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规律性与随机性认识

 yinweiming77 2017-11-03
西方科学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社会、自然、人体生命现象时,把这些现象分为以下三类:

    1、确定现象

    指有规律可循,事前可预言的现象,即在准确地重复某些条件下,它的结果总是肯定的。如: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给水加热到100℃便会沸腾。比如质量守恒定律、牛顿定律反映就是这类现象。研究这类现象的数学工具有数学分析、几何、代数、微分方程等。规律,就是确定性现象的内在本质。

    2、随机现象

    事前不可预言的现象,即在相同条件下重复进行试验,每次结果未必相同,或知道事物过去的状况,但未来的发展却不能完全肯定。如:以同样的方式抛置硬币却可能出现正面向上也可能出现反面向上;走到某十字路口时,可能正好是红灯,也可能正好是绿灯。研究这类现象的数学工具是概率论和统计。

    3、模糊现象

    事物本身的含义不确定的现象。如:“情绪稳定”与“情绪不稳定”,“健康”与“不健康”,“年青”与“年老”。研究这类现象的数学工具是模糊数学。

    确定现象与随机现象的共同特点是事物本身含义的确定;随机现象与模糊现象的共同特点是不确定性。随机现象中是指事件本身含义确定而结果不确定,而模糊现象中是指事物本身的定义与结果都不确定。概率论与统计学将数学的应用从必然现象扩大到随机现象的领域,模糊数学则将数学的应用范围从清晰确定扩大到模糊现象的领域。

    在西方哲学认识领域,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规律对于同一本质的事物和现象具有普遍的支配作用。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规律不仅都按照本身固有的规律向前发展,而且,规律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开始如此,过程如此,将来也必然如此;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规律,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也称其为法则。

    中西方对规律的认识,存在着不同。

    中国古代对规律的认识,可以简单地解释为:规,为认识方法;律,为认识结论。规律,则指人类的认识方法与认识论。在钟鼎文化时代,规,指一种形貌的范围与格局,或者说是人类所认识事物的范畴与规模,包括认识方法与分析规则;律,是人类对一个特定事物通过认识方法与分析规则得到的一个认识结果。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方法范畴,有孤物独识、格物致知、博物辨识三种方法。人类通过认识方法得到的认识结果有阴阳两种认识结果。

    如中国古代审定乐音高低的标准,把声音分为六律(阳律)和六品(阴律)。合称十二律或律吕。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称“律”;成偶数的六个管称“吕”,后来“律吕”作为音律的统称。

    因此,在中国古代,规律通常表达的是属性阴阳运动的景象规则、层面存在模式或范式,也称楷模或模范,是客观存在的属性运动变化的固有原则。规律,既可以指事物自身的阴阳属性运动与变化景象,也可以指事物之间的阴阳属性运动变化趋势。属性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可以使一种属性运动景象重复出现。重复出现的属性运动变化景象,必然使这个属性运动变化事物向着某种走向运动变化与发展。这种有方向性的属性运动变化的发展过程,则称为规律。并且,可以用属性数学中的向性来形象的对事物属性运动变化的规律作出形式表达。

    因为,中西方对规律的认识不同,所以,对与规律相对的随机认识,也是不同的。

    现代西方科学对随机的认识,存在着数量认识的繁杂。以随机事件认识为例,一个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但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其出现的频率呈现稳定性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如掷币问题,出现正面与反而的事件是不确定的,而它们在无数次的掷币之后,概率却是相同的,各占二分之一。随机现象是概率论研究的主要对象,随机现象的背后往往存在着深刻的规律在内。

    而中国古代对随机的认识则相对简单:依照情势,顺应时机。

    那么,什么是时机呢?

    时,是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机,是事物发生的枢纽,是与事物发展方向变化有直接关联关系的中心环节,是有生命事物内在关联关系形成的一个机体。所以,表达时的体系为机,表达机的体系为时。时机,是一个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不同属性的结构。时,是指事物在时间上的一种延续;机,是反映事物在空间中的一种连续贯通。

    随机,则是指一种运动依照运动景象确定的态势顺应时机的必然变化过程。即,属性运动变化规律常规形式之外,还存在着灵活机敏的非常规属性运动景气关联属性。规律为常,随机为非常。

    规律与随机,是常与非常的属性运动结构。规律性的运动,是人们需要掌握的层面;非规律运动所产生的随机,则是需要人们对随机事件所在的另外的属性层面运动进行规律的寻找。

    西方科学在唯量值观下,只能以变量来认识随机的。随机变量,是描述随机现象某一侧面的数量,是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如同一台机器生产一种规格的螺钉,其直径大小就是一个随机变量。随机变量分为离散型和连续型两类。

    随机变量,也称为随机信号,是一种非确定性信号。即信号值随偶然因素而变化,但又遵从一定概率分布规律。常用平均值、数期望和方差等进行分析和描述。在量值线性数学观下,只能把这种随机信号抽象为具体的量之后才能进行处理。

    而中国古代数学,则把这种随机信号抽象为形、性、数三种不同的具体认识内容来进行一体化表达。这样,就形成了现代西方科学只能在有始有终的时间表达领域和有边有际的空间数学表达领域中,对随机性进行纯粹量值的分析与统计;而中国古代数学则是在有始无终、无始有终、无始无终的更广阔时间范畴内,在无边有际、有边无际、无边无际的更广阔的空间范畴内,来研究规律性与随机性的一体化属性变化关系。

    现代西方科学对规律的认识是定律、定规。而中国古代数学对规律的认识,则是定律与定规之外,仍然有动律、动规,变律、变规。而且,这些规律之间都是相互沟通的。

    公理是大家公认的道理。但是,每个公理都有产生它的知识层面,都有适用它的领域。而公认它,则说明大家都共同生活在产生公理的层面之中,说明在认识这个层面时,有认识上的相同与方法上的共同。站在绝对化认识的立场上,总是认为规律是不能动,也不能变的。动了、变了,就不再是规律。所以,把规律与随机绝对化认识:规律就不是随机,随机就不是规律。

    规律是常,随机则是非常。常与非常,是客观存在的。而客观存在的有无,与人类主观判断的是与非,存在着四象关联关系。即,规律为常的“有是无非”,随机是常的“无是有非”, 客观世界是一个“有是有非”的大自然,人类的原始认识则是一个“无是无非”的空白。

    那么,人类的认识,如何能通过“有是无非”的规律认识与“无是有非”的随机认识,走进“有是有非”的大自然随机运动变化的混沌之中呢?

    孤物独识认识方法,产生绝对认识论;格物致知认识方法,产生相对认识论;博物辨识认识方法,产生混沌认识论。

    古老的中医学正是应用了中国古代数学的认识方法来认识人体生命现象,从而,得到了人体的生命现象是由健康与疾病的属性运动抑扬、更相动薄构成的科学认识。并且,认识到健康与疾病的生理与病理属性运动的规律性与变化的随机性之间的相对、相反、相通、相变的一体化关系,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属性。所以,任何生理或病理属性的规律性运动变化过程,都对应有一个属性的随机性运动变化过程的存在。

    但是,对于健康与疾病这两个相对的属性而言,属性的规律运动变化与属性的随机运动变化,肯定不会存在于一个共同的属性层面内。即,健康和疾病两个属性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分别属于两个各自不同的属性运动结构层面;而健康和疾病两个属性运动的随机性,则必然存在于健康和疾病两个各自不同的属性运动结构层面之外。即:在健康属性运动结构层面中,如果出现了健康抑扬运动有规律变化的景象,那么,健康抑扬运动的随机变化,肯定发生在健康抑扬运动层面之外。但是,健康抑扬的随机运动,又必然是与健康抑扬具有相对、相反属性的一种规律性运动的存在。这种规律性运动的存在,就是疾病抑扬运动层面。

    因此,健康与疾病抑扬的属性运动问题,是一个规律与随机属性的分合问题。健康运动抑扬的随机,是疾病运动抑扬的规律;疾病运动抑扬的随机,是健康运动抑扬的规律。

    健康与疾病抑扬所展示的问题,是一个健康与疾病之间抑扬运动的规律与不规律、随机与不随机问题。健康与疾病的运动抑扬、更相动薄,则是表达了健康抑扬与疾病抑扬之间的规律性与随机性变化的相关关联关系的新层面。

    如果把属性运动抑扬的规律定义为阴,把属性运动抑扬的随机性定义为阳。则会得到:健康运动抑扬之阴(规律),是疾病运动抑扬之阳(随机);疾病运动抑扬之阴(规律)是健康运动抑扬之阳(随机)的辩证关系。

    所以,健康与疾病运动抑扬的属性阴阳的变化关系,就是规律与随机的一分为二与二合而一的变化关系。

    所以,只有在属性运动的相对论条件下,健康与疾病的属性阴阳的辩证观才能通过规律与随机的分合变化形式作出准确的表达。世界并不存在离散问题的存在形式,只存在规律之外的规律。规律之外的规律,相对于规律确定的层面,就是一种层面规律之外的随机。而规律与随机的二合而一,就是健康与疾病两个属性阴阳运动层面的二合而一。所以,对横竖抑扬与纵横捭阖来说,它则是更高一个等级的规律与随机迭代问题。

    人们习惯用一种定式或者定形的观念来认识属性,其实是不对的。因为定式,并不存在属性辩证的相对性。如昼夜而言,昼夜的阴阳并不是昼为阳,夜为阴那么简单。如果昼夜就是阴阳了。那么,阴阳也就成为了一种定式的存在形式了。

    所以,要定义属性阴阳,首先要判定哪些是属性层面内的规律,那些是属性层面外的随机。属性层面外的随机对应的属性层面是什么。才能准确的建立一对阴阳关系的属性。而不是可以任意的说什么是阳,什么就是阳,说什么是阴,什么就是阴。

    目前,阴阳的数理不清、定义不明。阴阳关系的确定缺少数理的法则,从而导致阴阳乱解、阴阳滥用的混乱现象。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医的发展就会起源于阴阳的属性运动规律认识,而最后夭折于对阴阳的属性运动规律的不认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