病未有之行前而除去,是比他还要高明的医生,是真正的上医。


其后,历代中医先贤在秉承这一理念的情况下,不断的发展丰富“治未病”的内涵。如东汉华佗创立五禽戏健身法,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都对治未病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化。 


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之病,

下医医己病之病”


唐代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提出“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己病之病”,认为医生和患者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无事之前”。所著《千金要方》记载了大量养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从古至今,“治未病”在同一理念的情况下内容不断的丰富,但是概而言之,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未病先防”:


在疾病未形成之前,对可能导致疾病的各种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其发生。主要是以养生为要,贯穿于日常饮食、起居、情志、欲望等方面,从而达到防病的目的。


②“见微知著”:


对某些疾病出现的前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③“有病早治”:


有了疾病应该及早对症治疗,不要延误病程,不要把小病拖成大病,轻病拖为重病。


④“已病防变”:


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及时阻止疾病的蔓延、恶化和传变。


⑤“病后防复”:


在疾病尚未发作的稳定期或间歇期即提前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


拍打拉筋是我们对古代“治未病”方法的总结和提升。它首先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保健养生方式,每天坚持,身体就会有改善。其次,它对于一些急症,如膝关节不适、肩周炎、颈椎疼痛、皮肤瘙痒、感冒、抽筋、心慌胸闷、醉酒、腹泻、肚子疼、牙疼等等都有立杆见影的效果。最后,拍打拉筋时的疼痛可以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心态,让我们主动的作出改变。所以拍打拉筋是“治未病”方法的集大成者,也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如今其中的“治未病”理念又重新魅力焕发,相信这一瑰宝会让我们更多人从中受益匪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