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腾冲和顺图书馆,中国最大最古老最优美的乡村图书馆

 湖心书馆 2017-11-05

走过高高大大和顺古镇牌坊,眼前便是一派荷花映日,小河绕村,炊烟袅袅田园景象,河那边粉墙黛瓦在婆娑绿影中若隐若现,透着和谐静谧之美,也若一幅写意山水画卷,安宁而美好。

没有想到的是,经虹桥走进古村,进入眼帘的第一座古朴建筑,竟是和顺图书馆。明明是边陲美丽古村,竟然还有图书馆,这可真不简单,着实意外。

和顺图书馆馆舍坐东向西,分为东高西低的两小院,由大门、中门、花园、馆舍主楼、藏书楼等组成, 整个建筑群大气典雅。其中大门为清光绪年间所建汉景殿的牌楼式大门,门额悬和顺清代举人张砺书“和顺图书馆”匾额,蓝底白字,极为醒目。

步入大门,登石级而上,是仿苏州东吴大学校门而建的平顶拱形中门,门额上方“文化之津”四字为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等职务的李石增教授所提,下方白色牌匾上的“和顺图书馆”馆名为著名学者胡适先生题写。

中门内是一座花园,园内藤蔓妖娆,花儿嫣然,树叶翠绿,树姿俊美,布局精巧,步移景异,优美雅致,恍若江南园林。

“图书万种需细嚼深研,知识千门宜先专后博”。花木扶疏的园林,将两座飞檐翘角的楼阁相连,绿树成荫,古典而气派。繁花绿树相隔的两座次间各向前突出半个六角亭,古典而气派。

进入走马回廊式两层洋房的主楼,除两端山墙外,立面都装玻璃窗以采光,可谓中西合璧,别具一格。

很幸运的,当天我们在图书馆邂逅了图书馆前馆长寸先生,寸先生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向我们介绍了和顺图书馆前世今生。清朝末年,在戊戍变法新思想影响下,新思潮遍及全国,同盟会员、日本留学生寸馥清等乡中先进知识分子,为使乡人从学识上思想上得到新的见闻,迎合时代的需要,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905年)在和顺发起组织了一个“咸新社”;并购置了成批传播新知识的书籍,供社内外人士阅读,作为公有图书提供群众借阅。

“咸新社”社址所在,是一座建于明代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庙。尽管征用古庙做图书室,咸新社前辈们并没有破坏神像等物,而是将村民们供奉的神仙抬到偏远点别的寺庙供起来了。故而可以说,这里是和顺,也是腾冲文化的摇篮和发祥地。

偏僻小乡村拥有图书室,还是开天辟地第一次,这也表明和顺马帮驮来的不仅有经济,也有文化。后来,“咸新社”得到先进组织“崇新会的”鼎力相助,于1928年扩容正式更名为和顺图书馆。随后又经长期艰苦奋斗,在1938年加以扩建,当时正是祖国内陆抗战如火如荼进行之时,腾冲人却没有放弃精神家园的建设,苏式园林与仿东吴大学门楼,即为当时所建。当年也正好为和顺图书馆建管10周年,所以隆重举行了10周年纪念活动,吸引了大批文化名人莅临前往。

“图书万种需细嚼深研,知识千门宜先专后博”。和顺人深知,要改变家乡落后面貌,要子孙后代都兴旺发达,就要重视文化重视教育,所以即使是在日军侵占腾冲和“文革”期间,和顺人都冒着各种危险保住了图书馆馆舍和大部分图书,谱写一部边陲古镇儒雅传奇。 历经近百年是岁月风云,目前仅有6000多人口的和顺乡,图书馆现有藏书10万多本,不仅有通俗、大众化的文学和科普读物以及工具书,其中还有2万多册是古本木刻线装书和本世纪初的出版物,如《九通全书》、《武英殿聚珍全书》、《二十四史》、《四部丛刊》、《续藏经》等大型丛书,还有传世不多的原版早期刊物如《东方杂志》、《万有文库》、《世界文库》、《杨升庵全集》、《中山全书》、《六法全书》等珍贵书籍。由此可见,腾冲人对文化的吸取包罗万象,涉猎广泛。

由于办馆长久,藏书丰富,服务面广,在优化乡风和哺育人才等方面贡献卓著而名扬四海,享有“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的美誉。历任馆长也多是地方名人学者,如李仁杰是有诗文集传世的教育家,艾思奇长兄李生庄也是诗人和教育家,寸树声是云南大学副校长、教授。

1980年,拥有最悠久历史,最丰富藏书,最优美环境,最优质服务的和顺图书馆被接纳为国家公共图书馆,得到更快更好的维护和发展,使之如一朵绽放在岁月深处的莲花,不染风尘,固守着一份优雅与宁静,谱写着古镇的安乐祥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