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爱读书的人都有个“瞎”刻的怪毛病!

 老刘tdrhg 2017-11-06

早前,萃花扒过了乾隆印章用法,以及如何用它来辨别书画价值。今个,我们来说说鉴赏印的兄弟,藏书印。

一般来讲鉴藏印根基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来作书画赏鉴、核定及保藏的印章,还有一种是用来图书典籍保藏的印章,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藏书印。前面文章我们讲过下图里的印章哦~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印章史,藏书印广泛使用得益于唐太宗,那会儿他刚开始帝王事业,买了很多书,包含王羲之父子的著作在内有四百多卷,用“贞观”两字联珠印缝。

这个时期的鉴藏印是笼而统之的,既用在书画上,也用在古籍上,到宋代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藏书章。

清末叶德辉在其所著《藏书十约》中说:“ 藏书必有印记。”这么一说,把小小“藏书印”地位一下提高了。人都说了牛排配红酒,你没红酒怎么行?

总体来说,藏书印分四大类。

这书是我的

这一类藏书印最为普遍,藏书家的占有欲驱使他在得到罕见的传本后,在古籍的扉页盖上印,宣示主权。这类印文大多带“藏”、“读”的字眼,加上名字、别号或其衍生出的语句。

著名书法家,书画家赵孟頫的藏书印,就是以他的字号作为印文的。所谓朱文即字体是红色的,这枚印在《临兰亭序》绢本行书上可见。

坊间关于这个印念“赵氏子昂”,还是“赵子昂氏”颇有争议,现在较为普遍的说法是,“赵子昂氏”正确,是复古的叫法,“赵氏子昂”不算错,是标新者的叫法。

鲁迅收藏过不少石刻拓本、古籍。他的章有“周树人所藏”“会稽周氏收藏”,鲁迅先生笔名俟堂,刻印“俟堂”。

为了让两字相协调,笔画有意加粗,“俟”字则把“ 亻 ”舒展以与“堂”相呼应,使得印面更加饱满。

国画大师张大千出了名的爱书,跟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是,他的藏书印章大都自撰自刻,有长方形也有正方形。其印文平衡、大方、端正,我们能看出“藏”字笔画虽多,布局调整过后同其他字也协调自然。

说到这里就要提有些人秀恩爱,连藏书印也不放过,这类名为“鸳鸯印”的,取夫妇二人名字于一印,比如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秋之白华”印。

又如未成眷属的师生,徐悲鸿与孙多慈的“大慈大悲”印。除此之外,还有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摩曼”印。

不得不说寓意爱情如金石,构思巧妙,加之虐狗于无形啊。

还有一类在藏书印里“秀”官职的,无非就是把自称转了个弯。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他的私人印章常见的有“七品官耳”,他是在自嘲做了12年七品芝麻官。单看这枚印,最大特点就是以方为主,笔画的起收都为方笔,转折处也为方折,“七”和“耳”,“官”和“品”斜对着空间也相近,四字分布恰到好处,左右协调。

也有用闲言碎语低调炫耀地位的。“老屋三间赐书堂万卷”,这是清代著名藏书家鲍廷博用的印,印文来源于皇家赐给他一万多卷书,他找了三间房用来储存,把书堂命名为“赐书堂”。

除了前面讲到的适用对象为个人的,还有一类归于机构的藏书,古有“翰林院印”,今有各类图书馆的藏书印,在古代“翰林院印”成为判断一本书是否为四库进呈本的唯一依据。收藏家比较重视四库底本。(四库底本:被《四库全书》收入其中,并作为抄写底本的书籍)

我的书不是想借就能借

嗜书如痴的人,会把借书这件事上升到孝道层面。藏书家唐尧臣在古籍上印“借书不孝”,或许在他眼中,不孝有三,借书为大。倘若放在当下,我们可以下载电子书,网购纸质书,反而会觉得他有大题小做之嫌。这类训诫章是读书者要遵守的规定

唐尧臣:听说你要找我借书?

还有藏书者认为,印文长,才能警醒借书人。于是印超长句:“借人典籍,皆须爱护,先有缺坏,就为补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

这书我看过,挺好的!

藏书印里也包含一部分鉴赏类的印,一般都会在印文直接写“鉴赏”二字,有逼格一点的,会委婉表达对书籍的珍视,比如毛晋。

明末藏书家毛晋的印有"毛晋秘箧",凡是被他盖过这章的都藏在小箱子里,属于不轻易外借的一类,除此之外他还有“甲”、“宋本”、“元本”,在宋元刊本上用“宋本”“元本”区别开来,又把“甲”字钤在首部,甲类即是精品类,后面很多藏书家都效仿他。

我就是不一样的烟火

最后一类比较有个性的藏书印,我们能从中了解藏主的性格特点。篆刻艺术所说的“方寸之间见天地”,就是这个意思。

比如郑板桥的 “动而得谤,名亦随之”,大致意思是,动不动就遭到别人的毁镑,名誉也随着受到损害。 初看我们觉得就是一句简单的陈述,细品字里行间的坦白胸襟,颇具韵味。

又如张大千的“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书在哪人就在哪,爱书之情,溢于言表。

有一部清殿版的古籍《授衣宝训》,上面的藏书印说:有钱就买,穷了就卖;下雨收好,晴天再晒。光看这印文就能想象,藏主貌似是个很有个性的人儿呢~

藏书章的本意就是一个凭证,向别人证明这本书是我私藏的宝贝,你不许拿不许偷不许借,万一拿了、偷了、借了,得给我好好保管,及时归还不许弄坏,否则我和你没完。后来慢慢变成个性表达意趣的标识。

老祖宗的著作,能传到今天着实不易,古人节衣缩食,跋山涉水手抄书本,往往一本重要的善本打开钤满印章,如果我们讲这些藏书印排一排,可以推断出收藏者的时代和来龙去脉,所谓流传有序就是如此。

丰子恺说过:“在不满方寸的小空间,布置、经营,用自己的匠心,造成一个最理想、完美无缺的世界。这是西洋人梦想不到的幽境。”

萃花也曾想过,在一个宁静的午后,推窗而坐,摊开一本《汪曾祺谈吃》,啊,抱歉,是《诗经》,取出自己的藏书印,“艺界孺子牛,惹却三千烦恼丝,掏心挖肝发推送,艺萃女神藏。”心满意足!

看完各类藏书印,各位看官心中是不是早有偏爱款?

更多内容,请关注”艺萃”

本文为艺萃原创,转载请私信艺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