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古诗词学堂】八节框架课已全部结束。基本上有认真看完这八节框架课的,应该都能像模像样地写上自己的诗词联。 看了这么多,大家应该对诗词有些疑惑。所以先森我这节会尝试做个诗词的综述,谈谈自己对诗词的看法,希望能带给大家一点思考。 诗词的现今意义是什么?何谓诗词?先森我不敢下定论。但有人将诗词视为历史的古董,而没有现实意义,先森我是不敢苟同的,这等于断了诗词发展的命脉。 诗词对现代人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传承诗词?原则性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想明白。 随着改革开放,许多外来文化涌入。互联网时代,外来文化对我国文化冲击更大。体现在文学这块,则是愈直白、简明、率性。 文化百花齐放固然是好,但在把外人的“宝”引进来的时候,是否也应把我们的“宝”留下来和送出去? 也欣然可见,近年来兴起了一股“国学热”,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了易学、儒学、诗词等。为何?因为我们要找寻自己的“文化符号”。 “文化符号”来源于我们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说通俗点,就是大家可以走出国很自豪地说:“我们有的,你们没有。” 可悲哀的是,不仅外国人没有,我们自己也快将“有的”丢了。很多人学了个“半成品”,就搬去秀文化自信,两下就给嘲笑回来了。 不仅诗词,易学儒学亦是如此。不是我们的文化不好,是好的大家没用上。就和没把炒菜的方法学会,反而把葱蒜等原材料拿走一样。 未来的世界,比的是文化,我们也该为自己的文化、祖国担起责任。我们要让外国人学,前提自然是自己学,而且学得肯定要比别人好。 诗词是可以成为“文化符号”的。正因如此,先森我才一直努力地做些事,为保护诗词尽自己的一份力。 那些老规则要死守不放吗?传统文化必然是要与时俱进的。许多如戏曲、中医等传统文化行至今日,也在始终不断创新发展,早已生长出新的内涵。 先森我私以为,诗词亦如此,要想走下去,必须要找到其适应性和新内涵。一些规则一定程度要做些变通的。 如诗词几乎限制到每一个字的格律规则,让许多初学者望之却步。尤其是使用平水古韵还是中华新韵更是让人晕头转向。 格律该不该守?必然是要守的,不守就不叫诗词,叫“半成品”。可是守的分寸怎么把握?“取精华去糟粕”的界限在哪? 王力教授曾说过,“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先森我想应该是为这个问题定了一个调。 “不一定”,也就是智者见智。守古韵对研究古诗有好处,但是现在写诗不用苛求古韵,用新韵也可。现代汉语有现代的声调特点,自然也可形成声律。 至于格律呢?同样的道理,要想深入研究,就一板一眼地照做,不然永远研究不深。如果只是爱好,是可以用宽律的。 前面先森我也为大家整理过一些我认为应守的底线。不然你们去看格律的书,经常都是“规则是XXXX,但是有时也可以XXX”,没有花时间研究是看不懂的。 诗词本身是国粹,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及无与伦比的魅力。但我们不能陷入盲目复古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而应令其发展出新的生命力。 如果要为诗词画死一个“老规矩”的边界。诗词的圈子只会越来越小,直至消失。 创作应仿古还是用今?大家常碰到这个问题:不写风花雪月楼台酒梦,好像都不好意思叫诗词。析时事、用新词好像就少了些味道。 也确实如此,字词使用、意象选择、意境构建,如果不按古代的方式来,确实会少了许多古风韵味。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就是:诗词在现代能否成为实用文学。 其实所有文学,本质都是交流,都是连通作者思维和读者思维的“桥梁”。脱离了交流的文学,是没有生命力的。 完全按古人的方式来作诗词,适应不了现代交流需求,失去生命力。可完全按现代人的方式来作诗词,诗词还是诗词吗? 其实我们可以回顾下历史进程:从诗骚,到汉魏六朝乐府,到唐诗宋词,诗体的变化是巨大的。这也是古人一步步尝试出来的。 以乐府而言,虽后朝也多有沿袭乐府旧题或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但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新乐府运动,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 这与如今的情景何其相似。一味仿古,确实会提升艺术美感,但少了些时代意义。在我们传承、保护诗词的时代,我们是否也应找出诗词的“时”与“事”?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创作诗词时,或许不应是单纯模仿古人的作品,而可以适当创作属于现代人的诗词作品。 |
|
来自: 阳关残雪 > 《诗词知识及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