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济¹』11.谁与争锋

 49度灰灰 2017-11-06


正文

『经济¹』11.谁与争锋 来自开浩御书房 14:59

各位御书房的听官们,大家好!这里是《逃不开的经济周期》,我是开浩。经过上一节华山论剑激烈的海选赛之后,我们认识了耿直BOY魏克塞尔、大魔头霍布森、锅炉大师巴拉诺夫斯基、挑战者斯皮索夫、利率剑派的卡塞尔还有调控市场派的卡钦斯与福斯特。然而,以上人员都未能进入决赛,让这些大牛们止步于海选赛的是那位英雄是谁呢?且听开浩慢慢道来。


剑桥学派——庇古,招式:心理因素


上面7位经济学家的经济周期理论不能说不正确哈,但是被一位叫做庇古的经济学家,给一锅端了的原因在于,他们的理论太理性,太客观,在他们的分析中摒弃了“人”这个不稳定因素。而往往,一个系统中最不稳定的部分,才是决定大局的部分。所以,阿瑟·塞西尔·庇古得以脱颖而出。人为的心理因素是万万不能被忽视的。


其实早在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的时候,就提到过人为的心理因素。穆勒认为由于新技术造成的市场突然扩大,前期的商品短缺,商人们会过高的估计自己可以抢占的市场份额,所以盲目地扩大生产;等产品投入市场后,由于之前的投入太多,卖出产品的竞争严重,价格下跌迅速。所以,需求过多竟然会走向供给过剩的反面。


那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庇古,他于1877年出生在英国一个退役军官的家庭。这就比咱们前面什么银行家家庭呀,经济学家家庭呀这些逊色多了。所以,教育经费也就不那么充足,不过,家境一般也没有挡住学霸的道路,人家能得奖学金呀。优异的成绩使他又成为一个被世人认定的天才,别奇怪,本经济圈就是天才扎堆的地方。庇古19岁进入了剑桥大学,刚一毕业就留校任教。当老师也就罢了,令人羡慕嫉妒恨的是,任教5年内就出版了3本经济学著作!太高产了!


当然,他的优秀也是因为有良师相助的,就是我们前面几节提到过的,开创微观经济学的马歇尔。没过几年马歇尔就年迈退休了,庇古不负众望的传承了马歇尔的衣钵,接过了马歇尔的光荣职位。开浩身边也有着几位良师,适时的指导开浩前行,所以开浩体会得到庇古的小幸运和小幸福。


好啦,庇古现在要放大招了,1927年出版了《工业波动》。在这本书中,他把经济周期和由真实因素、心理因素以及自主的经济因素都巧妙的关联在了一起。他认为,经济危机时人们的悲观情绪完全是之前对经济的乐观造成的。破产并不是毁灭资本:当一家公司倒闭的时候,其资本设备仅仅是被新的资本家所接管而已,并没有被销毁呀。可是这会造成恐慌。在经济危机之前,人们是看到只要有钱投资就会有回报进账,所以当人们眼见着资本家破产的惨状时,就变成惊恐了,不敢再将自己的钱进行投资了。于是,资本不足,钱荒了,无法投入新的生产,衰退又如期而至了。


而且,庇古并不相信,亚当·斯密的那双“看不见的手”能够使陷入困境的经济自动恢复均衡。斯密的经济学认为,人是自利的,自利的人会通过提高自己的收入而努力,从而也就提振了经济。可经济危机的现实是,产品的价格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果商家为了追求利润,不降低价格,那么产品就会大肆的积压,无人购买;如果为了将产品尽快卖出去,却又成了亏本的买卖。这又是一个悖论。


所以,庇古经过自己的研究,提出了在经济危机中,恢复市场供需的均衡之法。一、收集全面的经济统计数据。在数据中发现产品的价格波动,用来评估市场的景气程度。这个很好理解呀,大数据在那个时代就很好用嘛;二、稳定价格。避免商家们为了清除库存而进行的价格血战。跟危机相比,给民众们看到资本家们破产,才是更大的社会危害。对经济失去信心后,民众会攒着越来越多的钱而不敢再消费和投资,经济将会更加萎缩;三、政府进行积极的货币政策。这个我们在桑顿那一节有所提及,就是往经济的大水池里注水,让经济继续流动。资本家们有钱继续经营,给工人们继续发工资,民众们继续购物。那样日子也不会过的太悲催。


这其实也就是政府干预经济了哈,此时庇古在剑桥大学的另一位同事,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狠狠的曲解并嘲笑了他的理论。这也就罢了。甚至后来,凯恩斯还引用了他最好的想法。但是,这次凯恩斯没有参加华山论剑哈,我们将在后面的节目里,单独介绍凯恩斯,因为凯恩斯的经济学成就是非常显赫的。庇古的理论研究当然不会因为有凯恩斯的出现而停止。1950年庇古出版了《福利经济学》,因此成为了“福利经济学之父”。时至今日,各国在研究社会福利的时候,依旧会请出他老人家的理论来探讨一番。


至此,算上上节,我们一共介绍了8位赫赫有名的经济学家,他们都各有所长,独树一帜。但是,当时并没有人把他们中的任何一位看成是这个领域的领头人。而那个时代的真正领袖人物是:


武林盟主——丹尼斯·霍尔姆·罗伯逊


其实,罗伯逊也是剑桥剑派的一员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师承庇古,最后又传承了庇古的衣钵,接替了庇古的教授职位。他跟凯恩斯也有着一段不解之缘,他们之间保持了将近十九年的合作关系,最终因为学术意见分歧而分道扬镳,人物介绍就到这吧,毕竟,我们还是经济类节目,至于其他的,大家自己去YY。


罗伯逊呢,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倾注在研究经济周期理论中,用他自己的话说。“工业波动、货币、信用以及就业等问题。一直是经济学中我最感兴趣的领域,对该领域的研究也是我期望能够被后人记起的唯一的个人贡献”。 他是重视实际经济因素在工业循环当中作用的第一人。并且在考虑工业波动时,他不仅考虑价格和信贷的周期特征,还考虑到了产出和就业的周期性波动。


罗伯逊将工业波动描述为:价格水平,货币利润水平以及就业水平的准节律运动。通过深入的研究,他发现了老师庇古的理论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罗伯逊并不否定在经济循环之中的货币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唯一原因,也不是重要原因。 他按自己的分析,将经济波动分为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两类,其中合理的与实际因素有关,而不合理的才和老师的货币和心理因素相关。


造成合理波动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必然结果。比如说,设备更换和新技术的产生、新的资本的投入增加了投资的回报等等,这些因素呢,必然会扩大生产能力,导致产品的供应和需求发生了变化,供求变化必然引起的价格波动。这些波动不可消灭,但可以预见,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认为它是合理的,符合规律的。


而不合理的波动是由货币体系和心理因素对实际因素的过度反应而引起的,就如庇古老师说的那样。所以,罗伯逊认为只有这种波动才需要想尽办法避免。于是,罗伯逊将各个产业部门分开来考虑,以探究它们在经济周期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比如,土地房产和即时消费的商品之间就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呀。一般说来,在萧条时期,土地房产的价格会从经济繁荣时期的价格基础上一路狂跌;而即时消费的商品却有可能因为生产萎缩而价格上升。萧条的基本特征并不总是价格暴跌,而是无法保持可持续高速生产的水平之上。所以,罗伯逊坚持,在经济波动之时,使用“信贷控制”政策,和其他合理波动中的稳定手段一起使用。而不只是直接在市场的蓄水池注水。这显然比庇古更有大局观。


在此之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人们有充分的理由推崇罗伯逊为经济周期领域研究的权威人士。在今天看来,经济周期运行中,资本投资、实际利率、价格、货币供给与利率仍然是关键要素。这是一套组合拳。


热闹呢,我们是看完了,现在该敲敲黑板,划重点的时候到了。


首先,我们知道了马歇尔、霍布森、巴拉诺夫斯基、斯皮索夫、卡塞尔、卡钦斯、福斯特、庇古和罗伯逊等人——描述了经济周期自始至终的各个循环阶段,阐释了在短期内萨伊定律与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为什么失灵,以及为什么会造成周期性的波动,即在经济的繁荣期供给会出现短缺(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而在衰退期会出现需求不足(导致失业)的原因。


从这些经济学家的分析中,我们很难说有哪一个特别追究供给方面,又有哪一个特别追究需求方面,但就其所给出的政策建议来看,霍布森、卡钦斯与福斯特3位较为突出。在以上9位经济学家之中,正是这3位建议对需求进行干预,于是他们也就被划为“消费不足”学派。其余6位经济学家则被划为“投资过度”学派。


但有趣的是,这两家所谓的学派,他们的分歧并没有到相互对立那么严重。甚至可以把它们相互叠加在一起,成为一个更为复杂而又相当连贯的整体。这两个学派当然重要,在华山论剑中也是不相伯仲,但就后来所出现的众多学派来看,它们也仅仅是其中的两个而已。还有第三个,就是:货币学派。


货币学派来头可不小,脱胎于有大量货币的地方,掌管着国家的经济政策,在银行领域长袖善舞。那就说该派的一个先锋人物吧——拉尔夫·乔治·霍特里,他精通货币银行的相关理论,时任英国财政部调查局局长。


霍特里在1904年进入英国财政部工作。在1913年出版了第一本关于货币与经济周期的专著——《商业的盛衰》。在著作中把经济周期归咎于货币供给的波动。在霍特里看来,常见的经济周期有两种不同的演变方式:


一、外部冲击。某些外部推动因素(比如,新技术革命)可以造成一连串涟漪式的反应,其影响会从一个行业蔓延到另一个行业。行业也有上下游关系嘛,也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产业链。但是,在初始的冲击结束之后,这些波动就会减弱,或者会消失。被消化在经济之中,就变成了经济中的一部分。这种波动就被称为“真实经济周期”。这个就像每天的热点新闻,读完就冷了。


二、内在的货币不稳定。霍特里相信货币体系具有内在不稳定性。要知道,货币也是有限的,也是会受到供求关系影响的,货币也是商品。从中央银行的角度来说,要在稍长的一段时期内把实际利率标定在魏克塞尔所说的那个含混不清又变化无常的“自然利率”水平上,是极不可能的事情。


那我们先掰扯一下,中央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扮演的角色。中央银行呢,其实是国家的一个金融监管部门,他只跟其他商业银行打交道,没有跟企业和个人的业务往来。我们这里只简单说一种它控制商业银行的手段,那就是传说中的“存款准备金率”。在霍特里的解释中,货币的不稳定性就是因为这个“存款准备金率”。它是什么呢,就是金融监管部门要求各家银行按照其存款余额的既定比例持有金融储备,来保证商业银行兑付现金的能力。


商业银行会吸收社会上的闲散资金,然后再贷款出去,来挣得中间差价。如果不设置“存款准备金率”,那么银行会肆无忌惮的把存款都借贷出去;当有人要求归还储蓄金的时候,那就尴尬了,随时有可能因为被挤兑而破产。要是再有几笔贷款坏账收不回来,那就真的关门大吉了。而商业银行又是经济体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所以金融监管部门不会让他想咋玩咋玩,必然就会进行贷款额度的限制。来保证商业银行日常的存款兑付不受影响。


那么好了。经济繁荣的时候,市场信心十足并增加投资活动,这就意味着银行倾向于发放更多的贷款。但是,如上所说,银行增加的贷款发放到一定阶段后,就会遇到最高放贷比例“存款准备金率”的限制。那货币的供应量就小于需求量了,所以,根据供求关系,货币要涨价了。这个价怎么涨呢?那就是提高利率。钱少嘛,你想用,就要付出更高的代价,给更高的利率,银行才会贷款给你。其实只是节流少发放贷款也是不够的,银行为了争夺市场中的闲散资金,也是要提高利率来吸收更多的储蓄资金。


这样一正一反的折腾,工业企业就受不了。因为利率高了,民众们的钱值钱了,那购买商品就不着急了,我存一个月钱再买,还能多买点东西;而工业企业向银行贷款的成本就高了,那生产成本也就水涨船高了。那降低生产和清理库存就是工业企业的最佳的策略了,所以生产萎缩了。那我们看到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的利率会偏离原本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低利率”。


此外,霍特里最为关注的一种状态是他所说的“信用僵局”。其实就是在经济衰退的时候,及时降低利率也不能刺激任何借贷活动。当发现利率过高的时候,大量企业已经作出最优的选择,收缩生产了。所以,即使把把马儿拉到水边,马儿也不会去喝水了。如果说还有方法,那霍特里给出的答案就是,一旦发生信用僵局,能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增加货币供给。


坦白地讲哈,那个时代的思想者们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当应该停止支出时,你不应花费时间思考经济会如何运转,而应当去看一看实际上要发生什么。尽管经济周期理论在理论层面上已经有了较长期的发展,但在实践层面却并不那么容易和美好。经济周期的路还很长,我们还要继续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