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茅忠群对话黎红雷:儒家思想在方太企业管理中的实践

 伟天英 2017-11-06

【导读】“利己”是市场经济的动力,为何“利他”也是?当代儒家商道是如何促进企业经济效率的?11月4日下午,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儒商会会长黎红雷做客第113-3期文汇讲堂暨“优秀传统文化接着讲”第三讲《传统文化与经济效率》。方太集团董事长、总裁茅忠群及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史学系主任程霖分别担任对话及点评嘉宾,今分享嘉宾对话精华版。

儒家治理中强调教化为先,能减少小错误

茅忠群:我从2004年开始学习传统文化,2008年导入到企业中,多年实践让我感觉,短期效率和长期效率不是简单的叠加。我们在方太贯彻的是“以儒御法”。后人在总结古代朝政管理经验时有“阳儒阴法”之说,我并不特别认同,或者说这确实是个经验,但可能是不太成功乃至失败的经验。为什么呢?微至企业的治理,巨及国家的治理,核心思想应该一以贯之,要么是儒家核心思想,要么是法家核心思想,反之,在企业里会形成了两张皮,无法有长久效果。我一直倡导法要符合仁义,即良法或者善法,秦朝拥有虎狼之师为何二世而亡?从我的理解,最大的问题它的法不是善法,很多是恶法,或者说越到后来越显示出恶,导致老百姓民不聊生,揭竿而起。所以我的以儒御法,其实也就是儒家,完整的儒家管理其实不仅仅是德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它包含了“德、礼、政、刑”也包括法治。

▲《方太儒道》探讨了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跟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是方太企业管理思想精髓

黎红雷:很多人说儒家不讲法,其实并非如此。孟子云“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一个管理者只靠善心不能治理政治,尽管孟子很强调“以不忍人之心推出不忍人之政”。法律是人制定的拿来管人的,如果人的良心坏了,什么法都没用。所以儒家看透了这点,就是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如何结合?我很同意忠群兄说的不要搞两张皮,那具体你是怎么结合的呢?

茅忠群:方太有个制度叫处罚制度,把员工的错误行为按照严重程度分成了ABC三类,A是最严重的,C是最轻的,比如说迟到早退,B就是居中,怎么处罚?在导入传统文化之前,即使最轻的也要罚款,迟到一次要罚20,做法很简单也比较有效。

学习儒家文化在公司推广开后,我首先取消了C类错误的罚款。四年监测数据上看,违反C类错误的,每年下降一半,这是体现儒家的长期效率。但犯了最严重的A类错误,还是毫不手软,立即开除,体现了强硬性。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种立法制度,一方面通过教育让员工不想犯错误,一方面通过严厉的处罚让员工不敢犯错误,这样就把短期效率和长期效率有效结合了。

斯密过高看好经济人的理性,“利己必利他”假设有漏洞

黎红雷:亚当·斯密是我很崇敬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但作为后来者,不能不指出其理论的不足。斯密把人看成一个完全的理性人,认为一个人为了实现利己的目的一定要利他,这是理性经济人的必然选择。

我认为亚当·斯密理论的失误主要是把人的理性设定得太好了,忽视了人有很多的非理性,利己必须利他,但不利他的情况太多了,我刚才讲的买卖油画就是例子,所以塞勒堵上了亚当·斯密的漏洞。

茅忠群:确实是这样。斯密“市场经济中的人都是理性人”假设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它忽视了人类对利己的认识存在不同的理性,中国文化叫智慧见解不同。以此看,人对利己的认识分多个层次,最差的层次:利人了就不利己的零和博弈思维,我给你多了我就少了;略好一些的是认为利人和利己没有关系;再上的认识是:利人才能利己,这是亚当斯密的假设,这已经是中国文化里君子的认识水平,但中国文化中还有更高的圣贤认识——利人就是我生命的一切,因为已经无我了。这四种不同的认识就会产生四种不同的利己的方式,第一种会选择损人利己;第二种只做利己事,但不会专门去损人;第三种是君子,君子爱才(利己),取之有道(利人);圣贤就不一样,念念利人而不考虑自己。

所以利己的目的其实确实不一定都能导致利他的行为,所以仅靠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其实不能够健康运作,必须要加上严格的法律法规去限制损人的行为,同时还要加强道德教化,让经营者都能明白只有利人才能真正利己,然后再加上政府的宏观调控加以合理的干预、调节,我认为只有四只手协同发挥作用,市场经济才能真正地健康。

市场调节、政府调控、社会文化调整

黎红雷:哪四只手?

茅忠群:第一只手是市场经济,就是通常讲的无形的手;第二只手是法律法规,限制人的恶、损人的行为;第三只手是道德教化,鼓励倡导利他,就是稻盛的哲学;第四只手是政府的宏观调控,让经济始终运行在稳定的健康轨道上。

▲ 加强道德教化,让经营者明白只有利人才能真正利己

九年实践证明,“义以生利”是更高境界也是可行操作茅忠群:企业的教化作用很重要,这也是我不遗余力连续近十年推动儒学熏化全覆盖的动力。如何用儒家商道促进经济效率?我用另外一词来概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国文化中的“义利合一”。义,对应传统文化,利,就是经济效率,义利合一当然内涵也非常丰富,简要讲分两种,一种是君子爱才取之有道,把利和义很好地结合起来。另一种更高一层,传统文化也有讲“义以生利”,你不用盯着利,尽管去做合乎道义之事,利就在其中。《大学》结尾云: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就是把义当成利,并不是说我只有义没有利,利就在义中。

方太在2008年之前的管理是非常西化的,我引进的高管和高层很多都来自世界500强,对西方管理之道我非常了解;我本人从2004年开始学传统文化,它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所以在2008年开始导入到企业管理里,如何把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做一个很好的结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管理?这个摸索过程中,我总结了五个总纲,第一中西合璧,过去为了学习西方我们全盘西化,今天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一定是中西合璧,但不能两张皮。

第二个是仁义经营,就是对顾客、员工要仁至义尽,要修己以安人,假如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真正能够让我们的顾客12分地安心的话,你说经营结果还会差吗?还用每天还用去算利润吗?我觉得不用去算。第三是品德领导,西方大量的书在讲领导力,中国的领导力从哪儿来,是从领导者的品德来,比如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再比如“其身正不令而行”,我才发现,这句话里不就含有效率吗?

第四个是德法管理,刚才已经谈到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表面上第一句讲儒家,第二句讲法家,我后来理解它是完整的儒家管理体系,因为你的教化不太可能对100%的人有效,如果对10%的人无效的话,我要用后面的政和刑,所以这是德法管理。

第五个是领导修炼,从前四条发现所有的中国土壤上的领导人,他的要求都比西方要高,就是中国的领导人一定要修炼,这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比比皆是,比如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比如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都是我们修行的方法。

▲方太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企业“孔子堂”,号召所有的员工每天早晨聚在一起朗读国学经典

伟大的企业:作为社会组织,如何在经济安人同时导人向善

刚才黎教授肯定我要做“伟大的企业”,2014年,我就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样的企业才称得上是伟大的企业?西方认为企业只是一个经济组织,我们东方文化认为企业还是一个社会组织,作为经济组织当然要满足并创造顾客的需要,但是作为社会组织还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并且导人向善,所以,我进一步得出伟大企业的四个特征叫“顾客得安心,员工得幸福,社会得正气,经营可持续”,我把“伟大企业”作为公司未来十年要实现的新的愿景,争取在已有实践基础上,再加提炼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太文化。

过去九年的实践产生的经营结果怎样呢?为了来这次对话,我还是第一次去查2007-2016年销售和利润的数据。我把它切分成前五年和后五年,前五年是2007-2011年,尽管是2008年导入传统文化,但前三四年的效果还没有发挥出来,在摸索可能甚至是走弯路阶段;很显然2012-2016年效果出来了。前五年年均销售增长率是20.3%,后五年的年均销售增长率28.8%,增长了8.5个点;前五年的利润率是8.44%,后五年的利润率是14.33%,增加了将近6个点。

所以,我也是深深地感受到古圣先贤说的“义利合一、义以生利”完全没有骗我们,完全是正确的!

黎红雷:很好,掌声鼓励!阳明先生说他的“良知”说是从百战中悟出来的,这很可贵,忠群兄的体会也是从实践中悟出来的。中国企业家就是这样把儒家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的管理科学技术相结合,默默地创造奇迹,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故事,这就是我们中国企业家的成功所在!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