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明心学与明代的思想解放运动

 jone8863 2017-11-03

作者:樊树志,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专家组成员。专攻明清史、中国土地关系史、江南地区史。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其中发表于日本三篇,韩国一篇。代表著作有:《中国封建土地关系发展史》(1988年)、《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1990年)、《万历皇帝大传》(1994年)、《崇祯皇帝大传》(1997年)、《国史概要》(1998年)、《晚明史(1573—1644年)》(2003年)、《权与血——明帝国官场政治》(2004年)、《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2005年)、《国史十六讲》(2006年)、《国史精讲》(2007年)。其中,《晚明史》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阳明心学与思想解放运动是讲明代中叶的一个社会思潮,此话怎讲呢?因为南宋的朱熹,他的理学思想虽然在他生前的时候被诬蔑为伪学,还搞了一个伪学的逆党,59个人,完全把朱熹的学说否定了,把他这个人的品格、道德也否定了。后来南宋的皇帝感觉到朱熹的学说对于维持王朝的统治有益,所以为他平反昭雪,把朱熹的理学奉为正统思想、统治思想。所以以后的元朝、明朝都把朱熹的理学作为一个主流的意识形态,或者说是统治思想。最明显的一点,科举考试就是考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一个范本,也就是说,如果考到四书,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朱熹的注释本,就是朱熹集注的《四书集注》作为范本,因此他的思想影响非常之深,也非常之广。因此,明代的前期,朱熹的学说在思想界具有统治的地位。

这个事情都是物极必反的,我们当然肯定朱熹的学说在历史上有它崇高的地位,因为它不仅在中国有影响,后来还影响到朝鲜、影响到日本,后来还传到欧洲。西方的学者把他比拟为基督教世界的托马斯·阿奎那,也就是说,在儒教世界里朱熹的地位相当于欧洲的基督教世界里面的托马斯·阿奎那的地位。托马斯·阿奎那可能各位比较陌生,这是中世纪很有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意思就是朱熹的地位是非常高的。那么,一种统治思想,一种主流的意识形态,它会发生一个问题,沉闷而无新义,因为时代在前进,学术和思想当然也要与时俱进,所以当时,就是明代的前期,就有一些思想家提出对朱熹的理学表示怀疑,对他进行挑战,希望摆脱他的控制。那么先有陈献章,陈献章表示要怀疑,他认为“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明·陈献章”就是你有小的怀疑就有小的进步,有大的怀疑就有大的进步。就是要摆脱朱熹的理学对人们的控制,另辟蹊径。

王守仁也就是王阳明,他更进一步,为什么王阳明的学说被叫做心学?他和朱熹的“理学”有分庭抗礼之势。朱熹他把“理”作为一个非常绝对的东西,他来解释自然界、解释万事万物,他把它分成为两个概念,一个“理”和一个“气”,“道理”的“理”,“空气”的“气”。他认为“理”是先于“气”而存在的。即使“气”消灭了,“理”还存在着,这样绝对的一种东西。王阳明他要摆脱朱熹的理学,他很巧妙地把朱熹认为绝对至上的那个“理”,移植到每个人的“心”里面去。他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明·王阳明”就是判断是非的标准,不是儒家靠哪一个圣贤的论述,而是自己的“心”,所以叫做“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所以他的学说就被叫做“心学”,因为他强调“心”。

王阳明的这种进步思想,应该说在当时有一种思想解放的意义在里面,所以美国的学者狄百瑞他专门研究王阳明学说。 他认为从陈献章到王阳明那个时代掀起了一个自由主义的思潮或者说是一种思想解放运动,就是要摆脱朱熹的“理学”的控制,所以王阳明的“心学”,它的价值也就在这个地方显现了出来。他的思路是这样子的,他把朱熹认为很绝对至上的“理”移植到每个人的“心”里面,因此他说: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什么意思呢?就是万事万物不存在于我的心的外面,而存在于我的心的里面。关于万事万物的那个“理”也不存在于我的心外,而存在于我的心里,叫做“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是他的一个论证的前提。那么再进一步论证下去,既然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因此,我们要认识万事万物,认识万事万物的“理”,叫做“不加外求”,用不着向外界去探求,“不加外求”。怎么样呢?“向内用心”,就是到自己心里面去找答案,叫做“向内用心”。这个方法是什么呢?静坐、“顿悟”。就像禅宗的信徒一样,佛教的禅宗就提倡静坐、“顿悟”,他吸收了禅宗的这一套,他也主张静坐、“顿悟”。

“顿悟”什么意思?就是豁然开朗,你只要在静坐以后,你会豁然开朗,“顿悟”,悟到什么?悟到事物的“理”。而朱熹强调的那个“理”,它是要通过钻研儒家的经典,就是用读书的方式或者是用接触自然界万事万物或者接触社会的万事万物慢慢地会认识到这个“理”。王阳明认为不必要如此的麻烦,就是静坐以后会“顿悟”,所以他的学说就被叫做“心学”。我们过去给他贴上一个标签叫做“主观唯心主义”,而把朱熹叫做“客观唯心主义”,其实这是过于简单化的做法,朱熹并非“客观唯心主义”。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朱熹的学说被称之为“唯心论”其实是有一点问题的,它倒有一点像“新实在主义”。同样,王阳明的学说被称为“主观唯心主义”,也是有问题的,就是过于的简单化。——冯友兰”

当然他有他的一套思路,一套推论的逻辑,或者说他自己的一种认识论。比方说,关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这个问题,他有学生就问他,说你讲“天下无心外之物”,那么请问,因为有一次他们一起出去郊游,到郊外去游玩,那个学生就指着外面的花和树,他说这些花和树,在深山里面自己开又自己凋零,跟我们的“心”有什么相干呢?怎么会是不在我的心外呢?这明明是和我们无关嘛。他说,这跟我的心有什么相干呢?王阳明的回答非常巧妙,他说你没有看见这个花的时候,这个花和你的心是同归于寂的,就是“寂寞”的“寂”。当你看到这个花的时候,这个花的颜色、形状才明白了,因此,可以断定这个花不在你的心外。我们现在看起来这有点诡辩,但是他的认识就是如此。你看到了才明白它的颜色和形状,可见,不在你的心外,而在你心里面。所以他用这种方式来证明“天下无心外之物”,当然同样也没有“心外之理”。

他从认识论把心学放到对于儒家学说的看法上,它的意义就更大了,它最突出的一条就是:“不必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明·王阳明”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要把判断是非的标准仅仅是依据孔子的是非标准,或者说不要把孔子的是非标准作为衡量所有是非的一个判断的标准,那么是什么标准呢?“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明·王阳明”就是每个人自己的“心”来判断是非,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是自己的“心”。他这个逻辑是很严密的,因为“理”是存在在你的心里面,每个人都有,你去发现它就是了。所以他有这样两段话,非常精辟的话,第一段,就讲“心得”,我们现在讲读书心得,这个“心得”两个字他有这样一个解释,他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明·王阳明” 什么意思呢?你自己有所心得了,这个话尽管它不是孔子讲的,我也不认为它是错的。反过来,就是我对这个没有心得,这个话虽然是孔子讲的,我也并不认为它是对的。这个话的意思很明白了,不要把孔子的是非标准作为衡量所有是非的一个标准来看待它,不等于说孔子讲的话都是对的,孔子没有讲过的就是错的,不是。还有一段话,就是讲“道”和“学”,道就是理,他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明·王阳明”什么意思呢?“道”和“学”不是朱熹一个人可以垄断的,也不是孔子一个人可以垄断的。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学术者,乃天下之公器也。人人都可以发表意见的。所以说:“非孔子可得而私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这就意味着他在向朱熹、向孔子挑战。

这样,明代思想界出现了一种新气象或者说一股新鲜的空气,不再是沉闷、僵化。因为是一种新的学说、新的见解,而且破除了人们长期以来禁锢在头脑里面的许多条条框框,当然得到大家的欢迎。所以王阳明这个学说流行得非常快,很快就取代了朱熹的学说。著名的国学大师钱穆在分析这个道理的时候,为什么王阳明的“心学”一下子风靡全国,有取代朱熹学说的趋势?他指出它的特点,八个字:“简易直接、明白四达”就是愚夫愚妇,就是普通的老百姓都能够理解,所以它流传得既深又广。这应该说是引起了一个思想解放的浪潮。

我认为我们过去对于王阳明的思想否定过多,至少在这一点上值得好好地探讨。美国学者狄百瑞指出一个“自由主义思潮”、“博爱主义思潮”,一种思想解放的运动,就跟王阳明直接有关。因为你想想看,从孔子一直到朱熹,二千年来这个儒家的经学,始终以一种僵化的、凝固的状态控制着人们的思想,没有人敢对它进行批判,更不用说要摆脱它。王阳明的学说,他的这个学说实际上是要摆脱这种思想的束缚,这在当时应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创举。我们从这点上高度地赞扬阳明心学,我认为是没有错的。

后来阳明心学被他的徒子徒孙加以发展,影响到了极致。比方说,泰州学派的王艮,他强调不必见闻,也不必思虑,而且更公开讲“不称师”、“不师古”,就是不要把古代的圣贤当做老师,“不称师”,就是说他心目当中没有什么圣贤是可以作为他的老师的,就相信自己,有一点肆无忌惮的样子。我们看待他当然也要一分为二,里面有值得赞扬的部分,当然也有值得批判的部分,都有。至少他要发扬自己主观的是非判断,按照自己的思想来行事,而不是按照圣贤的教训来行事,这点还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事情。就是要把自我抑制这种状态消除掉,或者说从自我抑制当中解放出来。

更值得注意的就是被称之为“异端之尤”的李贽,李卓吾,做得更加地彻底,所以被称之为异端之尤就是一种异端里面的异端。所谓异端它是跟正统思想相对而言的,就是它和正统思想对着干,称之为异端,它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李卓吾做过地方官,在云南姚安做知府,后来辞职不干了,到了麻城的龙湖芝佛院,一个和尚庙里做居士,潜心学说研究,写出了他很有影响的著作《焚书》《续焚书》《藏书》就是“焚烧”的“焚”,《焚书》,《续焚书》、还有《藏书》等等,引起思想界的震动。为什么会引起思想界的震动呢?他就是把王阳明的学说思想影响极致,更加锋芒毕露,而且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是李贽的风格。

比方说,他抨击那些理学家,看不起那些理学家,讥讽他们,认为理学家都是伪君子、两面派。此话怎讲呢?他说:“理学家往往是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明·李贽《焚书》”满口的讲仁义道德,但是心里怎么想呢?他说,什么意思呢?嘴巴上讲道德,心里面想着升官发财。所以他说你是伪君子、是两面派。“反而不如市井小夫”,什么是“市井小夫”呢?就是“引车卖浆者流”,那些“引车卖浆者流”就是市井小夫,他们是实话实说,做什么说什么,心里怎么想怎么说,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必像理学家那样装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嘴巴上讲的是道德,心里面想的是升官发财,他们不是。所以李贽他评点《水浒传》,他有他的独到之处。他最瞧不起的就是及时雨宋江,他认为这个人就是假道学,装出来的,而他最赞扬的就是黑旋风李逵,在他看来就是市井小夫,实话实说、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他称赞的是这种人。所以李贽评点文学作品他提出童心说就是儿童的心,赤子之心,真诚、直率,所以他还提出率性,就这个道理。

他把王阳明的那个“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说,不要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就是不要把孔子的是非标准作为是非标准,他加以发挥,他的论证更进一步,他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千百年来没有是非,什么道理?一言以蔽之,“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所以就没有是非可言了。就是千百年来为什么没有是非可言呢?就是都把孔子的是非标准当做了是非标准,所以没有是非可言,这个话非常厉害,如实说。因为人们习惯于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不敢越雷池一步,他认为这是没有出息的。比方说,他说:“前人不必从孔子那里得到什么,也很充足;如果必须从孔子那里得到什么才充足的话,那么请问孔子出生之前的人,难道就不能称为人了吗?他们怎么样呢?他们没办法从孔子那里得到什么,他们不是也很充足吗?”

这个逻辑推论非常之严密的。孔子出生以后你才可以讲这个话,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从孔子那里得到什么才感到充足,那么请问孔子出生之前呢?那个时候的人怎么样?他不是也很充足吗?由此可见,不是这么回事情,而且他说,孔子本人也没有叫大家都要学他,所以他的结论就是这样的话了,“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明·李贽《藏书》”他的见解明白地摆在这里。这就使得明代的思想界投入了一个强烈的炸弹,引起了轰动,为之震惊,也令人感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