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化”是中国哲学在中医上的投影

 姜太公人生如梦 2017-11-08


提要:气源论除了强调有形的物质都是由无形之气化生而来,更强调有形物质自身不能产生形态结构或位置的变化,而需要在无形之气的作用下产生变化,这个过程就是气化。


中医认识生命不仅认识了生命的形体结构,更加强调形体结构在“气”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切生命现象。


正是因为气化理论,所以中医理论强烈反对人是各个组织、器官、细胞等具象结构的简单加和,这也是中医与西医的核心不同。


医学首先是生命科学,生命科学首先需要认识生命的本质,而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则来源于哲学,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深刻地受到哲学发展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很早就有觉醒的民族,也是人类文明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核心标志就是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很早就有了对天地万物根本性的认识,这个认识过程就是哲学产生的过程。


中医药学便是直接建构在阴阳、五行等哲学理论之上,并运用这些哲学概念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论证中国传统哲学的实用性与真理性。


笔者认为,中医理论中的气化理论即是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在中医药学中的运用,他是中医与西医的一个重要而本质的区别,中医临床实践中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气化理论的痕迹。



气化理论建构在中国哲学对物质本源的追问中



世界万物从哪里来?万事万物之所以不同的决定性力量是什么?……这些关乎事物根本的本原性问题,是哲学应该给出解释的。中国哲学在形成过程中也需要面对事物本源性的追问,并必须给出符合逻辑且经得起追问的解答。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影响至深的观点是道家的气源论,气源论认为“气”是化生万物的本源物质,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一气之变化”(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这个观点强调“气”是无形的且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所有有形的物质由无形的气变化而来。比如,《庄子》谓“通天下一气”;《易纬·乾凿度》中强调“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


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气”为万物本源的理论来源于老子的《道德经》,老子主张“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这种主张不仅构建了气源论,也深刻地影响中国哲学的发展,老子这种哲学思想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太极为事物本源”理论、程朱理学体系等哲学流派的形成。



至于讲“道”是万事万物本源,还是强调“气”“太极”是万事万物本源都没有思想上实质性的突破,它们都强调世界上的有形物质是由无形变化而来,这种理论就有了如下两个核心论点。


第一,客观世界除了有形物质之外,还有无形的物质,而且无形的物质变化产生了有形物质。


第二,决定有形物质的根本原因在于无形物质,无形物质往往只停留在哲学层面的阐述中,不具备结构性的实验研究,这也是中医理论不能进行许多实证研究的理论局限。


同时由于有形物质与无形之气的辩证关系,中医理论建构中既强调有形物质与无形物质相统一(形神一体观),也强调有形物质自身的统一(五脏一体观),也就是说中医学理的核心观点——整体观念即在这种哲学理论认识下形成。


气源论的观点深刻地影响并建构了中医理论,中医理论中直接运用了“气”这一名词解释许多生命现象。


比如,当归补血汤中补气的黄芪用量远超过补血的当归,原因就在于气能化生万物,血是万物之一,也由气所化生,所以黄芪补气以助血分化生,当归引气化之物入血分,这是气源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中的实际运用。



气源论除了强调有形的物质都是由无形之气化生而来,更强调有形物质自身不能产生形态结构或位置的变化,而需要在无形之气的作用下产生变化,这个过程就是气化。


所以,气化理论强调有形物质的一切变化都依赖于无形之气。气化理论被完整地引入中医学理论中,并且成为中医理论的核心。这也强调了无形之气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可以说中医认识生命不仅认识了生命的形体结构,更加强调形体结构在“气”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切生命现象。


《黄帝内经》中所强调的“阳化气,阴成形”,即在于强调人的形体结构与阳气的辩证统一关系,而且用阴阳学说中的方法论,阐述气化作用中的有形与无形的区别。



东西方哲学的不同造成了中西医学的本质区别



正是因为气化理论,所以中医理论反对人是各个组织、器官、细胞等具象结构的简单加和,而是强调这些形体结构在无形之气作用下所产生的生命现象,这也是中医与西医的核心不同。


如上文所说,中国哲学研究各种有形物质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原因在于决定有形物质的“气”不同。那么同样的问题在西方哲学中有怎样的回答呢?


西方哲学在萌芽阶段也有一点像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比如米利都学派强调“万物的本源是水”,毕泰戈拉学派强调“一是万物的本源”,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不断地转化的活火”。



这些认识也同样停留在思辨层面,而且也没有像东方的老子一样形成影响深远的哲学发展体系。


但是在古希腊罗马哲学家中,有一派“原子论者”对后世的影响较大,起码深刻地影响了实证科学。


“原子论”代表性人物留基波说:“无数世界由这些元素造成,又分解为元素。那么世界是这样形成的:由于无限者的分割,有许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广阔无垠的虚空中彼此结合起来,它们聚集在一起……”(第根欧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与学说》)


由此可见,原子论者强调这个世界存在着“无数个永远运动的元素,即原子”,这些原子是构成世界万事万物的根本因素,而且就是因为原子的数量、种类、结构、排列等方面的不同决定着万事万物的不同,这样的哲学观点理论也回答了事物本原与事物为何不同的问题。



可是这样的哲学认识将事物的决定性因素引向事物结构之内去了,这就使得事物结构的研究分析成为探求真理的本质。


所以深受这种哲学影响下的文艺复兴时代即强调实证科学,在文艺复兴影响下的西医学也很容易地形成结构—功能的医学理论,所以随着西医学的结构的研究,强调结构决定生理功能。


诚如近现代著名医学家张锡纯所说:“盖西人但知重实验,而不知重理想;但知考形迹,而不知究气化”。所以,气化理论是中医学独特思维的体现,也是中国哲学在医学理论上的投影。


作者:郑书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