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失的民俗(之九----初一到初五)

 金色年华554 2017-11-04
                   消失的民俗(之九----初一到初五)
   虽然年除夕熬了半夜,但,初一大人们还是早早起来了。
   厨子福山和张妈早把院子扫干净,看见爷爷奶奶已经起床收拾完毕,就来到堂屋,先向主人磕头拜年,然后站起告别回家过年。临走,奶奶又给了他们两人车钱,约定过了十五就回来。反正菜饭都是现成的,热饭热菜,打扫院子,收拾房子都是奶奶,伯母和妈的事了。
   树上的喜鹊跳来跳去,叫了一声飞走了!
   家里人都来到上房给老祖,爷爷,奶奶拜年。先是伯父,爸爸,叔叔们,后是我们小辈人。老祖坐在太师椅上,头戴黑绒帽,身穿棉袍,笑眯眯像个喜佛!爷爷,奶奶站在一旁,大家依次跪在蒲团上给老祖磕头!老祖一边受礼一边嘴里说:“好嘞!一年顺顺当当,硬硬朗朗的!”站起后再给爷爷,奶奶鞠躬。
   爷爷奶奶打发伯父和爸爸带着伯母和妈去舅爷和别的亲戚家拜年。老祖又说:“进人家门之前看看是不是忌门!要是挂着有红布条千万别进去!”后来我才知道,有些人家女人多,或者男人不在家,又或是女人生小孩坐月子,或是家里有病人,要避人串门,所以在大门上挂一条红布。这就是“忌门”
   我家因为有老祖年岁最大辈分最高,街坊们都来我家拜年。给老祖磕头的,请安的,拜拜的,鞠躬的,男男女女,谁也不喝茶,走了一拨,又来一拨!
   这一天,热热闹闹,乱乱哄哄!你出我进,应接不暇!我们小孩子也跟着跑前跑后,觉得特别好玩。等到很晚,伯父和爸爸他们也拜完年回家,一个个累得晕头转向。很快,一天就过去了!
   到了大年初二。“年初二儿,接宝贝儿!”这一天,出了门子的姑奶奶要回娘家。我家因为张妈回家了,缺人手,伯母就要等到二月初二再回去。我妈的娘家是农村就不回去了。姥姥派我的大舅来看我妈,见过老祖,爷爷奶奶,安排大舅在南院客房住下了。到了饭时再来内院吃饭。
   下午,奶奶的娘家侄女,我的表姑来我家住闲。表姑因为娘家是后母,就不回自己的父家,而把我的奶奶当成娘家的亲人,进门对我的奶奶哭哭啼啼,奶奶不但不同情她,反而训斥她一顿!但不管怎样,侄女来了奶奶还是热情招待。
   大年初三,接财神!一大早,就有人打门!爸爸出门一看,是送财神爷的。说是送,实际还是卖。不买还不行,谁愿意把财生往外推!一上午就买了四五张财神的画像!这么多怎么处理!老祖说了:“财神多了打架!就留一张,别的都烧了!财神路过咱家,再送财神归天!”爸爸就把那些财神画像塞到炉子里,老祖在一旁嘴里嘟嘟哝哝不知念些什么咒语。
   放鞭炮,过新年!哩哩啦啦四五天!
   一转眼就到了大年初五。年的气氛也减少了许多。破五,就是把过年的一切规矩破掉!这天家里要吃全素饺子,馅里放有菠菜,排叉,冻豆腐,粉条,香菜,香菇,胡萝卜````。吃起来比有肉的还香,再配上腊八醋,别有风味!
   初五这天也是商家的“开市”。
   从年初一开始,商家都门面上板,停业过年。只在门板上留有一个小小的门洞供临时有急用的人购物,
   初五这天,各个商家就在商店的门楣上贴一红色的“开市大吉”,派伙计在自己商店的门前放二踢脚,一来是告诉人家“我今天开始营业啦!”二来是图个吉利,驱走晦气!礼仪完毕,就可以像平时一样的营业了。
   除了这些,老北京还有“正不娶,腊不定”的说法和做法。也就是在腊月不商议决定儿女的婚事,正月里不考虑举行儿女结婚的仪式。是呀!一年了,都在忙碌过大年,哪里有时间去考虑这些事情,等到年过了,在慢慢的仔仔细细的办理不是更稳妥嘛!
  啰里啰唆从二十三小年开始写到年初五,只是我六十多年前的支离破碎的回忆,也只是北京城里殷实人家的过年习俗,而这些习俗也只是写了点点滴滴。并不是代表所有,也不能代表所有,更不能代表北京城以外的那些地域习俗。
  如今,我已是六十七岁的人了,光阴似箭!时光飞转!天翻地覆!今昔已变!我早已不是幼小稚童,而变成了一个白发老人!
  我家的房产,店铺买卖随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变化得飘忽渺然!
  我的家庭也随着时代的大潮四分五裂!各奔东西!         
  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只知道天上的太阳日出日落,月亮月圆月缺,星星忽闪忽现!
  风风雨雨!呜呼哀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