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周两课】《亚健康调理师》(五十三)——配穴处方

 秦岭之尖 2017-11-07

------- 每周一、五为大家倾情奉献 ------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科院《亚健康调理》



第五节 配穴处方


    配穴处方是在分析病因病机、明确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腧穴和刺灸、补泻方法组合而成的,是治病的关键步骤。腧穴的选取是否恰当,处方的组成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故针灸配穴处方必须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针灸治疗原则的指导下,根据经脉的循行分布、交叉交会和腧穴的分布、功能及特异性,结合疾病涉及的脏腑、病情的标本缓急进行严密组合。做到有法有方,配穴精练,酌情加减,灵活多变。从临床实际情况需要出发,择优选用一种或多种配穴方法组成处方。


一、选穴原则

    选穴原则是指选取腧穴的基本法则,它是配穴的基础、前提和先决条件。一般有局部近取、邻近选穴、循经远取和辨证选穴四种选穴方法。

    (一)局部近取

    局部近取的选穴原则即围绕病痛所在的肢体、脏腑、组织、器官就近取穴。这是根据每一个腧穴都能治疗局部病证这一作用,制定的一种基本选穴方法,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多用于治疗病变部位比较明确、比较局限的病证以及某些器质性病变。例如,头痛选百会或太阳,鼻病选素器或迎香,面瘫选颊车或地仓,脱肛选会阴或长强等。此法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应作为选穴的主要依据,尤其对那些针感不明显的患者,从加强局部的刺激作用来看,更加适宜。例如,临床上对各种关节疼痛、痿证以及扭伤、皮肤病证、腱鞘囊肿、甲状腺肿大等在局部选穴,用围刺法施针,其疗效就比较理想。

    (二)邻近选穴

    邻近选穴就是在距离病变部位比较接近的范围内选穴。例如,目疾、耳病取风池,牙痛取太阳或上关,鼻病取上星或通天,痔疮取次韶或秩边等。

    (三)循经远取

    循经远取即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部位选穴,《内经》中称之为“远道刺”。这种选穴方法紧密结合经脉的循行,体现了“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特别适用于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选穴,用于治疗头面、五官、躯干、内脏病证,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灵枢·终

始》篇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胭”即是此类。

    在具体选穴方面,属上病下取者,如前额疼痛选内庭,虚火牙痛取涌泉,口眼喁斜取太冲,痔疮、便血取承山以及“四总穴歌”等。属于下病上取者,如距小腿关节扭伤针阳池,子宫脱垂灸百会,下肢痿痹取次韶,腰骶疼痛刺龈交等。《伤寒论》第325条“少阴病,下利……当温其上。”也是少阴病虚寒下痢上取百会穴灸治的实例。

    以上局部近取、邻近选穴和循经远取都是以病痛部位作为依据的分部选穴法。临床应用时,既可以按照经络的联系选取十四经穴,也可以根据各种阳性反应点选取经外奇穴或阿是穴。

    (四)辨证选穴

    临床上有许多病证,如发热、昏迷、虚脱、癫狂、失眠、健忘、嗜睡、多梦、高血压、月经不调等属于全身性病证,因无法辨位,不能应用上述分部选穴的方法。此时,就必须根据病证的性质,进行辨证分析,将病证归属于某一脏腑或经脉,然后按经选穴。例如,失眠若属心肾不交者,归心、肾两经,在心、肾两经选穴;属心胆气虚者又归心、胆两经,则在心、胆两经选穴;若属肝胃不和者则归肝、胃两经,也就在肝、胃两经选穴。再如月经不调,若因肝气郁结引起者,归属肝经,在肝经、任脉选穴;若因脾气虚弱引起者,归属脾经,在脾经、任脉选穴。

    对于个别突出的症状,也可以结合临床经验而选穴。例如,发热者选大椎或曲池,痰多者选丰隆或中脘,贫血者选膈俞或足三里,低血压者选素嗣或内关等均是。由于这种选穴法都是长期临床经验的结晶,疗效较高,因此人们又将其称为经验用穴。

    现将临床常见症状的对证选穴举例列表4—1如下。


4—l  常见症状对证选穴举例


 

二、配穴方法

    配穴就是在选穴的基础上,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作用类似的腧穴配伍应用。其目的在于加强腧穴之间的协同作用,相辅相成,提高疗效。具体配穴方法多种多样,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有按部配穴和按经配穴两大类。

    (一)按部配穴

    按部配穴是结合身体的一定部位进行配穴的一种形式,具体可分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三部配穴法等。

    1.上下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在针灸临床上应用最广。“上”指上肢或腰部以上,“下”指下肢或腰部以下。将《灵枢·终始》篇所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胭”结合在一起综合应用,就成为上下配穴。例如,风火牙痛,上取合谷,下配内庭;胸腹满闷,上取内关,下配公孙;头项强痛,上取大椎,下配昆仑;子宫脱垂,上取百会,下配气海等。

    2.前后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是以身体前后部位所在腧穴相互配伍的方法。《内经》中称“偶刺”。例如,迎风流泪者,前取睛明、承泣,后配风池、翳明;胃疼痛者,前取中脘、梁门,后配胃俞、筋缩;咳嗽、气喘者,前取天突、膻中,后配肺俞、定喘;中风失语者,前取廉泉、承浆,后配风府、哑门;脊柱强痛者,前取水沟、龈交,后配脊中、身柱;肛门脱出者,前取气海、关元,后配长强、次髎。凡此种种,均属于前后配穴法。

    3.左右配穴法  由于十二经脉的循行是左右对称的,有的还具有左右交叉的特点,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又提出了“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的配穴方法。经络在人体,呈左右对称分布,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在病理情况下,如果一侧虚而不足,另一侧就显得实而有余。反之,如果一侧实而有余,另一侧就显得虚而不足。这就可以用左右配穴法来补虚泻实。左右配穴法既可以左右交叉取(左病取右或右病取左),也可以左右对称取(左右同取)。此法对于治疗头痛、牙痛、风湿痹痛、扭伤以及面瘫、半身不遂常有独到之处。疼痛发作针对侧,痿证后期调健侧,以调节左右气血,促使经络平衡。左右交叉配穴,多用于治疗头面疾患。如左侧面瘫,取同侧地仓、颊车,配右侧合谷、手三里;右侧偏头痛,取同侧太阳、头维,配左侧外关、足临泣。左右对称配穴法多用于治疗内脏疾患,如胃痛取双侧梁门、足三里,咳喘取双侧肺俞、膏盲等。

    4.三部配穴法  三部配穴就是在病变的局部、邻近和远端同时选穴、配伍成方,临床应用极为广泛。例如,眼病以局部的睛明,邻近的风池,远端的光明相配;失语以颏下的廉泉,项部的哑门,上肢的通里相配;痔疮以局部的长强,骶部的次韶,下肢的承山相配;肩周炎以局部的肩髑,邻近的曲池,远端的阳陵泉相配;肝病以肝区的期门,背部的肝俞,远端的太冲相配;胃病以腹部的中脘、梁门,背部的胃俞,四肢的内关、足三里相配等。

    (二)按经配穴

    按经配穴即按经脉的理论和经脉之间的联系配穴,常见的有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子母经配穴法、交会经配穴法五种方法。

    1.本经配穴法  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未涉及其它脏腑、经脉时,即遵循“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治疗法则,选取本脏腑、经脉的腧穴配伍成方。例如肺病咳嗽,以中府、列缺、太渊、尺泽相配;少阳头痛,以率谷、风池、足临泣、足窍阴相配等。

    2.表里经配穴法  表里经配穴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关系为依据的配穴方法,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也即《难经·六十七难》所言:“阴病行阳,阳病行阴。”)的理论制定的。具体方法是某一脏腑、经脉有病,除选取本经腧穴以外,同时配以表里经有关腧穴。例如,心绞痛以内关配外关(可采取透穴形式),肝病以期门、太冲配阳陵泉,胃痛以梁门、足三里配公孙,遗尿以委中、肾俞配太溪等。《灵枢·五邪》篇所记“邪在肾则病骨痛……取之涌泉、昆仑。”也是病邪在肾,而以足少阴经和足太阳经腧穴配伍应用的实例。

    3.同名经配穴法  同名经配穴法是在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指导下,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例如,牙痛、面瘫、阳明头痛取手阳明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落枕、急性腰扭伤、太阳头痛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足太阳经的昆仑,偏头痛、胸胁痛以手少阳经的支沟配足少阳经的阳陵泉等。

    4.子母经配穴法  子母经配穴法是参照六脏六腑、十二经脉的五行属性,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制定的配穴方法。例如,虚劳咳嗽症见体弱羸瘦者,除取手太阴肺经腧穴及肺的背俞穴外,根据土生金、虚则补其母经的原理,另配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腧穴及背俞穴,如血海、三阴交、足三里、脾俞、胃俞,以培土生金;若更伴有阴虚火旺者,则根据金生水、实则泻其子经的原理,另配以足少阴肾经的太溪、复溜、照海、涌泉等穴,以滋阴降火、补水润肺。

    5.交会经配穴法  交会经配穴法即按经脉的交叉、交会情况来配穴。某一病变部位有数条经脉交会或某一病证与数条交会经脉有关,都可按此法配穴。例如,前额和偏头部位有胃经与胆经交会,那么偏正头痛可取头维、阳白、率谷、解溪、足临泣;髀枢部有足太阳、足少阳交会,故髀枢部疼痛可取环跳配秩边、承扶、阳陵泉、承山;泌尿、生殖系疾患和妇科病,多与任脉、冲脉以及足三阴经病理变化相关,故常取气海、关元、中极配太冲、太溪、三阴交治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