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少陵七律众家集评『 6 』

 泮溪别馆 2017-11-08





 

江上值(一作置)水如海勢聊短述

爲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老去詩篇渾漫興,春來花鳥莫深愁。新添水檻供垂釣,故著浮槎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遊。

 

送韓十四江東覲省 

兵戈不見老萊衣,歎息人間萬事非。我已無家尋弟妹,君今何處訪庭闈。黃牛峽靜灘聲轉,白馬江寒樹影稀。此別應須各努力,故鄉猶恐未同③歸。

 

野人送朱櫻

西蜀櫻桃也自紅,野人相贈滿筠籠。數迴細寫愁仍破,萬顆勻圓訝許同。憶昨賜霑門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宮。金盤玉筯無消息,此日嘗新任轉蓬。

 

野望

西山白雪三年戍,南浦清江萬里橋。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唯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荅聖朝。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秋盡 

秋盡東行且未迴,茅齋寄在少城隈。籬邊老却陶潛菊,江上徒逢袁紹桮。雪嶺獨看西日落,劒門猶阻北人來。不辭萬里長爲客,懷抱何時得好開。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劒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②。

 

送路六侍御入朝

童稚情親四十年,中間消息兩茫然。更爲後會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別筵。不分桃花紅勝錦,生憎柳絮白於綿。劒南春色還無賴,觸忤愁人到酒邊。




江上值(一作置)水如海勢聊短述

爲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老去詩篇渾漫興①,春來花鳥莫深愁。新添水檻供垂釣,故著浮槎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遊。

按:① 一作與

集评:

《童蒙诗训》:

陆士衡《文赋》云:“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此要论也。文章无警策则不足以传世,盖不能竦动世人。如老杜及唐人诸诗,无不如此。似晋宋间人,专致力于此……老杜诗云:“语不惊人死不休。”所谓惊人语,即警策也。

《后村诗话》:

前二句自负不浅,卒章乃推尊陶、谢,可见前哲服善不争名之意。

《瀛奎律髓》:

“诗篇”对“花鸟”,此为变体。后来者又善于推广云。

《杜臆》:

此诗即“漫兴”也。水势不易描写,故止咏水槛、浮舟,此避实击虚之法。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此诗究不称题。查慎行;此篇借题以寓作诗之法,观起结可见。许印芳曰:诗于江水如海,全未着笔。五、六虽说水,却是常语,不称“如海”之势,故晓岚贬之。起二句立志甚高,然必说破,便嫌浅露。次句尤嫌火气太重,大非雅人吐属。

《杜诗详注》:

朱瀚曰:少陵对锦江水而袖手,青莲对黄鹤楼而搁笔,其警悟后学不浅。然玩颔联,亦有渐老渐熟之意,故字用借对法。今按:作诗机神偶有敏钝:忽然机到,则曰“诗应有神助';忽然机钝,则白“老去诗篇浑漫兴。”

《古欢堂集杂著》:

少陵《江上值水势如海势》诗……申凫盟《说杜》甚谯让之,谓;“与题无涉,此老无故作矜夸语,抑又陋矣”。……(后官楚泊黄州港口,风光万千)井叔又曰:“子陶、谢手也,何逊谢焉?”余静默久之,因悟少陵典诗,盖目触江上光景,思成佳句,以吟咏其奔涛骇浪之势,而不可得,废然长叹。曰“性癖”,曰“惊人”,言平生所笃嗜在诗也。曰“老去漫兴”,与“晚节渐于诗律细”似不相属,谦辞也。曰“花鸟莫深愁”,言诗人刻毒,遇一花一鸟,摹写无馀,能令花鸟愁也。今老无佳句,不必“深愁”矣,花鸟尚然,况值此江势之大,闭口束手,能复有惊人篇章耶?故只可添水槛以垂钓,著浮槎以闲游而已。若述作之手,非陶,谢不可,吾则何敢?悠悠千载,犹思慕陶、谢不置焉。少陵殆抑然自下者,全无矜夸语气。言在题外,神合题中,而江如海势之奇观,隐跃纸上矣,

《唐诗成法》:

告在题外,意在题中,妙。

《读杜心解》:

吴论云:水如海势,见此奇景,偶无奇句,不能长吟,聊为短述,题意在下三字。愚按:此论得旨。通篇只述诗思之拙,水势只带过。

《杜诗镜铨》:

自负甚奇(“为人性僻”句下)。邵云:首二句见此老苦心。今人轻易作诗,何也?前半俱说“聊短述”处,五、

 

送韓十四江東覲省

引用典故:老萊衣

兵戈不見老萊衣,歎息人間萬事非。我已無家尋弟妹,君今何處訪庭闈。黃牛峽靜灘聲①,白馬江寒樹影稀。此別應②須各努力,故鄉猶恐未同③歸。

按:① 一作急 ② 一作還 ③ 一作堪

集评:

《四溟诗话》:

凡七言八句,起承转合,亦具四声,歌则扬之抑之,靡不尽妙。如子美《送韩十四江东省亲》诗云:“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此如平声扬之也。“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此如上声抑之也。“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如去声扬之也,“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此如入声抑之也。安得姑苏邹伦者,尊前一歌,合以金石,和以琴瑟,宛乎清庙之乐,与子按拍赏音,同饮巨觥而不辞也。

《李杜二家诗钞评林》:

刘云:此子美自谓,深悲极怨。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敬曰:起句特出不群,次联多少工致。吴山民曰:首说省觐之因悲,次因韩生出想头。三、四词婉意切,“应须”“犹恐”字相应“各努力”字,尤着意。郭正域曰:清空一气,如话。周甸曰:首句见世乱,则父子不相保。五、六言由此之江东以省觐,应“何处访方庭闱”之问。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纯以气胜而复极沉郁顿挫,不比莽莽直行。因峡“静”而闻滩声之“转”,因江“寒”而见树影之“稀”,四字上下相生,虚谷却未标出。许印芳:此评尤当。观前段,可悟炼气之法。观后段,可悟炼句之法。对结。

《义门读书记》:

“黄牛峡静滩声转”四句,一路俱有水声、树影。兵戈之后,几于孑遗,正见寻访之难。……“各”字双收“我”字、“君”字。

《杜诗详注》:

朱瀚曰:“滩声”、“树影”二句,在韩是一片归思,在杜是一片离情。气韵淋漓,满纸犹湿。

《唐宋诗醇》:

悲凉雄浑,谢肤泽而敦骨力,世人稳顺声势,当知大家此等气格。

《唐诗别裁》:

“滩声”“树影”写离情乡思,神致淋漓(“黄牛峡静”二句下)。),前半言江东觐省,后半言蜀江送别。

《读杜心解》:

猛触起乱离心绪,情文恻恻。首提“莱衣”,扣题即紧,妙在不著韩说,虚从时会领起,故三、四便好彼此夹发。偏能笔势侧注,宾主历然,使五、六单项无痕。然先言“滩转”,神则预驰,后言蜀江,袂才初判:是虽单写彼行,仍已逆兜临送,恰好双拖“此别”,就势总收回顾,神矣,化矣,笔笔凌架。

《唐七律隽》:

少陵一生不外忠、爱二字,故发而为诗,深得《三百篇》之妙。此种诗,他人鲜能及者,文笔可以修饰,性惰不可假伪也。

《杜诗镜铨》:

一气旋转,极沉郁顿挫之致。(“兵戈不见”二句下)。“转”字从“静”字看出,“稀”字从“寒”字看出,甚细(“黄牛峡静”二句下)。

《网师园唐诗笺》:

“我已”二句,从蜀送别处生情。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陈德公曰:得五、六森动,景联称作,遂成完构。

《昭昧詹言》:

一起逆入,从天半跌落,皎然所谓“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也。五、六写景平滞,而造句细。结句又兜转,如回风舞絮,与前半相应。

《岘傭说诗》:

“兵戈不见老莱衣”,是提清省觐矣。第三句“我已无家寻弟妹”,忽插入自己作衬,才是愁人对愁人,意更沈痛。五、六两句,景中含情,开展顿宕。收处“各努力”、“未同归”,又插入自己,期望亲切。是少陵送人省觐诗,他人移掇不得。

 

野人送朱櫻

西蜀櫻桃也自紅,野人相贈滿筠籠。數迴細寫愁仍破,萬顆勻圓訝許同。憶昨賜霑門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宮。金盤玉筯無消息,此日嘗新任轉蓬。

集评:

《潜溪诗眼》:

老杜《樱桃诗》云:……此诗如禅家所谓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者。直书目前所见,平易委曲,得人心所同然,但他人艰难,不能发耳。至于“忆昨赐沾门下省……此日尝新任转蓬”,其感兴皆出于自然,故终篇遒丽。韩退之有《赐樱桃诗》云:……盖学老杜前诗,然搜求事迹、排比对偶,其言出于勉强,所以相去甚远。

《瀛奎律髓》:

野人尝云:“惟樱桃既摘,不可易器。青柄一脱,则红苞破而无味。”老杜既得此三昧,又下一句有“万颗匀圆”之讶,古今绝唱。

《杜臆》:

公一见朱樱,遂想到在省中拜赐之时,故“也自红”、“愁仍破”、“讶许同”,俱唤起“忆昨”二句,而归宿于“金盘玉箸无消息”。通篇血脉融一片,公之律诗大都如此。

《杜诗解》:

唐人极有好起好结。此诗起句奇绝,出自意外,遂宕成一篇之势。妙在“也自红”三字,全篇用意不出三字。乃创见惊心之辞。言樱桃之色之红,我岂不知,然不过知之于宫中宣赐耳。摩诘所云“归鞍竞带”、“中使频倾”是也。若西蜀樱桃之红,我乃今日始见,则岂非因野人之赠哉。……后解推开题面,自写悲愤。说出起句“也自红”一段惊创缘故来。看他五、六对仗,作杜诗不有。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通篇诗眼在“也自”、“忆昨”、“此日”六字。古人所用意者如此,不必以一、二尖新之字为眼。“也自红”三字已包尽后叫句。此一篇之骨。绝唱不在此句(按指“万颗匀圆”句)。后四句龙跳虎卧之笔。而虚谷不赏,琐琐讲一“破”字,盖其法门如是,只于小处着工夫。冯舒:一篇主意、只将“也自”二字轻轻点出。许印芳:此诗之妙有三:一在章法倒装,不肯平铺直叙;一在前半俱对赐樱桃着笔,不肯呆写题面;一在后节大片大合,不肯为律所缚:此皆律诗出奇制胜之处,学者宜细心体会也。

《雨村诗话》:

“也自红”三字,感慨悲凉,令人低徊不已。总之胸中先有天限感慨,然后遇题而发,故有此三字吐出。杜老最工此法。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此等诗真句句笔歌墨舞,字字珠圆玉润,不特他人不辨,即在《草堂集》中,亦未可多得。

《唐诗近体》:

后半流走直下,格法独创(“忆昨赐沾”四句下)。

《唐诗别裁》:

“也自红”、“愁仍破”、“讶许同”、俱对赐樱桃著笔。下半流法直下,格法独创。

《读杜心解》:

通体清空一气,刷肉存骨,宋江西派之祖。

《杜诗镜铨》:

前半俱即对赐樱桃下笔(“四蜀樱桃”二句下)。纵开(“忆昨赐沾”句下)。收转(“此日赏新”句下)。托兴深远,格力矫健,此为咏物上乘。开手击此动彼,入后一气直下,独往独来,小题具如此笔力。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评:“细写”矣,不应复“破”,故着“仍”字。亦极作眼,非是无因。五、六走语对,最是老成。“朝”借“朝夕”之“朝”,故足对“昨”。

《小清华园诗谈》:

少陵之“西蜀樱桃也自红……此日尝新任转蓬。”其馀如《秋兴八首》、《诸将五篇》等作,皆格之最整炼者也。

《诗法简易录》:

七、八自转合归题,神完气足,格老沉思,千古无两。

《昭昧詹言》:

《野人送朱樱》,此小题也,前半细则极其工细,后发大议论则极其壮阔,实为后来各名家高曾规矩。而后半妙处即在首句“也自”二字根出,所谓诗律也。

《湘绮楼说诗》:

杜诗惯技,每以此出新奇(末四句下)。

《海天琴思录》:

少陵诗妙在比兴多而赋少。管韫山谓摩洁为正雅、少陵为变雅,观二《樱桃诗》可见。不知少陵《樱桃诗》比兴体也,言外有人在;摩诘《樱桃诗》待赋休耳。

《唐宋诗举要》:

吴曰:倒摄后卞,章法奇警,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也(“西蜀樱桃”句下)。吴曰:肖物精微,得未曾有,杜公天才豪迈,复能细心熨贴如此(“万颗匀圆”句下)。

 

野望

西山白雪三年②戍①,南浦清江萬里橋。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唯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荅聖朝。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③蕭條。

按:① 在彭州 ② 一作城,一作奇 ③ 一作自

集评:

《瀛奎律髓》:

此格律高耸,意气悲壮。唐人无能及之者。

《唐诗直解》:

涕泪多端,更有不能忘情者。

《唐诗训解》:

谓出自家衷臆,妙在真处,然一身只以“供多病”而不以“报圣朝”,则天涯涕泪,岂徒以哭吾私。

《唐诗镜》:

后四语率怀摅写。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梅鼎祚曰:铿然苍然,有韵有骨。周秉伦曰:第四句,悲语;第六,忠念。

《初白庵诗评》:

中二联用力多在虛字,结意尤深。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此首沉郁。许印芳:起句排对,杜律多此。

《絸斋诗谈》:

前六句先写情事索漠,末乃云:“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触目感伤,言简意透。

《唐诗贯珠》:

五、六承四而下,结出野望,自有一种大方浑融之气。起用对偶、对仗亦工。“供”字妙。

《唐宋诗醇》:

孙仅所云:敻邈髙耸,若凿太虚而嗷万窍,此类是已。流连光景、何足语此!

《读杜心解》:

国患家离,两两系心。“三城戍”,提忧国,“万里桥”,提思家。三、四顶次句,思家之切也;五、六,顶首句,忧国之忱也。题中“望”字意,皆暗藏在内。七,点清,八,总收。

《杜诗镜铨》:

思家忧国,首二并提,起势最健(“西山白雪”二句下)。沈著(“海内风尘”二句下)。李云:可称高浑。顾况《湖南客中春望诗》:“风尘海内怜双鬓,涕泪天涯惨一身”,全袭杜语。

《唐七律选》:

毛奇龄云:风景不殊,而人事异也。李因笃云:可称高浑,前四句第五字皆数目相犯,学者宜忌。

《历代诗法》:

笔意流动,亦复凄凄恻恻。

《昭昧詹言》:

此诗起势写“望”而寓感慨。中四句题情,三、四远,五、六近;收点题出场,创格。此变律创格,与“支离东北”同。读此深悟山谷之旨。

 

秋盡

引用典故:彭澤酒陶潛菊袁紹桮

秋盡東行且未迴,茅齋寄在少城隈。籬邊老却陶潛菊,江上徒逢袁紹桮。雪嶺獨看西日落②,劒門猶阻北人來。不辭萬里長爲客,懷抱何時得好開③。

按:① 袁紹大會賓客,鄭玄後至,傾倒一座,甫以玄自比也
② 一作暮
③ 一作好一開

集评:

《瀛奎律髓》:

读老杜诗开口便觉不同。“独看西日落,犹阻北人来”一联,不胜悲壮,结句更有气力。

《杜臆》:

“东行未回”,谓到梓未还成都;而“且”字极有含蓄。盖公无曰不思还京,故云秋已尽矣,东行且未得回,何况故乡!

《义门读书记》:

“不辞万里长为客”二句,怀抱之恶,岂独为一身远客?公诗所以深远。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前四语殊平平,后四句自极沉郁顿挫之致。“袁绍杯”不切“秋尽”。许印芳:前半平正,方衬得出后半之沈郁顿挫,此正章法之妙。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陈德公曰:苍峭之章,自喜不堕。五、六道亮,骨立高姿。中四,虚活字有力。评:题标“秋尽”,通首皆迟暮淹留之感。第三、第五,语语增凄。结二,曰“长”,曰“何时”,字字咽哽矣。

《唐宋诗举要》:

吴曰:有宇宙无人、萧然独立之概(“雪岭独看”句下)。吴曰:本作客不得意之辞,乃云“不辞”,千回百折而出之者也(“不辞万里”句下)。李曰:气格苍然(“怀抱何时”句下)。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題注:一作收兩河,時史朝義兵敗,走死廣陽,諸將田承嗣、李懷仙等俱來降。

劒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②。

按:① 一作首 ② 原注:余田園在東京

集评:

《潜溪诗眼》:

古人律诗亦是一片文章,语或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夫人感极则悲,悲定而后喜。忽闻大盗之平,喜唐室复见太平,顾视妻子,知免流离,故曰“却看妻子愁何在”;其喜之至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故曰“漫展诗书喜欲狂”;从此有乐生之心,故曰“白日放歌须纵酒”;于是率中原流寓之人同归,以青春和暖之时即路,故曰“青春作伴好还乡”。言其道涂则曰“欲从巴峡穿巫峡”,言其所归则曰“便下襄阳到洛阳”此盖曲尽一时之意,惬当众人之情,通畅而有条理,如辩士之语言也。

《诗薮》:

老杜好句中迭用字,惟“落花游丝”妙极。此外,如……“便下襄阳向洛阳”之类,颇令人厌。

《杜臆》:

说喜者云喜跃,此诗无一字非喜,无一字不跃。其喜在“还乡”,而最妙在束语直写还乡之路,他人决不敢道。

《唐诗快》:

写出意外惊喜之况,有如长比放流,骏马注坡,直是一往奔腾,不可收拾。

《杜诗说》:

杜诗强半言愁,其言喜者,惟《寄弟》数首,及此作而已。言愁者使人对之欲哭,言喜者使人对之欲笑。盖能以其性情,达之纸墨,而后人之性情,类为之感动故也。使舍此而徒讨论其格调,剽拟其字句,抑末矣。

《义门读书记》:

如龙。二泉云:后半喜之极,故言之泽。

《杜诗解》:

“愁何在”妙。平日我虽不在妻子面前愁,妻子却偏要在我面前愁,一切攒眉泪眼之状,甚是难看。“漫卷诗书”妙,身在剑外,惟以诗书消遣过日,心却不在诗书上。

《初白庵诗评》:

由浅入深,句法相生,自首至尾,一气贯注,似此章法,香山以外罕有其匹。

《杜诗详注》:

顾宸曰:杜诗之妙,有以命意胜者,有以篇法胜者,有以俚质胜者,有以仓卒造状胜者。此诗之“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于仓卒间,写出欲歌欲哭之状,使人千载如见。朱瀚曰:“涕泪”,为收河北;狂喜,为收河南。此通章关键也。而河北则先点后发,河南则先发后点,详略顿挫,笔如游龙。又地名凡六见,主宾虚实,累累如贯珠,真善于将多者。

《絸斋诗谈》:

一气如注,并异日归程一齐算出,神理如生,古今绝唱也。

《唐宋诗醇》:

惊喜溢于字句之外,故其为诗,一气呵成,法极无迹。末联撒手空行,如懒残履衡岳之石,旋转而下,非有伯昏瞀人之气者不能也。

《唐诗别裁》:

一气流注,不见句法字法之迹。对结自是落句、故收得住。若他人为之,仍是中间对偶,便无气力。

《读杜心解》:

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馀俱写情。得力全在次句。于情理,妙在逼真,于文势,妙在反振。三、四,以转作承,第五,乃能缓受,第六,上下引脉,七、八,紧申“还乡”,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杜诗镜铨》:

结联,毛西河云,即实从归途一直快数作结,大奇。且两“峡”两“阳”作跌宕句,律法又变。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陈德公曰:所谓狂喜,其中生气莽溢行间,结二尤见踊跃如鹜。作诗有气,岂在字句争妍?

《读杜私言》: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纯用倒装,在起手犹难。

《杜诗集评》:

李因笃云:转宕有神,纵横自得,深情老致,此为七律绝顶之篇。律诗中当带古意,乃致神境。然崔颢《黄鹤楼》以散为古,公此篇以整为古,较崔作更难。

《杜诗言志》:

看他八句一气浑成中,细按之却有无限妙义,直是情至文生。

《唐诗绎》:

通首一气挥洒,曲折如意。

《岘傭说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今人动笔,便接“喜欲狂”矣。忽拗一笔云:“初闻涕泪满衣裳”,以曲取势。活动在“初闻”两字,从“初闻”转出“却看”,从“却看”转出“漫卷”,才到喜得“还乡”正面,又不遽接“还乡”,用“白首放歌”一句垫之,然后转到“还乡”。收笔“巴峡穿巫峡”、“襄阳下洛阳”,正说还乡矣,又恐通首太流利,作对句锁之。即走即守,再三读之,思之,可悟俯仰用笔之妙。

《近体秋阳》:

白首不能放歌,要须纵酒而歌,还乡无人作伴,聊请青春相伴,对法整而乱,乱而整(“还乡”句下)。一气注下,格律清异。

《全唐风雅》:

写喜意真切,愈朴而近(“漫卷诗书”句下)。自然是喜意流动得人,结复何等自然。喜愿之极,诚有如此,他语不足易也。

 

送路六侍御入朝

童稚情親①十年,中間消息兩茫然。更爲後會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別筵。不分②桃花紅勝錦,生憎柳絮白於③綿。劒南春色還無賴,觸忤愁人到酒邊。

按:① 一作三 ② 一作忿 ③ 一作如

集评:

《对床夜语》:

“不分桃花红似锦”,“惜君只欲苦死留”……一皆化俗为雅,灵丹点铁矣。

《杜臆》:

四十年相知,后会不可期,而相逢即别,真不可堪,写得曲折条达。“桃花”“柳絮”,寻常景物,句头添两虚字,桃柳遂为我用。

《杜诗解》:

别四十年而得会,会却是“別筵”,奇绝事。于“四十年”前插“童稚情亲”,于今日后插“更为后会”字,奇绝笔。“桃花红胜锦,柳絮白于绵”,岂复成诗?诗在“不忿”、“生憎”字。加四俗字,便成佳笔。固知文贵章法。

《义门读书记》:

结句得体存味。先起“别”字,屈折有力(“更为后会”句下)。

《初白庵诗评》:

第四句方入题,何等缠绵委婉!

《杜诗详注》:

朱瀚曰:始而相亲,继而相隔,忽而相逢,俄而相别,此一定步骤也。能反复照应,便觉神彩飞动。及细按之:“后会”无期,应“消息茫然”;“忽漫相逢”,应“重雅情亲”;“无赖”,即花“锦”絮“绵”;“触忤”,即“不分”“生憎”。脉理之精密如此。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五、六究非雅音,七句承五、六来。许印芳:中四句皆用虚字装头,亦是一病。

《答万季野诗问》:

(少陵七律)更有异体如“童稚情亲”篇,只须前半首,诗意已完,后四句以兴足之。去后四句,于义不缺;然不可以其无意而竟去之者,如画之有空纸,不可以其无树石人物而竟占之也。

《围炉诗话》:

“童稚情亲”篇,只前二联,诗意已足,后二联无意,以兴完之。义山《蜀中离席》诗,正仿此篇之体。

《杜诗镜铨》:

王元美曰:(七律)句法有直下者,有倒插者。倒插最难,非老杜不能也。李石:一气滚注,只如说话,而浑成不可及。无限曲折,正以倒插入妙(“更为后会”二句下)。

《唐宋诗举要》:

吴曰:起四句几跌几断,第三句倒插一语尤奇。四句入题有神。五、六以下尤为凌空倒影之笔。“桃花”、“柳絮”皆色也,“不忿”、“生憎”皆写愁也。五、六、七三句转为第八句,铺写作势,而皆突兀不平。第四句一露“别筵”,旋即撇开,至末始倒煞“酒边”、“愁人”等字,神光离合,极排阖纵横之妙。杜公七律所以横绝古今,专在离奇变化,如此等篇,尤宜寻讨。

《近体秋阳》:

忽倒提一句,以出“送”义,有势得情,此虽运笔之妙,而构思不足以副之,何可得也!

《诗法易简录》:

第三句插入“后会”,再转到“别筵”,便觉活脱流转,化尽板滞之气。






欢迎个人转发、扩散。公号转载请联系我们。

微信联系:yfzfxsh





乐府之妃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