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巢元方在其《诸病源候论》中就认识到:热毒气从脏腑出,攻于手足,手足则焮热赤肿疼痛也。由此可见,主要由湿热导致的痛风其根源来自脏腑。根据中医经典并结合现代医学及痛风临床特点,中医总结出“脾肾失健,清浊代谢紊乱”是痛风的基本病理特征。 另外,约40%的左右痛风患者伴肾损害, 是仅次于关节的常见临床表现,与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可不平行,比如尿酸性结石可出现在痛风性关节炎之前,部分严重的痛风患者甚至呈进行性肾衰竭,占痛风死亡原因的10%以上。 患某,男性,56岁,2016年9月20日初诊。四肢关节肿痛6年,左膝肿痛,双下肢浮肿月余来诊,查双手足多发痛风结节,如胡桃样大小,红肿热感,压痛明显,左膝关节红肿热感,压痛明显,轮椅推入诊室。 生化检查血尿酸915 μmol/L,血肌酐176 μmol/L;彩超示双肾、前列腺多发结石,双下肢多发尿酸结晶形成并血管栓塞;X 线示双手近位,掌指关节多发痛风石并骨质侵蚀破坏。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中医诊断:浊痹之湿热痰瘀痹阻证(痛风性关节炎并痛风性肾病)。治以健脾益肾、清泄湿浊、化瘀通络蠲痹。组方:苍术12 g,薏苡仁15 g,黄柏10 g,川牛膝20 g,土茯苓20 g,肿节风20 g,制半夏12 g(先煎),赤芍15g,泽兰、泻各15 g,蒲公英20 g,延胡索20 g,滑石20 g,淫羊藿15 g,制首乌15 g。7剂日1剂,早晚温服。 上方服5剂后,患者手足及左膝红肿疼痛明显减轻,已能下地活动,但久立仍肿痛。二诊:守前方加皂刺9 g,徐长卿15 g,车前子20 g(包煎),10 剂继服。10天后三诊:患者四肢结节红肿明显减轻,关节肿痛消,双下肢水肿消,可自行行走,复查血尿酸415 μmol/L,血肌酐106 μmol/L。守前方去蒲公英,加肉苁蓉12 g,继服20 剂后,结节肿痛消,行走自如,复查各项指标均已正常。 按:上方以四妙汤为基础方清利湿热,引药下行,直达病所,并燥湿健运脾胃;土茯苓、肿节风、泽兰泻、滑石清热解毒、通络消肿,增利湿解毒泄浊之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制半夏、皂角刺、徐长卿蠲痹化饮、通络止痛;赤芍、蒲公英清热解毒,通络散结消肿;延胡索、淫羊藿祛风通络,行气止痛;何首乌、肉苁蓉益肾正本,杜诸虚成痹之源。 痛风的内因为脾肾不足或失调,脏腑失和而发病;痛风的外因是湿热、痰浊、淫毒或外伤瘀血等邪承袭,瘀滞脏腑、经脉、关节,不通不荣而发病。湿浊痰瘀,不通不荣是痛风的病理基础。痛风中医临床多表现为脾肾失调,湿浊痰瘀痹阻,偏淫毒热证者居多。 中医对于痛风的治疗特别注重调益脾肾,从本而治。健脾药多选苍白术,生熟薏苡仁、云茯苓、山药、黄芪、党参等较为常用,益气健脾,恢复脾脏运化转输机能,健运后天,杜湿浊、痰饮成痹之源;益肾药选以何首乌、淫羊藿、生地黄、熟地黄、补骨脂、泽泻、山茱萸肉、肉苁蓉最为常用,以温润肾府,调节肾脏泄浊清源机能,顾护先天,使湿浊淫邪及时从肾府小解而出,无有蕴聚之机。 对于痛风性肾病,中医注重清泄湿浊淫邪,常选土茯苓、萆薢、防己、泽兰、泽泻、晚蚕砂、滑石、黄连、大黄等之品,使湿热痰浊淫毒之邪及时清泄体外;化瘀通络也是中医辨治该病的常用手法,常选威灵仙、泽兰、益母草、鬼箭羽、丹参、赤芍、穿山龙、地龙等化瘀通络之品。 需要注意的是,痛风新发邪胜正不虚者宜祛邪为主兼扶正,中病即止;痛风久病顽固者则宜益肾健脾扶正为主,兼加化痰开瘀泄浊,通络蠲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