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话《黄帝内经》素问 第二十一篇 经脉别论(下)

 费眼图书 2017-11-08

太阳经脉偏盛。则发生虚气所上逆、喘息、厥逆等症状,这是阴不足而阳有余的缘故,表里两经都应当用泻法:取足太阳经的束骨穴和足少阴经的太溪穴,阳明经脉偏盛,是太阳、少阳之气重并于阳明,当用泻阳补阴的治疗方法,当泻足阳明经的陷谷穴,补太阴经的太白穴,少阳经脉偏盛,是厥气上逆。所以阳跻脉前的少阳脉猝然盛大,当取足少阳经的临泣穴。少阳经脉偏盛而独至,就是少阳太过。太阴经脉鼓博有力,应当细心的省察是否真脏脉至,若五脏之脉均气少,胃气又不平和,这是足太阴脾太过的缘故。应当用补阳泻阴的治疗方法,补足阳明之陷谷穴,泻足太阴之太白穴。二阴经脉独盛,是少阴厥气上逆,而阳气并越于上,心、肝、脾、肺四脏受其影响,四脏之脉争张于外,病的根源在于肾,应治其表里的经络,泻足太阳经的经穴昆仑、络穴飞扬,补足经穴复留,络穴大钟。一阴经脉偏盛 ,是厥阴所主,出现真气虚弱,心中酸痛不适的症状,厥气留于经脉与正气相搏而发为白汗,应该注意饮食调养和药物的治疗,如用针刺,当取厥阴经下部的太冲穴,以泻其邪。

黄帝说:太阳经脉的脉象是怎样的?岐伯说:其脉象似三阳之气浮盛于外。所以脉浮。黄帝说:少阳经脉的现象是什么?岐伯说:其脉象似一阳之气初生。滑而不实。黄帝说:阳明经脉的脉象又怎样?岐伯说:脉象大而浮。太阴经脉搏动,其脉象 沉伏而指下仍搏击有力,少阴经脉搏动,是肾脉沉而不浮的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