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懿为什么至死都不废曹自立为帝?

 火天大有_元_享 2017-11-06

不是他肯不肯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

要篡位,不掌握兵权是不行的。但是,在曹操和曹丕时期,司马懿都是文臣,没有机会单独领兵出征,接触军权。一直到明帝曹叡时期,司马懿才诛孟达,扛孙权,拒诸葛,平公孙,通过不断的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建立功勋,逐步接触到了军权。

但是,到明帝曹叡去世的时候,曹魏政权的文武大权仍然掌握在曹氏、夏侯氏手中,以及部分忠于曹魏的文武臣僚的手中。也是因此,在齐王芳继位后,此前曹爽并无威望,也无功勋,只是通过很简单的办法,就能迫使司马懿托病不朝,隐居不出,以求避祸。

这就说明,直到高平陵之变之前,司马懿虽然看上去威望隆重,一门父子兄弟十一个人封侯,但他不要说完全掌握曹魏政权的文武大权,就是连在与曹爽的斗争中都是处于下风的。所以,在曹爽党政时期,虽然他多次对曹爽的一些做法提出异议,但是曹爽不听,他也没有办法。

曹爽党政初期,司马懿仍然奉命领兵出征了几次,但曹爽想通过征讨蜀汉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司马懿建议他不要盲目出兵,曹爽不听,被蜀汉击败。但通过这次军事行动,曹爽仍然完成了对司马懿曾经长期驻守的关中地区的将领进行了调整,改由曹魏外围宗亲和当时的名士夏侯玄担任征西将军。

对此,司马懿也无力阻止,只能为自己的儿子司马师换来一个中领军的职位。

曹爽撤销了担任曹魏政权的宫廷守卫的中垒营、中坚营,把原来的军队交给他弟弟曹曦统领,司马懿甚至都搬出了祖制,仍然未能组织曹爽对宫廷守卫军的调整和重组。

在曹爽的步步紧逼之下,司马懿为了明哲保身,保全身家,托病不朝,在家里装病,甚至装出又聋又哑、老态龙钟的样子,以使曹爽放松警惕。

也是在司马懿隐忍待机,一再退让的策略之下,曹爽阵营被司马懿麻痹,以为司马懿真的已经不足为患了,放松了对他的监视和控制,从而给了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机会。

而司马懿能够在高平陵之变中一举成功,也不是因为他一个人的势力已经足以对抗曹爽阵营,而是因为曹爽在当权后,大肆打压司马懿、蒋济、高柔、王凌等曹魏元老,从而引起元老们的集体反对。

也正是在曹魏元老的默许和支持下,司马懿才能在高平陵政变中一举摧毁曹爽阵营,控制了曹魏政权。

但即便是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也只是控制了曹魏政权的中央,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关中、淮南、荆州等重要的曹魏重兵集中的地方,完全控制曹魏从中央到地方的整个全局。

因此,在高平陵之变后,齐王芳下令给司马懿加封食邑至两万户、拜丞相、赐九锡,司马懿都坚辞不受。不是因为他高风亮节,而是他知道这时候还有很多人反对他,他的野心不能表现得太过于明显。

为什么呢?因为司马懿不是董卓。董卓就是在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之后,以为自己就已经控制了全国,不顾全国各地诸侯明目张胆的反对,就想过一把皇帝瘾,结果身死族灭。而司马懿想的是,他要循序渐进,逐步掌握权力,消除异己,在水到渠成的时候再篡夺曹魏政权,完成政权的平稳过渡,创建一个新的王朝。

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并取得成功。250年,司马懿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已经不能上朝,朝廷有事,只能皇帝到司马懿的府邸去商量。

就在这时候,曾经支持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曹魏元老王凌在淮南开始进行活动,准备以反对司马氏专权的名义,废黜齐王芳,改立曹操的儿子楚王彪为帝。而且,王凌认为,此时司马懿已经病了,不可能亲自领兵出征,而朝廷其他人都不是他的对手。所以,到251年正月,王凌借口东吴有入侵曹魏的迹象,调动军队,发动了叛乱。

但王凌没想到,司马懿虽然已经身体状况非常糟糕,仍然在这年四月舆疾出征。而且,司马懿的行动非常迅速,比王凌预计的时间还早,就到达了淮南前线,包围了王凌。而王凌此时尚未完成最后的动员和集结,只能承认失败,向司马懿出城投降,后来在知道司马懿想要他死之后,就自杀了。

从淮南前线返回洛阳不久,司马懿就在公元251年的8月病死了,时年73岁。

而且,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接着掌握曹魏政权,继续沿着司马懿的路线篡取曹魏的政治和军事权力,但这个过程并不快,此后又先后发生了淮南母丘俭和诸葛诞的叛乱,都是反对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的。

但反过来说,从淮南三叛的声势看,一次比一次小,影响也一次比一次小,涉及的范围也是一次比一次小,说明曹魏政权中反对司马氏的势力正在逐步削弱,忠于曹魏的势力在司马氏的打击下,逐步衰退。

到公元263年,司马昭掌权时期,伐蜀成功,就已经进位为晋公,拜相国,赐九锡,完成了篡位之前的一切准备。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才最终完成篡夺曹魏政权的过程,建立晋朝。从高平陵之变算起,司马氏经过三代四个人,如同接力赛一样,在长达十七年的时间里不断推进,才最终篡魏为晋。

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篡位也是个很讲究技术和微操的事情,需要掌握好节奏和步伐,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无所作为,需要在正确的时间点做正确的事情。毕竟,篡夺政权这种事要安全第一,时机不成熟宁可不动,也不能盲动,否则只要一步踏错,就全盘皆输,身死族灭。袁术、董卓就是很好的例子。

曹操其实也是同样的逻辑。不是他不想在活着的时候就篡位称帝,而是他还有内外反对势力存在,条件还不成熟。而当他完成这些准备条件的时候,他自己也已经油尽灯枯,走到人生尽头了。

从几个维度来观察。

首先,政治合法性。曹丕虽然篡汉自立,然而在继承制度的合理性上没有问题,因为有一手汉献帝禅让作为背书。况且,要是没有曹家父子保留汉室的基本颜面,汉献帝能不能当成傀儡都还是个问题。所以,在曹家立下不世功业的基础上曹丕接受禅让,代汉自立,在政治合法性上没什么问题。而司马懿之于曹魏政权,只不过是可以当成一员大员或者封疆大吏的角色,对内未有挽狂澜之既倒之功业,对外未有开疆扩土的战勋,故而终期司马懿一生,就算最终兵变曹爽掌握了兵权,那也是得到一个让朝堂上下口服心不服的局面,所以司马懿称帝的政治条件还不成熟。

其次,硬实力问题。司马懿一生都是文官,虽然最后曹睿让其掌兵,但是实际上司马懿的军事才能并不是像三国演义里写的那样特别突出。数年和诸葛亮的鏖战,也只是让他掌握了雍凉地区的兵权,在军队系统开始穿插进了自己势力的人马。但是培植自己系统的军事人才是多么长久的工作啊,终其一生,也只做到了部分掌控,这一步最后实际上是通过了三代父子的努力才完成的。虽然司马懿通过兵变实际上掌控了京畿地区的卫戍军队,但是在西域,东北,北方,东吴前线仍然大量存在着忠于曹家的五子良将的后代的部队,一旦司马懿强行费曹魏而称帝,到时候各路军头们群起讨伐之,司马懿也没有胜利的把握。

然后,是国际形势。当是的国际形势是魏蜀吴三大国,以及南方部落,西南蛮夷,东北部族,西北戎狄这些地区小国共存。很不幸的是,自从曹丕重新经略西域之后,曹魏实际上是处以处处受敌的状况。蜀国吴国实力上均不如曹魏,所以必然互为呼应,西北诸部落,东北的游牧民族都对曹魏虎视眈眈,因为这个时候的曹魏一边和吴蜀两线作战,一边还要提防着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重任,所以外部的压力导致他们内部必须表现的团结。不管是诸葛亮的隆中对,还是鲁肃版的夜话,都提到争霸天下需要有一个要素,就是曹魏有变。曹丕去世,曹睿上位这样的和平交接尚且引得诸葛亮数次北伐,东吴几度发兵。试想要是司马懿在这个国际大背景下篡位自立,恐怕这个位子就真的坐不住了。

最后,司马懿的个人元素。拉长纬度看司马懿的一生,发现他大致都是随遇而安的历程。曹操太强,只能做些小吏;曹丕太精,只能老实执行;曹睿多疑,只能小心算计;到了曹芳继位,好不容易掌大全了,发现自己原来已垂垂老矣,七老八十的人了瞬间醒悟,不是我多优秀,实在是同时代的能人们都在我前面离开了,剩我一个虽然天下无敌,但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壮心到了暮年,真的还有吗?存疑。



感谢邀请。 上一个话题说过的,他对于自己战战兢兢服务了一生的家族 先人总是有些许感情,这感情很复杂。其次,曹操也是至死没有篡汉,而后曹丕自立为帝,曹操自己说自己是汉臣,至死后不想背骂名,其实后期他的种种都是为儿孙铺路。另外,东吴西蜀国力都还强盛,外敌环于侧内乱不能有,同时还有曹操这个前例 ,司马懿当然不能篡位 ,不说他,就连司马师司马召也是没有篡位。 乱世纷争,强权就是公理。


1、篡汉自立,不愿背乱臣贼子的罪名,这是最为浅显的一个原因。东汉末年汉室衰微,但纲常伦理仍在。前期曹操一直以天子之名出兵征战,以捍卫朝廷的名义进行战争。如果他真的废掉了曹魏,那么他难以自圆其说。

2、不贪虚名。司马懿手中的曹魏皇帝就像笼中的金丝雀,没有任何权力。司马懿大权在握,没有必要为了一个虚名而承担风险。

3、客观条件不具备。司马懿最终没有迈出最后一步,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得不到世家大族的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