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为负疚七品官吏殉秋瑾

 思明居士 2017-11-05

秋瑾(1875-1907),女,原名闺瑾,乳名玉姑,易名瑾,字璿卿,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汉侠女儿,别署秋千,山阴(今绍兴)人。生于福建闽县。秋家自曾祖起世代为官。父寿南,官湖南郴州直隶知州。嫡母单氏,萧山望族之后。自小见识广博,极爱祖国山河之美,打拳舞刀、骑马射箭,巾帼不让须眉。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由父母做主与湘潭富绅子弟王廷钧结婚。但丈夫无心家事国事,秋瑾只得写诗抒怀,后随丈夫迁居北京,途中目睹京津一带被八国联军摧残得民不聊生,满目疮痍,历历在目。夫妇俩在中秋佳节吵起来,秋瑾离家出走,因向往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文化,毅然选择去日本留学。

因为负疚七品官吏殉秋瑾

一到日本,秋瑾就利用一切机会参加中国留学生的活动。无论是浙江同乡会,还是湖南同乡会的活动,她一次不落,不仅参加,还登台慷慨演讲,滔滔不绝,热情真挚,使听者感动万分,热泪盈眶。

时间不长,秋瑾就成了留学界的知名人士。她与许多革命人士,著名人物,如浙江籍的鲁迅、陶成章,湖南籍的宋教仁、王时泽,广东籍的何香凝、冯自由等有过不少交往。秋瑾素有辩才,一到东京就参加了"演说练习会"。她和大家一起认真探讨演讲的技巧

在日本留学期间,秋瑾还积极参加反封建反清的革命活动。

1904年中秋节,秋瑾参与创办了《白话报》正式出版。这是一张用通俗的白话文,主要面向国内大众的报纸,其宗旨为,倡导思想解放,主张爱国反清。秋瑾署名"鉴湖女侠秋瑾";,发表了不少文章。

秋瑾认为,爱国反清必须联络群众,广交爱国志士。她一到东京就积极参加了各种社团组织的活动,成为活跃分子。当时有一个留日女学生组织了一个"共爱会",但人数少,活动少。秋瑾明确提出"反抗清廷,收复中原"的口号,将"共爱会"改组为"实行共爱会",这是中国妇女最早成立的一个组织。秋瑾就是此时将秋闺瑾改为秋瑾的。

因为负疚七品官吏殉秋瑾

1904年10月下旬,秋瑾与几位志同道合者一起乘车来到横滨参加了以"推翻清朝,恢复中华"为宗旨的"三合会",秋瑾被封为"白扇"(军师)。"三合会"是一个秘密的反清团体,入会时要举行秘密而复杂的仪式,要把头放到一把钢刀上宣誓,还要跳火盆,饮鸡血酒,会员之间说话,走路都有暗号。

1905年初,秋瑾完成了日语研习的学业,因为钱将用完,决定回国筹措学费,在向一个亲戚陈义辞行时,正巧碰上反清革命组织光复会的缔造者之一陶成章。秋瑾对陶早有耳闻,陶也听说秋瑾是留学女学生中一位著名的绍兴人。

两人相见谈得很投机,秋瑾即提出参加光复会的要求。陶一开始有点不以为然,并说:你一个女人家,舞刀弄枪不合适。秋瑾听了当即拔出腰间的倭刀,乘着酒兴起舞,在座之人大加称赞秋瑾不愧为"鉴湖女侠"。陶成章后来不仅介绍秋瑾参加了"光复会",还向她介绍了光复会在国内的两位首领蔡元培和徐锡麟。

后来,秋瑾回到绍兴进行反清革命活动的时候,主要就是依靠的当地的光复会等秘密会党。

1905年春,秋瑾回国筹措学费,在上海见到了蔡元培,回到绍兴又找到了徐锡麟。由于有陶成章的介绍,徐锡麟亲自主持了秋瑾加入光复会的仪式。仪式非常隆重而秘密,刺血并宣誓:"光复汉族,还我江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

因为负疚七品官吏殉秋瑾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正式成立,之后半个月,秋瑾经冯自由介绍加入了同盟会,并在黄兴的寓所庄严宣誓:"联盟人浙江省会稽县人秋瑾,当天发誓: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比,任众处罚!"

秋瑾由爱国反清真正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秋瑾是浙江籍留学生加入同盟会的第二个人,被推举为同盟会的评议员,浙江主盟人。

1905年12月25日,秋瑾结束了两年的留学生活回到了苦难的祖国。

秋瑾是怀着献身国家,誓死如归的决心回国的。

在秋瑾赴日留学期未满之时,日本政府根据清政府的要求,颁布了《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当时,清政府已内外交困,得知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和留日学生宣传革命,非常恐慌,多次要求日本政府驱逐留日中国学生,8000名留日中国学生立即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并组织敢死队与日本政府交涉。秋瑾担任了敢死队队长,坚决主张回国。

1905年12月25日,秋瑾登上自横滨开往上海的"长江号"轮船毅然回到上海。她满怀激情,视死如归,决心大干一场。在一首诗中,她写道:"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回国后,秋瑾在给留在日本的友人王时泽的信中也说:"君之志则在于忍辱以成其学,而吾则必不受辱以贻我祖国之羞;……吾回国后亦当尽力筹划,以期光复旧物,与君相见于中原。成败虽未可知,然苟留未死之全生,则吾志不敢一日息地。"

她还以为当时没有一个女子为拯救祖国而献身是女界的耻辱,说:"吾自庚子以来,正置吾生命于不顾,即不获成功而死,恋吾所不悔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秋瑾已决心献身革命。

因为负疚七品官吏殉秋瑾

1906年初,秋瑾穿一件紫色白条子和服,腰佩短刀,头发盘顶走进家门时,小弟宗章竟认不出她了,母亲望着女儿平安归来喜出望外,流出了激动的眼泪。

回到绍兴以后,在徐锡麟、陶成章介绍下,秋瑾先在明道女校教体育,1906年3月又到吴兴县南浔镇浔溪女校教日文、卫生等课。

秋瑾在浔溪女校任教仅两月,却结识了3位挚友。当秋瑾向学生讲述外面世界的情形,讲男女平权,妇女解放的道理时,大家都兴高采烈地围着秋先生,有一个叫吴珉的学生却独自坐在角落里沉默不语。当秋瑾了解到,吴珉原来是一个童养媳时,二话没说,拿上钱就去为她赎身。

后来,吴珉一直跟随着秋瑾;秋瑾牺牲之后,她毅然更名为吴惠秋,带着秋瑾交给她的秘密文件离开绍兴参加了革命。秋瑾还与浔溪女校的教务长徐自华(字寄尘)和她的妹妹徐蕴华,字小淑(秋瑾的学生)结为生死之交。在秋瑾最后的两年里,徐氏姐妹给了她许多温暖与慰藉。

有一次,秋瑾得了重病,是徐氏姐妹日夜看护。在《病起谢徐寄尘小淑姊妹》一诗中,秋瑾写道:“朋友天涯胜兄弟,多君姊妹更深情。""徐自华和吴芝瑛等好友,劝药每劳来热盏,加餐常代我调羹。"

因为负疚七品官吏殉秋瑾

秋瑾关心学生,宣传妇女解放,宣传革命思想,受到师生爱戴,却遭地方顽固势力增恨和攻击,因而,她毅然辞职离开了浔溪女校。

秋瑾为了更好地宣传反清爱国的革命思想,唤起民众,特别是妇女的觉醒,她到上海创办了《中国女报》。经过艰难努力,1907年1月14日,《中国女报》第一期问世,但由于经费难措,1907年3月4日,《中国女报》出版了第二期后就被迫停刊了。

为了办《中国女报》,秋瑾曾以极大的热情和毅力,千方百计筹集经费。她曾四处奔走,亲自筹款,并在《中外日报》上登载《征股广告》,计划集股金一万元,但结果只有四、五个人入股。她的好友徐自华捐助了1500元。

无奈之中,秋瑾想了一个办法,去湖南湘潭向夫家诱款。当时,秋瑾的丈夫王子芳在北京,其父见秋瑾回来,以为她回心转意了,要与其子破镜重圆,也为了王家的面子,就给了秋瑾一笔不小的款子,但最终还是办刊失败了。

1906年12月的一天晚上,匿居在朋友家中的秋瑾,突然有人来访。来人是未曾见过面的革命党人王金发。他带来了徐锡麟的亲笔信,提出共同筹划武装反清起义。

秋瑾非常高兴,立即备酒待客,酒逢知已,长谈彻夜,一致以为武装反清的时机已到。王金发这次来是受徐锡麟之命,请秋瑾主持绍兴大通体操学堂,负责浙江会员的领导工作,徐锡麟去安徽开创革命局面,两省配合待机进取南京。

秋瑾不久返绍兴,以大通体操学堂为依托,奔走于浙江各地联络会员,准备武装起义的各项工作。正当秋瑾积极筹划起义一切即将就绪时,传来徐锡麟在安徽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失败被杀的消息。

1907年7月10日,秋瑾从报纸上得知徐锡麟在安徽安庆的起义失败并被杀害的消息。她手拿报纸,失声痛哭,预感到自己也将为国捐躯。有人劝她暂避他地,并为她联系了上海租界安身的地方,她都拒绝了。她不食不语,写下了一首绝命诗,其有这样的诗句:“痛同胞之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

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在一次同乡会上,有一个年长秋瑾十几岁的同乡胡道南声言,不赞成革命,反对男女平权。秋瑾气愤之极,当面骂他是"死人"。就是这个被秋瑾骂为"死人"的胡道南,从大通学堂学生口中得知,秋瑾将在7月19日发动起义,他将此消息密告了杭州知府贵福,贵福连夜报告了杭州的浙江巡抚张曾扬。7月11日,张曾扬从杭州派了300余清兵去绍兴抓捕秋瑾。

12日,有学生给秋瑾送来消息,请她躲避,秋瑾非常镇静,说:"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如满奴能将我绑赴断头台,革命至少可以提前五年。她组织大家把大通学堂的枪支弹药隐藏起来,然后命令学生各自分散。

7月13日一大早,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突然来到大通学堂门前,看看四周无人才小心地进了院子。原来是化了装的革命党人王金发。他是特意来告诉秋瑾,清兵已过钱塘江,催她赶快离开绍兴。秋瑾只说了一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王金发无奈,给秋瑾留下一支手枪,与秋瑾挥泪而别。

秋瑾视死如归,决心为反清爱国,唤起民众而献身。秋瑾被捕以后,她最后写下的一句话是:"秋雨秋风愁煞人"。在审讯她的时候,她只陈述了自己的主张,对革命的活动一字未说。最后她说“革命的事不必多问,要杀要剐随便吧!”

因为负疚七品官吏殉秋瑾

在当地,秋瑾编辑《白话报》,与一批同学发起《共爱会》提倡男女平等。之后她认识了光复会副会长徐锡麟(杜宇航饰),二人志同道合。接办绍兴大通学堂,实为谋反做准备。

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泄秘者胡道南于1910年被革命党人王金发暗杀身亡。

1907年7月14日,一场强弱悬殊的战争展开,数十名学生力抗三百清兵,一半学生被打死,场面惨烈。革命最终失败,秋瑾被判斩刑,享年31岁。

7 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是个仗义爱国的鉴湖女侠受人尊崇,景仰者众,是中国史上第一位女革命家。

秋瑾牺牲后,她的挚友徐自华,吴芝瑛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杭州西湖西冷桥畔、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墓前修建了秋瑾烈士墓。1930年,在她的牺牲地绍兴轩亭口矗立着秋瑾纪念碑。她居住过的和畅堂被人民政府辟为"秋瑾故居",国家出版了《秋瑾史迹》、《秋瑾集》等,以示永久的纪念。

因为负疚七品官吏殉秋瑾

1907年7月15日,鉴湖女侠秋瑾在浙江绍兴轩亭口从容就义。秋瑾就义背后,还有一个与之相关的人物却并不为世人所知。此人就是身处晚清黑暗官场却良心未泯,亲自拘捕监杀秋瑾又负疚自尽的清朝七品官吏——李钟岳。李钟岳是山东省安丘县辉渠乡北辉渠村人。他出身贫寒,自幼勤奋,18岁中秀才,39岁赴济南应试考中举人,43岁中进士,列第18名,从此入仕为官。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正月,李钟岳任浙江绍兴府山阴县知县。

因为负疚七品官吏殉秋瑾

在李钟岳上任前的1906年冬,秋瑾与徐锡麟等光复会领袖在上海集会,密议分别在浙江和安徽同时起义。 1907年正月,秋瑾从上海回到家乡浙江山阴县,任大通学堂督办,主持校务,积蓄革命力量。

光复会的计划,是于农历六月初十在浙皖两地同时举事。然而事情泄露,徐锡麟只得于1907年7月6日(农历五月廿六日)在安庆仓促起事,旋即遭到镇压,徐锡麟被残忍杀害。浙江巡抚张曾扬(张之洞叔父)闻讯,急电绍兴知府贵福,立即查封绍兴大通学堂,拘捕徐锡麟同党秋瑾。由于大通学堂校址在山阴县内,贵福便命令到任不到半年的山阴县令李钟岳负责查抄大通学堂。

李钟岳早就仰慕秋瑾的才学,所以,接到命令后,李钟岳立赴府署,向贵福陈述“该校并无越轨行动,不可武力摧残,惊动地方;容俟暗中调查,是否确实,再定办法。”贵福心虽不悦,但起初也未十分拒绝。由于李钟岳拖延时间,该校师生大部分逃走。

1907年7月13日,浙江巡抚发出第二次催促电令,贵福逼迫李钟岳抓人。下午四时,被逼无奈的李钟岳会同抚标兵管带率新军300人,前往大通学堂捉拿“乱党”。为了避免士兵开枪伤人,李钟岳故意乘轿走在最前面,让清兵跟随其后,进入学堂,他又下令兵丁不许乱射,只许捕人。于是,当场拘捕秋瑾、程毅等师生8人,押至县署。

第二天上午,贵福又命李钟岳赴城外查抄秋瑾的娘家。李钟岳故意不让手下人搜查秋瑾居住的小楼,草草收兵,结果无获而归。

1907年7月14日下午,李钟岳奉命提审秋瑾。他不忍对秋瑾下毒手,稍加审问后,便令文案将程毅等7人带到公堂审讯,自己则破例设座,让秋瑾坐于椅上,同其单独交谈,形同会客。二人对谈后,李钟岳让人取纸笔给秋瑾,秋瑾用朱笔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这句世人传颂的绝命诗句,并留下千余言,陈述其生平历史和申诉此次被捕之冤。

此情形被密探报于贵福,贵福大怒。于晚间亲去杭州,面陈浙江巡抚张曾扬,谎称秋瑾已承认密谋革命,张曾扬不加复查,立即拟写了“就地正法”的手谕。深夜,贵福赶回绍兴府署召见李钟岳,出示了张曾扬手谕,令其立即斩杀秋瑾。李钟岳据理力争而无果,怏怏返回县署,思忖良久,终无两全之策。

待子夜已过,至1907年7月15日(六月六日)凌晨三点,执刑任务已不容再缓,于是李钟岳将秋瑾提至大堂,当场“泪随声堕”。最后,李钟岳答应了秋瑾不要枭首、刑后勿剥衣服等要求。凌晨四时,在贵福心腹的监视和催促下,李钟岳被迫押秋瑾步行至绍兴轩亭口赴刑。

负疚殉义

绍兴知府贵福对李钟岳袒护秋瑾、屡屡抗命的行为极为不满,处决秋瑾后立即电奏浙抚张曾扬,历数李钟岳在秋瑾案中的消极表现。未过3日,李钟岳即因 “庇护女犯罪”被革职。

李钟岳离职后寄住杭州。在杭州寓所里,他终日闷闷不乐,反复念叨“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之句,对秋瑾之死深感内疚。他经常独自一人将密藏的秋瑾遗墨 “秋雨秋风愁煞人”七个字“注视默诵”,并对此泣下,甚至到了一天三五次、以至七八次的地步,并渐萌殉身之念。

因为负疚七品官吏殉秋瑾

李钟岳先是几次自杀未遂。一次跃井被救不死,数日又结绳老树,却被夫人发现,于是家人防范,不敢远离,但他死志已决。 1907年10月29日(光绪三十三年九月廿三日)上午9时许,李钟岳乘家人不备,在寓中悬梁自缢,年仅53岁。此时距秋瑾遇难只有百余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