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投资笔记3:独角兽?估值与集体共识!

 投资博弈论 2017-11-08

本篇投资笔记不讲投资逻辑,想讲讲一些基本事实的思考。


先说说独角兽吧,独角兽(Unicorn)在投资界其实不Unique,与神话故事里独角兽的神出鬼没不同,投资界的独角兽比比皆是。根据德勤发布的《中美独角兽研究报告》,截至2017年6月30日,全球一共252只,中国就有98只。


神话故事的“独角兽”定义是:一种虚构生物。形如白马,额前有一个螺旋角,代表高贵、高傲和纯洁。而投资界的“独角兽”定义就没有那么艺术了:估值大于10亿美金的非上市公司——直接就把这高贵的动物平民化了。


在人民的投资热情推动下,难得一见的独角兽开始频频出现。后来看不行啊,这样下去独角兽都家畜化了,只好又出了一个定义——“超级独角兽”:估值在100亿美元以上的非上市公司。


表:全球超级独角兽列表(截至2017年6月30日,其中中国企业有7家)

注:美团大众点评2017年10月最新一轮融资40亿美元,投后估值已达300亿美元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值100亿美元?为什么不是80亿美元,或者50亿美元?


你拿到的资料与事实


当然,投行的思路会做个DCF模型 ,把这公司未来10年以及10年以后永续增长的自由现金流折现回来,然后告诉你,这个企业的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超过100亿美元。How exited!


但事实是这样,企业的老板要么:1、一拍脑袋;2、与金融界的大佬甚欢一相谈;3、被哪个同行融资成功的消息一鼓舞。就定了一个价格,然后投行根据这个数据假设出了各种变量:GDP增速、渗透率、市场份额、利润率、永续增长率、折现率,倒算出来了一个复杂的模型,唯一的作用是把估值合理化。


当然了,拍脑袋的数合理化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一步还要有人买单。


怎样坐实?


中国的资本市场买单有两种:1、IPO上市;2、成功融资


1、IPO上市:在过往的行政式IPO核准制下,过了IPO这个门槛,这个企业就成仁了,加上券商研报吹一吹,股价可以飞上天去。即使公司业务底子一般般,没有关系,资本市场提供了至少20-30亿的市值门票,还有增发和换股的渠道,给并购备足了弹药,在A股上市,等于是送了一份政策红利。


从一般的角度而言,上市是公司通过交易实现股票价值发现的过程。但另一个角度是,上市是一下子把公司丢到了1.3亿A股投资者(按股票账户数统计)的曝光池里。僧多肉少,自然价格(而非价值)陡增。就像一个女孩从小乡村到了大城市,追求的人多了,聘礼也就高了。


总而言之,跨过了上市这道坎,就有了政策红利 需求放大,估值水涨船高。很多企业刚上市后的估值是超乎公司实力所承载的,后面才渐渐利用上市募集资金和名气开始并购和扩张业务,慢慢地做成名副其实。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企业挤破了头,即使要花很多财务规范性成本和时间精力,也要争取上市。为什么明知道Pre-IPO的估值这么高也要抢份额,因为知道,站上了那个门槛就高人一等,限制后续接盘能力的,只有你的想象力。


把A股上市公司的市值拉出来排个序,市值超过600亿人民币(基本达到超级独角兽定义)的公司有135家,当然绝大多数是国企(抛开不讲),其中民营企业36家(如下表,还暂时包括现在人人喊打的乐视网)。当然上市了就不包含在超级独角兽定义里了,但这么多上市公司的市值达到了超级的标准(对比非上市的7家),至少说明上市这个事件对于估值而言意味深长。

表:市值超过600亿的A股上市民营公司

资料来源:wind, 数据截至2017年11月1日,分类按照Wind企业属性


2、成功融资:PE叫Private Equity ,本质上是“Private”的,比起要各种披露和监管的IPO而言,就好办多了。估值需要经过的推敲相对少。


偏早期阶段投资人一般比较直接,如果你问他们要财务模型,他们多半会回答:“模型是什么?有什么用?” 带着强烈的自信与偏执。他们的一般思考方式是:这个创始人就是下一个马云/刘强东啊。。。倒没有任何贬义,我认同这是行业特性要求的优秀的早期投资人的必备个性,因为“VC business is one hundred percent a game of outliers”.


然而对于估值来说,天天在找独角兽自然看谁都像独角兽。这里面既有心理学上的关注效应,也有经济学上的反向选择问题(估值高于预期的企业更愿意积极的引入投资人)。激进的投资人就像牛市的中介一样,不断地推高价格。


投资笔记2中笔者提到了全民PE时代,一个隐含的影响是:一级市场二级化,买方的陡增也导致一级市场项目同样享受了需求放大溢价。比如华大基因,Pre-IPO融资接近200亿估值没有问题啊,上市市值只有70多亿也没有关系啊,毕竟10个涨停就回来了...


由于没有绝对估值的参考,所以投资界一般看相对估值。导出来tradingcomps (可比上市公司估值)和transaction comps (同行业可比交易估值)是金融分析员必备的基本功。相对估值本质上形成了一种行业共赢。


传统行业由于经历了经济的周期,相对估值趋于合理。但对于一个新的行业而言,一上来就设定行业标准的现象非常普遍。比如AI,共享单车,自动驾驶配套等。最近国内人工智能龙头公司旷视科技Face 已于近期完成C轮融资,融资金额约为4.6亿美元。


这里面还不乏一些小企业把融资当广告策略的,用少量的融资金额和更少量的占比倒算出高额估值。


集体博弈


尤瓦尔的《未来简史》中提到:“认知革命是因为智人的DNA起了一点小变化,让人类拥有了虚构的能力,创造了宗教、国家、企业等概念,使其成为地球的统治者。”人类创造的另外一个伟大的虚构就是股票交易,一个庞大的集体博弈体系。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预期问题,不可能知道某支股票/公司的绝对价值,于是大家在价格上来去博弈。这个博弈拥有多重解:一种是价格不断推高,下一轮谈判/交易以前一次价格作为底线;一种是崩盘情况下比谁跑得快。中间状态不可持续。


自洽逻辑


与其说估值是个科学过程,不如说是个艺术过程。


关键在于这个企业的故事你是否相信,或者更准确的说,看这个故事是否集体相信。


有些时候,创始人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估值。


前面“A股上市民营公司估值表”,其中排名第一的美的集团,我原来所在的机构曾大额Pre-ipo入股,持有5年,无奈市值长期在1,000亿以下徘徊,甚至一度在入股成本的水下,焦头烂额。现在市值超过3,000亿元,似乎也合理。什么东西变了?


绝对不是业绩增速。


图:美的集团上市以来股价走势图

资料来源:wi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