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勒和罗西尼的音乐

 阿里山图书馆 2017-11-07


在京城最美好的金秋时节,北京的演出市场空前活跃,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演出已接近尾声,瓦格纳歌剧《女武神》的上演和连续四场贝多芬交响音乐会让乐迷们大饱耳福,本台对贝多芬第9交响曲音乐会进行了现场录音,将在近期播出精彩录音片段。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周日的音乐会板块播出时间。今天我们的软件栏目要和大家分享两张风格各异的唱片,首先我们要听到的是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的弦乐奏鸣曲。

很久以来,人们就知道罗西尼在年青时曾为双小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创作过六首奏鸣曲,但一直都没能发现它们的踪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人幸运地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发现了它们,尽管这些奏鸣曲的乐谱并非罗西尼的亲笔手稿,极有可能是出自一位抄谱员的手笔;但经过分析,核实后,证明了这六首奏鸣曲确为罗西尼所作。作品应该是完成于1804年夏天,那时作曲家年仅12岁,当时他是以佳宾的身份应邀到家乡参加音乐活动,受到主人的盛情邀请谱写了这六首《弦乐奏鸣曲》,作为艺术监督的他还以业余低音提琴演奏员的身份参加了演出。

《弦乐奏鸣曲》共由6首乐曲组成,现在听到的第1首是整部作品的精华,常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音乐轻松自然,充满灵气,就象春天里的花香扑面而来,令人陶醉。它由3个乐章构成,第1乐章,四声小提琴清新秀丽、略带一点顽皮的合奏过后,引出了浪漫抒情的主题动机,该动机在乐章中反复呈现,使得音乐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活力。

现在听到的是第1号奏鸣曲的第3乐章“快板”,活泼,热情的音乐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天才少年天真无邪,充满灵气的笑脸,音乐清新流畅,轻盈跳跃,美不胜收。

《弦乐奏鸣曲》原本是为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大提琴及低音提琴而创作,但在现代的录音和演出中常常会用扩大了编制的弦乐队来演奏,比如DECCA的马里纳和圣马丁乐团的录音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今天我们听到的philips录音是一个地道的原始版本,由著名意大利小提琴家阿卡尔多领衔的弦乐队是由两支小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组成的标准配置,录音完成于1978年,弦乐各声部音色清澈透明、平衡自然、空间感极为生动,无论演奏还是录音都是模拟录音时代的翘楚,当年出版的黑胶唱片更是乐迷趋之若鹜的大名版,今天我们听到的是日本PHILIPS限量版的24BIT唱片,音质也是CD时代的佼佼者。

现在来到我们耳边的是第3号奏鸣曲第3乐章,-罗西尼在当年有一个有趣的称号叫做“快笔作曲家”。罗西尼自己曾经说,他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只用了13天就搞定了,瓦格纳听说后惊叹:“竟然只花了13天!这是我不可能办到的事情”。由此也可看出罗西尼的才思敏捷和在音乐创作上的极高天赋!每一位聆听了《弦乐奏鸣曲》的人都会被一个12岁孩子才华横溢的作品中所折服!

听过罗西尼的弦乐奏鸣曲之后,我们发现在他的这部作品中,低音提琴声部的分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也证明了当时低音提琴作为一件独奏乐器深受公众喜爱,因此在罗西尼的这部作品中,从头到尾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都极为活跃,例如刚刚听过的第3首奏鸣曲的第3乐章中就有大段低音提琴的独奏。

尽管我们常常会说罗西尼的这六首《弦乐奏鸣曲》在结构上过于简单,而且在这些作品中还会经常听到海顿,莫扎特影响的存在,但我们不难发现,要想很好地演奏这些乐曲,对乐队中的每位演奏员的演奏技巧是有极高要求的。例如,奏鸣曲第6号的最后一个乐章,演奏时就需要“恰到好处”的精确,这对于乐队的要求很高,不是世界一流的乐队很难做到这一点。(音乐推起)(接放CD2[9])今天软件栏目上半时段我们要分享的最后一首乐曲,是这套唱片收入的另外一部作品,大提琴与数字低音二重奏,音乐充满幽默诙谐的风格。
 

马勒第4交响曲第1乐章中速,悠闲的。在民歌般纯朴的旋律中渗透着优雅而温暖的抒情旋律。乐章开始,一个点缀着装饰音的叮呤作响的主题,仿佛雪橇的铃声一般;这个铃声作为首乐章和末乐章统一的因素反复出现。主部主题极富魅力,包含的几个动机都将在展开部中出现。马勒在首乐章传统的奏鸣曲式中引入回旋曲的手法,展开部以再次回到雪橇的铃声和富有想象力地运用之前出现过的三连音节奏开始。

《G大调第四交响曲》完成于1900年。这时的马勒正处于从人生的苦痛与挣扎中解脱出来、在精神力量的平衡中保持安宁的时期。他和周围人和事的紧张关系,在第4交响曲中获得平稳的解决。该作品灵感来自早期浪漫主义诗歌集《少年魔号》,马勒对伊甸园充满神往与感念,作品中有逝去的天真、清新和朴实无华的情绪。这部交响曲l902年11月29日在慕尼黑首演。1904年11月6日纽约交响协会指挥沃尔特·达姆罗什将它介绍给美国的听众;后来经过多次修改,马勒亲自指挥纽约爱乐乐团,在l911年1月l7日为这一杰作的第四稿即最后定稿作了世界首演。

第2乐章,自由迴旋曲式的谐谑曲,马勒将其描述为“神秘、怪诞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是“死神在演奏音乐”。第4交响曲和马勒其他规模宏大的交响曲相比有很大不同,首先篇幅较为短小,乐队规模也较小,音乐结构比较精致,因此首演后不久,就有人试图用更小编制的乐队去演绎;1921年1月10日,欧文·斯坦恩为15位乐手和一位女高音改写的《G大调第四交响曲》室内乐版本,由他本人指挥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首演;

1990年夏,亚历山大·普拉特参考斯坦恩版本。重新按照当代室内乐团编制,加入了长笛、双簧管和单簧管声部,并兼任短笛、英国管、降B、C和低音单簧管的演奏,实现了较为丰满的乐队配器,上演了更加现代的室内乐版马勒第4交响曲。现在我们听到的是年2011年萨尔斯堡音乐节的演出版本,仔细听辩我们会发现它在上述编制中还加入了钢琴和相应的打击乐器,除了保持室内乐演奏每个声部清晰和鲜明的特性外,为马勒第四交响曲必要的高潮爆发做好了应对的措施。

第3乐章,非常宁静的。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慢板乐章,具有舒伯特夜曲般的沉思、宁静和抒情,其中的旋律多为连绵悠长的歌唱性线条,具有感人至深的魅力。音乐结构上接近著名的“贝五”慢板乐章,采用双主题变奏曲的形式。以低音提琴平静的拨奏为背景,中提琴平静奏出缓慢的歌唱性主题,随后由大提琴声部继续发展;此后小提琴又加入优美的对位主题,构成第一主题。这里室内乐队的声音虽然没有大乐队丰厚饱满的效果,但弦乐器相互精致的对位配搭,同样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感人效果。
在连续不断的变奏中,两个主题的旋律及性格得到了广泛的铺展,从宽广深沉的抒情直至壮丽的、震撼人心的高潮,此时一个醒目的主题辉煌地升起,这便是末乐章的主旋律和它所寓意的深刻而动人的象征———天国的景象。这个让人激动的天国之门开启的画面,在大乐队演奏时会十分震撼。但此处的小乐队在打击乐和钢琴的烘托下,也同样呈现出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感觉。

由女高音和乐队共同带来的第4乐章是全曲的总结,这个乐章是受到《少年魔号》中《天堂装满小提琴》一诗的启迪,歌名是诗中的第一句“我们享受天国的欢乐”。音乐开始,单簧管奏出的主题飘然而至,令人想到遥远的第1乐章里展开部的长笛主题;而在第1乐章里时隐时现的雪橇铃声此刻如同一曲副歌在诗的间隙出现。童谣般的旋律和淳朴的歌词浑然天成,渲染出光明亲切的天国景象。英国管用悠长的音符奏出作品开始时叮呤作响的轻盈音型,将音乐带向平静、缥缈的尾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