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隶知多少(第七篇)——《石门颂》

 眉州闲人688 2017-11-06

 

上篇:汉隶知多少(第六篇)——《华山碑》


《石门颂》摩崖刻石,旧在陕西汉中褒城石门,现存汉中博物馆。东汉明帝永平四年(61)司隶校尉杨涣(字盂文)复修石门通道。



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四月,汉中太守王升“涉历山道,推序本原”,撰文并主持刻石“嘉君明知,美其仁贤,勒石颂德,以明厥勋”。称赞杨涣“有勋有荣,凿禹龙门,君其继纵”。把他的功劳与大禹凿龙门相提并论。认为他的功绩应“垂流亿载,世世叹诵”文辞华美,有汉赋的风格、气势。其书法,杨守敬《平碑记》说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我们审其用笔,亦如《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中锋运笔,藏头护尾,舒展大度,波势自然,笔力撑挺。藏锋、圆笔中时见收笔露锋,浑厚中亦可见神气外露,与《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稍异。结体颇类“武威汉简”骨干平正而结法险奇,疏密、斜正、大小参差、活泼多姿。其中“命”“升”“诵”三字垂笔拖长并重按,“落落大方,粗犷拙实”。



这种大胆夸张的笔道与西汉《建始四年简》的“年”字,《永元四年简》的“薄”字,五凤二年《鲁孝王刻石》中的“年”字,以及散见于《居延汉简》《马王堆汉简》中的。“千”“笥”“掾”“事”“令”“律”“年”等字的垂笔伸展重按同属一类。这种大胆泼辣、奔放不羁的笔势,正是汉代艺术中追求气势、力度、速度的体现,其势如长枪大戟,舒展峭拔。



其章法,依摩崖之势取纵长方形,额刊上方中央,纵有行而横列不拘;字距行距亦不求其一律,疏而不散,密而不犯;因文章格式而自然形成的五个短行夹于长行之中,更兼部分字大小错综排叠,使高约3米、宽约2米的巨幅书法作品气势壮阔中有了强烈的节奏感、韵律感。



巍然屹立的《石门颂》是一部无声的歌颂开通石门的协奏曲,它不是威严、整肃的美,而是自然、淡雅、劲健的美。它不追求雍容华贵的静态美,而是让人们随着文章的波澜起伏,书法点线波势的变化,领略到时间推移所产生的动态美——旋律、节奏——音乐美。



旅居法国巴黎的中国学者熊秉明先生在《中国书法理论的体系》一文中说:“别的文化里往往由雕刻(像希腊胜利女神)或建筑(像罗马凯旋门)来完成的,在中国则用了书法。”



中国的书法刻石,不仅是用文字记录史实,而且是有意识的,有作家、书家、刻家感情注人的树碑立传。由此,书法的三要素也无不充溢着感情的因素。扬雄所谓“言,心声也;书,心血也”,就是讲寄情点画这一中国书法的本质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