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玉为器,礼天地四方!古代祭祀玉器中的“六器”具体指什么?

 天宇楼33 2017-11-06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内涵丰富而又深厚的礼玉文化始终贯穿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众所周知,青铜礼器虽然可归类于“礼”字一说,且历史也相当悠久,但综观礼玉文化,却似乎较之青铜礼器更源远流长,更能代表中华民族的灵魂。而作为礼玉文化的代表,则当数“六器”莫属。

据史料记载,周代是我国古代礼制最兴盛时期,上自天子、皇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所有的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都有严格的礼制约束。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现了一系列礼玉,其中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礼玉便是“六器”。《周礼》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六器”即“圭、璧、琮、璜、璋、琥”六类,是中国古代礼制玉器的核心,同时也是古玉收藏爱好者梦寐以求的藏品。

玉璧

一种有孔的圆形板状玉器,也有不是正圆形而呈扁圆形的。与璧同一类型的有“瑗”与“环”,三者形状相同,区别仅在中间孔的大小,孔大的叫“瑗”,孔小的是“璧”,孔介于两者之间的为“环”。这里的所谓大小在《尔雅·释器》里有一个简单的标准:“肉(玉的部分)倍好(孔的部分)谓之璧,好(孔的部分)倍肉(玉的部分)谓之瑗,肉(玉的部分)好(孔的部分)若一(大致相等)谓之环。”实际出土的玉璧,其“肉”和“好”的比例未必都像《尔雅》说的那么规则,所以也有专家建议“把三者总称为璧环类,或简称为璧”。

 汉代和田黄玉蒲纹夔龙纹璧,直径24Cm,孔径4.3Cm,厚0.7Cm,重697g。两面均以蒲纹作内区,,双身合首夔龙纹作外区,内、外区以绳纹相间。这种形式的玉壁产生于战国,流行于两汉。

新石器时代的玉璧,多素璧,少数有弦纹,器形比较粗糙简单。商周时代的玉璧,形制也不规则,内外大都不够圆,也多是素璧无纹饰。春秋战国时的玉璧,则相当规整,且有谷纹、蒲纹、兽纹等纹饰。汉代继承前代风格,雕工更趋精细,大量出现谷纹、乳丁纹、蒲纹、云纹、兽纹等各色纹饰。汉以后至宋元时代,玉璧不多见。明清两代重又兴盛,出现大量仿古制品。

汉代和田青玉四灵纹壁,直径23.1Cm,厚0.8Cm,重833g。以极规整的云雷纹为地,其上以极精湛的浅浮雕技法琢青龙,白龙,朱雀,玄武四灵纹。

璧虽是古代的主要礼器之一,但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况下,也能作装饰之用,或佩饰在身,或悬挂在墙。在古代,因为璧是圆的,有和平的含义,所以它还是一种和平的象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鸿门宴里,沛公刘邦逃走,张良以璧送之,就是报平安的意思。近年来,在开掘的古代墓葬中也发现很多玉璧,这些玉璧放在死者的胸部或背部,有的放在棺椁之间,还有镶嵌在棺的表面作装饰之用。 

玉琮

这是一种外方内圆中空的柱状玉器,有的器形高大,有的比较矮小。《周礼》注云:“琮之言宗也,八寸所宗故。外八方象地之形,中虚圆以应无穷,象地之德,故以祭地。”其来源考古界说法不一,有说是从车钍头而来,有说从烟筒而来,也有说源于手镯,或用作仪仗。

春秋和田碧玉饕餮纹琮,高6.6Cm,宽8.2Cm重352g。琮四壁各以隐起技法配阴刻线雕饕餮纹。

琮除了作为礼地的礼器,还有象征地母女阴的涵义。从《周礼》中可知,璧、圭等礼器为王、公、伯、侯、子、男所有,他们都为男性,而琮则为宗后、诸侯夫人等女性的瑞玉。同时,璧礼天,天属阳;琮礼地,地属阴;可知凡是男性、阳性的,用璧、圭,女性、阴  性的,用琮。据此可以推断琮是象征女阴性器的一种器形。琮在新石器时代非常流行,到了殷代也常出现。但至汉代已很少见,汉以后更不多见。明清两代时有仿古制品。现今市面上甚多仿良渚玉琮的赝晶,极易上当受骗,必须加倍小心。

玉圭

一种下端平直,上端尖锐或平整的长方形玉片,上端是平头的,与石斧之形相近,称“平首圭”;上端尖锐呈三角形的,与戈的顶端相似,叫“尖首圭”。

春秋和田黄玉龙纹饕餮纹圭,长28.2Cm,上宽5.5Cm,下宽6.2Cm,重286g。孔下端以极精湛的浅浮雕技法琢饕餮纹,兽面纹的脸两侧雕两个相向龙首纹,兽面纹的额头雕两个相背的龙首纹。配以卷云纹。

平首圭形状源于石斧,这是显而易见的;尖首圭源于戈,也是从兵器演变来的。它们作为礼器,一方面是天子和大臣身分地位的象征,同时也是朝会典礼时的必带之物。《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载:“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似为五寸之误),谓之躬圭,伯守之。”由此可见天子和大臣所执之圭的尺寸不同,而且它们分别有着镇圭、桓圭、信圭、躬圭等专称。这种所执之圭尺寸的不同,正反映了执圭主人身分等级的不同。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代,据《续文献通考》载:“明皇帝服衮冕用圭长一尺二寸,皮弁同。东宫服衮冕用圭长九寸五分,皮弁同。亲王服衮冕用圭长九寸二分五厘,皮弁同。世子服衮冕用圭长九寸,皮弁同。郡王圭同世子。郡王以下俱不得用圭。”这里的圭虽已作为一种服饰器,但等级的差别还是很森严的。

玉璋

把圭的上端斜着削去一道斜边,剩下的便是璋的形状,所以《说文解字》称:“半圭为璋”,郑玄说:“半圭曰璋”。

西周和田白玉龙凤纹牙璋,长28.3Cm,宽5.5Cm,重173g。优质和田白玉而为,上端呈“V”形,下端出脊部琢三道玄纹,玄纹下雕两龙首纹,两龙首纹中间单面钻孔,孔呈喇叭口形,下端琢凤纹。龙凤纹皆以西周标志性一面坡刀工而为,凤纹还配以双沟挤阳阴刻线。造型古雅庄重,纹饰秀丽俊逸。是上古玉璋中难得一见的精品。

璋的种类,《周礼》中记载有赤璋、大璋、中璋、边璋、牙璋五种。赤璋是礼南方的玉器,由器名看应是红色的玉璋。大璋、中璋、边璋应是以尺寸的大小为别,《周礼·考工记·玉人》己它们的尺寸是:“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天子以巡守。”又云: “牙璋、中璋七寸,……以起军旅,以治兵守。”所记尺寸颇为混乱。那志良先生在《中国古玉图释》中根据镇圭长一尺二寸的记载,推断大璋的尺寸应同镇圭,《周礼》中遗漏了“尺二寸”三字。但两处所记中璋的尺寸也不一,不知何故。根据《周礼》所记,璋的用途有以下几种:一、祭祀南方之神(赤璋——;二、天子巡守,祭祀山川(大璋、九寸中璋、边璋);三、诸侯聘女(大璋);四、以起军旅,以治兵守(牙璋、七寸中璋);也许中璋的形制本就有二:九寸的“天子以巡守”,七寸的“以起军旅”。也许璋的形制本就不那么严格,因为根据《周礼》记载,“谷圭七寸,天子以聘女”,“大璋亦如之,诸侯以聘女”;大璋起码应是九寸,九寸大璋用以诸侯聘女,七寸谷圭用以天子聘女,可知九寸大璋还不如七寸谷圭等级高。

玉琥

一种刻有虎纹或雕成伏虎形的玉器。中国古代视虎为百兽之王,对它的印象最深,因而用玉石雕琢成虎形,或在器物上雕琢虎纹,是极常见的现象。但究竟怎样的才算玉琥?也有不同的意见。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就认为:“我以为表面刻虎纹的玉器应依器形命名,前加‘虎纹’二字。至于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称虎形玉佩,无孔的当为玩器或陈列品,可称为玉虎”。这就把虎纹器和有孔的虎形器都排斥在琥之外。这也许过严了。

西周和田白玉琥长10.7Cm,高3.5Cm,重153g。玉质上佳,洁白细腻。圆雕而为,呈匍匐潜行状,甩尾有力。琥身以一面坡阴刻线和双沟挤阳线琢龙纹及云纹。

琥除祭西方之神外,还有发兵之用。《说文解字》:“琥,发兵瑞玉,为虎文。”那志良先生认为“这是不对的,‘琥’不能做发兵之用,发兵之用的是‘虎符”’。其实“虎符”的使用到汉代才开始普遍,而它正是从“琥”演进而的:“琥”只是单个的,“虎符”则一分为二,需验证是否相合无间,才能有效,后者显然更周密合理。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在“虎符”之前“琥”作为发兵瑞玉的作用。白虎在古代作为西方七宿之总称,本就有“主兵”之说。《后汉书·郎颐传》:“罚者曰白虎,其宿主兵。”李贤注:“《天官书》曰:‘参为白虎……下有三星,曰罚,为斩艾之事。’故主兵。”因而琥作为礼西方之神白虎的礼玉,具有“发兵”之用完全是可能的。

玉璜

一种弧形的玉器。一般都认为“半璧曰璜”,其实多数璜只是璧的三分之一,有的甚至只是四分之一,只有少数接近二分之一。璜虽为弧形,也呈现多种风貌,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璜,就有扇形、半环形、半月形、拱桥形等。

春秋和田白玉龙纹璜,长11.2Cm,弧长15.5Cm,重37g。受赭色沁,品相完美。 璜两端饰龙首纹,以绳纹隔出璜身,璜身饰双龙纹,整器纹饰以减地浅浮雕技法而为,甚为精湛。

璜形的来源不是把一个璧一分为二,因为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璜没有一件够得上“半璧”的。根据那志良先生的意见,“璜之形,是模仿‘虹’的。古人对于天上种种形象,感觉兴趣。……雨过天晴,彩虹又出来了,五光十色,更引起他们的兴趣,于是用玉或石,模仿彩虹之形,这便是‘璜’”(详见那氏著《中国古玉图释》)。那先生还引用了古籍中的“虹饮”之说,认为“常见的璜,两端多雕作龙首或兽首纹,也是与‘虹饮’之说有关的”。这种说法现已为大多数人所认同。

璜的用途,一是前引《周礼》中所说的,“以玄璜礼北方”,即用来祭祀北方之神玄武。玄武是一种龟蛇相缠之形的神,璜的形状似也是将其高度抽象化后的结果。璜的更广泛的用途是作佩饰之用,这从古代遗址和墓葬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得到证明,而这种用途的璜已从礼仪玉演变成装饰玉了。一般说来,大型璜作礼仪玉,中小型璜为佩饰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