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读懂中国古代历法(收藏版)

 杏林真传公众号 2021-01-26

1.“年”属地,“岁”属天

古人通过对日月的观察,制定出来一天与一月,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天,称为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称为朔望月。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曰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为月球公转一周年所需之时间,谓之“恒星月”。而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即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年”的本意是指以谷物成熟的周期为一年,《说文解字》:“年者,熟谷也。”谷物的种植过程是秋后播种,冬季封藏,春季生苗,夏季成长,秋季结果而成熟。“年”的概念是指在地上谷物的生长收藏的过程。“岁”是指岁星,也就是木星,五行星之一,古人以二十八星宿为背景,将天赤道分为十二次,由于木星每年行一次,也称为十二星次,每一星次称为一岁。“岁”是因木星在天空中走行长度而定。由此看来“年”与“岁”从时间来看都是指一年,但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有天地阴阳的不同。另外“年”也是指阴历的从去年初一到今年初一,“岁”是指回归年,365 天,回归年是指太阳光线两次照在同一点的时间,古人是通过对华表的日影长度观察,而两次出现同一长度来规定的。

2.阴历与阳历

由于月亮的朔望周期比较容易确定,所以基本上所有古老的国家像埃及、巴比伦、印度、罗马以及我国,最开始都是使用阴历纪年的。阴历是将月亮的“朔望月”定为一个月,“朔望月”的周期是29天半,由于有半天,因此将其分为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12个月为一年。这样算来一年是354天或者355天,而太阳的

回归年是365 天,比阴历年多了11天,过10年就多了110天,阴历年的六月就有可能下雪,而十二月可能是酷暑天,如此多变的月份和四季很难相配,这样对农业耕种带来了很多不便。因此要想办法将两者统一起来,西方国家干脆就放弃了阴历纪年,改用阳历纪年,而我国所采取的是阴阳合历。

所谓阳历又称太阳历、公历,它是国际通用的。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时48分46秒。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一年分做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4年的尾数积累起来共1天光景,加在第4年的二月里,这一年叫做闰年。所以闰年的二月有29天。阳历的月与“朔望月”无关,这就是阳历与阴历的不同。

3.中国古代历法是阴阳合历

阴阳合历的方法是指找出阳历年的日数和阴历的月的日数两者之间的最小公倍数,这就是我国古代颛顼历的十九年七闰的办法。因为阴历的235个月的日数等于19个阳历年的日数。据日本天文学家考证,十九年七闰的办法是我国春秋时代已经应用的。我们古代从早的颛顼历以及汉朝太初历、四分历都是依照此法安排的。

地球绕太阳1周,即月球绕地球12 ,1年内之月数不能有奇零,故1年12个月,仅354天,与回归年相比较,少了11天,积至3年,则少33天,故每3年须置1闰月,还少3~4天,平均计算,每19年须置7闰月。以有节无气之月为“闰月”,有闰月之年为“闰年”,闰年有13个月,平年则12个月。

但这一安排虽可以调和阴阳历,不至于冬夏倒置,但平年354天,闰年384天,一年中节气仍然可以相差一个月,对于农业操作安排上仍然不够精密,所以到了战国末年又建立二十四节气,和阴历相辅而行。到了东汉时代又发现一节一气尚有15天多的间隔,才又创立一年七十二候。

4.为什么农历新年每年都不同

这里面首先要弄明白一个问题,如何把阴历和阳历相搭配起来呢?这个法则和“月建”是一致的,月建与时令的关系是: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7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10月建亥,11月建子,12月建丑。而子月一阳生,一阳生在阴极,阴极之日即为冬至,冬至一阳生,因此11月建子,就是把农历的11月作为一阳生的月份,为子,所谓子是一阳初生的时候,也就是四季当中的冬至要放在农历的11月。这样阴历和二十四节气的关系就可以相对固定下来了。

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雪”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中国的历法是阴阳合历,一年为365.2425天,分为12段,每段30.4371天,为阳历一个月。阳历每月有一个节气,一个中气,分别发生在每月的7日和22日前后。阴历每月为29.5306天。每年阴历比阳历短少10.8113天。短少的天数需要根据阳历调整,把少了的天数加起来作为闰月。正常的月份里,每月应该有一个节气,一个中气。由于阴历每月比阳历每月几乎少了一天,每积累30个月左右,就会出现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被定为闰月,附属于前一个月。而二十四节气在阳历中日期是基本固定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5.二十四节气是阳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人制定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中国古代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与月亮的运行规律制定的,原因是由于当时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运作需要按照四时的生长收藏的规律来进行,四时就是四季,四季是由于太阳与地球形成的角度不同形成的,而单纯四季还不够完整反映季节的变化,所以制定了一个能够比较完整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现在的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但二十四节气是按照太阳的运行规律来划分的,因此是阳历。

中国人对四季的认识和美国有区别,中国人把春分、秋分、冬至、夏至作为四季的中点,而美国人是把他们视为四季的起点。两者所表达的意思有所不同,作为中点是因为冬至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夏至白天最长,夜晚最短;春分、秋分昼夜时间相同。所以古人将白天最长的夏天称为阳极、阳至,而把夜晚最长的冬天称为阴极、阴至,把阴阳相等的春分、秋分称为等分,意义就在于此。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如下:古时将节气称为“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名称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至”意为极、最。夏至一般是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冬至是12月22日。夏至雨连连,冬至雪纷纷。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另有清淡明智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子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芒种火烧天。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是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到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黄帝内经》当中没有二十四节气的概念,而是根据夏历分为正月、二月、三月等12个月,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