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我一辈子该做的事——“养生”

 三禾书院 2017-11-06

刘三禾


古之真人,

其寝不梦,

其觉无忧,

其食不甘,

其息深深。

真人之息以踵,

众人之息以喉”

——《大宗师》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苦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这是庄子描绘的神仙。我们不吃饭、不饮水可以活几天,但离开呼吸最多只能活几分钟、十几分钟,在庄子眼里神仙不食五谷,靠吸风饮露生存,也就是说神仙还是要呼吸。“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养生在于养“气”。历代道家修行者都认为第六章讲的是呼吸之法,认为人的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控制呼吸即可养自身“元神”,获得长寿与健康。

道家讲究养生,目的在于尽可能地无限延长我们的生命,珍惜今生、活在当下。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知行合一”。养生应该是80岁后才讲的话题,目前我年近50,自认为现在肯定讲不好。在这里,姑且谈一些经验和想法,但愿对朋友有益。

“养”比“不养”好。人的生命有限。宿命论者认为一个人一辈子吃多少米饭、喝多少酒、心脏能够跳多少次、享多少福都是一个定数,一旦达到这个定数,我们就要到阎王爷那里报到。如果我们在某个时段挥霍无度,比如年轻时多吃多喝过分贪玩,把一生该吃的米饭、该喝的酒都吃完了……那可能就会折寿。正常情况下没有人愿意早死,谁都希望自己长命百岁!宿命论有其荒诞之处,但却给予了我们敬畏生命的警示。生命不可以任意挥霍,我们应该负责任地对待自己的生命,认真地活下去。你不把自己生命当一回事,生命更不会把你当一回事,你糟蹋自己生命五分,生命就可能让你痛苦十分。所以,“养”比“不养”好。我从小身体瘦弱多病,多数时间都泡在药罐里。由于先天基础差,这辈子最让我颜面尽失的一件事,就是读高中时上体育课跑步,每次我都是男生中最差的那一个,比男同学差还可以勉强接受,但糟糕的是我还跑不赢我们班一个女同学。我与其他男同学相比个子不矮、腿也长,但无论自己如何努力就是跑不赢那位女同学,每次跑步她就把我甩在后面与一群女同学为伍,我恨不得找一个地洞钻进去。读大学后,我开始想方设法锻炼自己的身体,至今几十年始终保持着锻炼的习惯,现在自认为身体尚可。

养生须养“心”。“道”是宇宙本源,统治着一切宇宙运动的法则。“善养生者,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养生不单单是锻炼身体养筋骨,吃饱吃好养形态,更要滋养我们的心神、我们的心智。人集精神和物质之大成,随着人类精神世界的不断拓展,精神对寿命的影响越来越不可低估。养生的目的有两方面:一是长寿,一是有品质的生活。没有生活品质的长寿某种意义上是受辱、受难、受折磨。高品质的生活取决于我们的“心态”。“养心”要修自己的眼界、养自己的格局,努力做到快乐不争、善待万物、绝贪婪、弃机巧、去除妄想、虚静平和、宽容放下、守住本心。“养心”还要让自己内心充实。齐白石老人说:“人生不学,苦混一天。”白石老人每天绘画不止,不让时光虚度,90多岁的他逝世前一年仍作画600余幅。对于个体而言,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除去生死,人生何言大事?“养心”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修道,修道必先修德。德是道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修道先修德是一个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的过程,修德是修道的门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时处处以一种感恩的心态生活,始终以善念待己待人对事对物。每个人都有过这种体验:今天做了一件好事、善事,整天的心情都会是愉悦、欢喜的。如果做了一件损人的坏事,连续几天都会疑神疑鬼,晚上做噩梦的概率都会成倍增长。

养生要重“柔”。《道德经》推崇柔弱,只有柔弱才能“绵绵若存”,婴儿最柔弱,所以他的生机最强大。“物壮则老,是谓不道”(第三十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第七十六章)。“柔”包含两方面:一是身体柔软,像婴儿一样骨弱筋柔,充满生机;一是心要柔顺、善良,善于包容退让,给他人一条路,自己才会有很多条路。我们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先天基础不同,每个人的年龄不同,所以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运动方式,不能简单认为强度越大的运动对身体越有利,适合自己的运动才是最好的运动。“强壮”不是身体持久的本性,也不是健康长寿的标志。个性太强、为人处世争强好胜也不符合“道”,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害。我曾有一个好朋友李全堂,他比我小25天,我们曾在一起面对面共事两年,由于都是从农村走出来吃过苦的人,彼此非常投缘。他身体很好、很强壮,冬天只穿两件衣服,他也经常以此为傲,但他在几年前因运动猝死离我先去,我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接受,写了许多文字缅怀他。我经过反复思考总结的原因是:他太“要强”,骨子里不服输,咬着牙都想赢,时时处处都要证明自己“行”。无论对待工作、生活,甚至包括玩,他都有一股拼的劲头,最后42岁就英年早逝,我也失去了一个这辈子能够交心的朋友。

养生不是“不生病”。“人吃五谷生百病”。对待疾病的态度是养生面对的一个大问题?有人一生病就开始怀疑养生或者自己选择的养生方法。谁都不希望自己生病,但生病却是人生的必修课,是人都会生病,我们无法逃脱疾病的煎熬,特别是随着年龄增长,各个器官都开始退化,许多疾病都会如影随形地陪伴着我们直到死亡。既然我们的生命无法杜绝疾病,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它作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主动接受它、承载它,而不是排斥它健康不是不生病,而是疾病不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不影响我们的生活品质。到了一定年龄,你会发现许多疾病无法完全根治,它就住在你身体里,是你身体的一部分。只有接受,才能更好地医治,许多人对疾病恐惧,对疾病敏感,小感冒都紧张,整天睡不好、吃不好,这种态度倒让疾病更猖狂。我有一、两个医生同学,经常接触,时间一久我得出一个结论: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医生。医生不是万能的!由于目前还没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医生对你身体的了解局限在就诊的几分钟,只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时不可避免会误判、出现药不对症的情况,甚至还会出现“医好胃却伤了肝”、“医好肾却无心伤了肺”这种顾此失彼的现象。我们要学会自己当自己的医生,观察自己、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从细微处把握自己,不透支自己的身体,不滥用自己的身体,日常使用都要注意保养,一旦透支就更要及时、加倍、尽心地呵护和保养,做到“未病先防”,自己做自己的健康管理者,不到万不得已不把自己身体交给冰冷的检查机器。星云大师与糖尿病和平相处50余年,他的体会是:“面对各种疾病,大家要有一个态度,就是自己要做自己的医生。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身体有病,最重要的是自我治疗,自己做自己的医师。自己心理健全,就可以克服困难;自己的毅力坚定,就可以克服一切的病苦。”

养生贵“自然”。我们来到世上,父母给我们身体,过度透支、胡乱糟蹋、一点都不爱惜肯定不对,但过度“养生”同样是糟蹋自己的身体。我们这代人经历过“缺吃少穿”的生活,骨子里总有一个观念“吃得好身体才好”,现在我们有条件吃好的就大吃特吃,特别是过去没吃够的大鱼大肉、想都不敢想的山珍海味。正由于这种胡吃海喝,导致营养过剩内分泌紊乱,许多不到四十岁就吃出了高血压、痛风、糖尿病等等富贵病。目前各种养生方法、养生药物、养生食品、养生培训班大行其道,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许多人跟着“专家”变着花样折腾自己的身体。有些老年人经不住诱惑,把自己一辈子的积蓄都购买成保健品;有些人听说走路是最好的健身方式,于是你走一万步,我就走两万步,走赢别人好像才算养生……。今天跟着道士炼丹、明天跟着和尚念佛,今天学日本人饮尿,明天学巴西人爬行……如此养生等于“害生”。大道至简,养生贵“自然”。养生不是与他人比赛,更不关乎荣耀和脸面,纯粹是自己的私事。养生也不是一件特别了不起或者什么高、大、上的事情,养生只是一种生活习惯。把某种有利于自己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饮食起居、身体锻炼、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长年累月坚持下去,成为一种自然而然、条件反射般的日常行为习惯,就是最好的养生。

最后,让我们回到第六章看看如何养“气”。“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大宗师》庄子)。真人的呼吸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细绵深长可以到达脚后跟,而普通人的呼吸气粗如牛,急促短粗只到喉部为止。吐纳功夫是无数前辈长期静坐修行总结出来的经验,它能消除杂念,让我们达到物我两忘、心身愉悦和谐的境界。千百年来,许多人通过练习这种吐纳之功,以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目的。个人认为,老祖宗的经验值得借鉴。下面看看老祖宗如何养气?《太上老君养生诀》“服气诀”对呼吸之法进行了详解:

 “老君曰:玄牝之门,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言口鼻,天地之门,以吐纳阴阳生死之气。每旦面向东,展两手于膝上,徐徐按捺两节,口吐浊气,鼻引清气,所谓吐故纳新,是蹙气。良久,徐徐吐之,仍以手左右上下前后拓。取气之时,意想太和元气下入毛际,流于五脏四肢,皆受其润。如山之纳云,如地之受泽。若气通,便觉腹中泪汩转动,若得十通,即觉身体润怿而色光泽,耳目聪明,令食有味,气力加倍,诸疾去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