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两个故事”谈谈选拔人才的那些事

 么么公主khu9a0 2017-11-06

故事一:春秋五霸之首齐恒公在与公子纠(齐恒公兄弟)争夺王位之时,在逃难回国的过程中,被管仲一箭射中腰带上的钩子,差点丧命。齐恒公装死躲过一劫,随即乘坐车子飞奔回国,赶在公子纠到达之前登上王位。齐恒公继位后,听从鲍叔牙建议:“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齐恒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相,执掌国家政务。有些学者因此把齐恒公戏称为“甩手掌柜。”在管仲的改革下,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例行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存亡续绝,终成齐国一代霸业。

故事二: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军决战于长平,赵国40万兵将战败降秦,旋被秦军一夜坑杀。长平之战可谓是赵国由盛转衰的一个拐点,导致战败的直接原因就在于新任大将赵括纸上谈兵,不懂用兵。探究更深一个层次的原因,就属赵国统治者不会选用人才,听信谗言用赵括替代名将廉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虽赵括自认为天下无人能敌,但他不懂得兵法之要,绝对不是一名统兵之才。日后长平战败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是两个选拔人才的历史例证。可以看出,人才选用的好则能功成名就,选择失误则会导致一败涂地。齐恒公能重用管仲不仅仅是因为胸怀大度,也是善于听取别人谏言的体现,更是深得选贤任能的精髓要义。而相比较于赵括的纸上谈兵,折射出的却是孝成王赵丹不懂得在关键时刻如何选用人才,也未听取赵括母亲的建议,导致最终失败。

现如今,整个社会正在逐步形成一种让“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这就对选人用人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唐太宗李世民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齐恒公和赵王的故事,我们能在其中发现选人用人的一些规律,寻找值得借鉴之处。

我觉得主要有三点值得当下来借鉴。首先,心胸宽广,唯才是举。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这样一些小小的窘境,平时彼此因为工作意见不统一、小摩擦导致小矛盾存在,一旦有选拔机会时就顾忌以往,虽你有才,但就不用。这样,必定会导致人才的流失,最终损坏的还当属整体的利益。因此,选拔人才要心胸宽广,即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凡是有才能的都要用好。其次,善于倾听,整合意见。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好的伯乐肯定是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建议的,正如,齐恒公听取鲍叔牙意见,重用管仲,成就霸业。而赵括受命为将准备赴长平作战之时,他的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适宜去当将领。”赵王问:“为什么?”他母亲回答说:“他父亲赵奢为将时,亲自捧着食物饮食招待的客人数以十计,大王的赏赐也全部分给士卒。如今赵括刚一当上将军,就朝东坐接待军官和僚属,没有人敢看他,大王赏赐的财物也留在家里,天天留意着有没有有利可图的房屋。愿大王不要委派他。”一个孩子的母亲可以说是最了解她的儿子了。赵王一意孤行,不听取赵括母亲的谏言,亡了一个国家。从中能看出选拔人才过程中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建议的重要性了。最后,知人善任,全面了解。所谓“知人”,就是务必知晓“底子”,辩证看问题。所谓“善任”,就是要有合适的“位置”,用当其时,用其所长。“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人才位置放错了,也可能变成庸才。选贤任能需综合考虑一个人的境界格局、品质情怀、能力大小等因素。

看到这些类似的小故事,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以自己主观的见解去看待它,但这背后折射出的却是洞悉选人用人的客观规律,只有我们近距离的去观察、思考、了解,才能发挥其最大功效,指导实践不断向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